分享

共读《道德经》第16篇:致虚极,守静笃!

 燕晓文史 2024-05-14 发布于广西

原文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殁身不殆。

大家好,我是燕晓,有一个多月没和大家交流《道德经》了,主要是想让自己离开书本去感受一下生活。

说实话,越是品读国学古籍,越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今天的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忙碌的工作也使我们慢慢远离了生活。

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国学不能脱离时代,如果国学智慧无法为今天的人们解决问题的话,它将必然失去生命活力(也就没啥意义了)

好,话不多说,直接进入主题。今天这篇完全可用“成事心法”四个字来概括,你只要体会到其中的深意,离成功就不会太远了,当然,知道了还得做到!

来看看老子如何让我们练就这套“成事心法”?

第一句“致虚极,守静笃”的出镜率相当高,许多“修行道场”将之挂在墙上,表明这是一个清修之地。所以,大部分人一看到这句话,立马就会集中于“虚”和“静”这两个字上。

但实际上,比“虚”和“静”这两个字更重要的,是“笃”!

读过我前面几篇解读的伙伴们都知道,我喜欢找关键字,其实国学没有标准答案,但一定有一个核心思想,这个核心思想是什么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并不是让大家一定要认同我讲解的意思,而是给到您一种阅读理解的方法,无论是读古文还是现代文,如果您能迅速找出关键字或词,然后以这个字带动着去理解其他意思,就可以事半功倍。

简言之,我更希望带给您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而不是一个观点。

1

成事心法第一步:

信仰的力量

好,继续我的解读,为何我会认为“笃”是这一篇的关键字呢?因为“笃”是一个人能否与普通人拉开距离的决定因素。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一定是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让他义无反顾、坚定地朝着内心方向不断前行的力量,便来自于“笃”!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笃”就是“专注、坚持”,其实这并不完全对,“笃”真正的含义应该是“信仰的力量”。有何区别呢?

直白一点,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专注、坚持”,但却未必存在“信仰的力量”。

比如,小甲看到小乙种树致富了,也想学小乙,于是天天去种树,非常勤劳,每天早出晚归。但是,小甲并不知道自已种树是为了什么,只是简单地认为:“别人可以赚到钱,我就可以。”结果呢,小甲怎么种怎么亏。

原来,小乙种树致富的秘密并不仅仅是“种树”这个动作,他首先考察了市场,然后提前联系好买家,买家要什么他种什么,他还会根据品种选择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方式去管理山林。总之,小乙很清楚自已要的是什么。

表面上看,两个人做着同一件事情——“坚持种树”。但实际上,两人却有着天壤之别,小乙可以说达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而小甲却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到底什么是“致虚极,守静笃”?

明代高僧憨山如是说:“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正因为外物皆虚,故而当看破这一切之时,心才不会被外物牵动,所以,憨山说:“故致虚要极,守静要笃也。

他又说:“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也。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奇怪了,这“永绝贪求,心闲无事”才能守静,才能“笃”,那小乙种树还不是为了赚钱吗?他哪有“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呢?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卡点!“永绝贪念”并不等于不能追求人生理想!

我们要明白,老子并没有让我们远离红尘,《道德经》就是一部教我们如何“身在红尘”去实现理想的智慧之书!

达到“虚”和“静”的状态并不需要进入深山老林去修行。当你不受外界干扰,清楚自要什么时,便能坚守住这个信念,进入极致的“虚空”之中;当你不断强化这种状态时,便可“守静”。

2

成事心法第二步:

透出表象抓住本质

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先明白自已要什么,不受外界干扰,才能慢慢将目标强化,使之形成一种信仰。

小甲是为了赚钱而种树,他看到的只是别人赚到钱这件事情,所以他是受外界干扰和迷惑的;而乙明白自要什么,他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而努力,赚钱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并非他关注的重点,于是他便能进入“虚空”之中,成就一番事业。

当然,过程是曲折的,“致虚极,守静笃”是成事的第一步,如果做不到这一步,连成事的可能性都没有,但达到了这一步,也未必能成功,因为做的过程还得观察和判断。

本篇的第二部分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观察和判断。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就是外界的一切,它们之所以会干扰我们,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贪念。贪念是怎么产生的呢?分别心!

当我们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稀罕那个普通时,便会产生贪念,想把稀罕之物占为己有;但当我们已经达到“致虚极,守静笃”时,“万物”在我们面前,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我们自已也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当我们与万物融为一体时,便可敏锐地觉察到其中的往复变化(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周而复始、成住坏空”的过程,它们终将归于“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什么是根呢?

老子在第一篇曾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万物始于“无”,则终将归于“无”,“无”便是万物的“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当万物归于“无”,便回到了初始的状态,此时,新的力量开始酝酿,这个过程便叫“静”,也叫“复命”,也叫“常”。

注意了,尽管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我给大家的解释也是“这个叫静,也叫复命,也叫常”,但这并不是数学里的相等关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状态,得出的不同概念。

先来看“静”,《说文解字》中如是说:“静,审也,从青,争声。

这里的“审”可以理解为自我内心的审视。结合“静”字的构造,“青”原意与“清水”的“清”相通,而“争”字除了作为音符外,也有意符的作用,带有一种“努力”、“全力以赴”的意思。因此,“静”字的本意可以理解为内在全力以赴达到纯净如清水一般的心境。

“静”既是“万物归根”后归于沉寂的状态,也是我们面对万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时,必须具备的一种“心境”,此时,我们与万物是合而为一的。

“复命”又是什么呢?

《说文解字》中对“命”的解释为:“命,使令。由口、由令会意。”古代时,“令”叠加“口”造出了“命”字,指发号施令的意思,后引申为“命运”,即自己或老天,对自己的一生“发号施令”。

“复命”的指的是在“静”这种心境之下,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活出自已的命运”或“做成一件事情”。

“复命”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必须遵循“常”!

“常”就是“周而复始、成住坏空”的规律,能够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质,便是“知常”,当一个人“知常”时,便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

3

成事心法第三步:

遵循天道不妄为

有人将“明”解读为“聪明”,这实在有些太浅薄了。《道德经》与佛经有许多相通之处,“明”,有“明心见性”之意,指的是内心的透通,是“一秒钟便能看透本质的洞察力”,也是王阳明临终时所说的“吾心光明”。

简而言之,“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就是告诉我们如何“观察”万物,如何思考自已与世界的关系,并且找到最适合我们的位置。

接下来这一段“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便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

这段话其实挺大白话的:

如果不遵守宇宙万物的“常”规,随心所欲去行事,必然不会有好结果(不知常,妄作凶)。

但光遵守“常”规还不够,还得有包容之心;有了包容之心还不够,还得“为天下人谋福利”(知常容,容乃公)。

这个时候,你便完全脱离了普通人的队伍,进入“王者”的行列。“王者”并非狭义的“君王”,而是那些“笃”定信仰之人,他们一定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公乃王)。

现在,你只需继续遵循天道去行事,便会形成绵绵不绝的精神力量,即便肉身没了,精神也能长存于世(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4

结语

你看,“成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知道自已要什么,坚定信念的同时,还知道如何透出表象抓住本质,并且明白自已接下来要做什么,该如何去做。

但细细想来也不复杂,归于一句话还是:“致虚极,守静笃”!浓缩为一个字,就是“笃”!

当你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当成信仰时,自然不会受外物干扰,自然能够洞察一切,自然内心清明如镜,自然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去做。一切,都如行云流水般自如!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好,第十六篇《道德经》的解读就先讲到这里,我会坚持把进行过深度思考的内容分享给你,关注我,共读经典,一起成长!

如果你也喜欢探索国学文化,欢迎加入燕晓文史交流群共同探讨。

龙行

龘龘

入群申请端口

作者介绍

燕晓:   

有书写作课导师

兰心书院审稿导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请听她说”栏目主讲人

百度秒懂百科UGC优质官方作者

公众号、视频号认证国学博主

写作于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认识自己的过程!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