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函谷对之十六:如何才是守静

 大山里的蜻蜓 2020-12-31

金童子道德经养生不传之秘

函谷对之十六:如何才是守静
尹喜问:修道的人都知道,修练时一个主要的过程就是“守静”,但是什么是静呢,怎么样“守静”呢?究竟这个“守静有什么作用呢?
老子答: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一般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金童子)我的理解是:
关于什么是静,如何守静的问题,在修道中人几乎是一边倒的认为,静就是安静,就是浑然忘我的境界,并由入静进而达到入定。
但老子却不这么认为。首先是要“致虚极“,然后才是守静。虚极之后就出现静,静之后呢,又出现动”万物并作“,这个万物并作是能够感觉到的,万物是怎么”并作“的呢,是在”归根“”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个归根,是自然的,修道的人只是象一个旁观者一样”吾以观复“。所以真正的静,不是寂然不动,而是有自然的内动,这个动才叫”静“这是修练的最核心的理论!我们的一切修练都有是为了”复命“只有复命才能保持健康的常态,不知这个而乱作,则是不好的“妄作凶”!
怎么样才能出现静而生动,这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我将在具体功法里详细介

绍。

笔者感悟:本章是老子对修炼的具体方法的论述。要使自己的身体虚到极点,专心守静。怎么样身体就虚了呢?放松自己的身体,入静。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下丹田,可以默念“放松”二字,或“全身放松”或某个部位放松。在默念放松的过程中,心慢慢的就静下来了。“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放松入静后,天地中的能量就自然进入你的体内。这时你就会慢慢的感到身体有一种虚的感觉,空的感觉。怎么样守静呢?老子这里用了一个字“观”。“万物并作”我认为是万念并起,当你想静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念头就起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怎么办?“吾以观复”,作为旁观者来观看这些念头,或者给这些念头一个正确的答案。观着观着,这些纷杂的念头就归于寂静,归根于道。静了之后就又产生了新的念头,新的生命。这样生命循环往复,就叫做“常”,就是万物运作的规律。知道了这个规律就明白了道理。不知道这个规律,去妄作,去压制念头是不对的。知道了这个规律就能包容产生的各种念头和各种事情。能包容,虚和静就能扩展到整个身体,随后扩展到整个大地,和大地融为一体,再扩展到和天融为一体,进一步和道融为一体,和道融为一体后“致虚极、守静笃”这种状态就会持久,就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这样做就没有危险。

“致虚、守静”不一定要参禅打坐,关键是心行,可以在一切时,一切地,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最好。“致虚、守静”可以贯穿于平常的行站坐卧中,做完一件事后,在上下班的路上,特别是走路的时候,回光返照自己的身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时以一念代万念,效果也很好。

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你是如何理解的?

笔者没有每天连续发文,主要是因为每章都是字字珠玑,至关重要,希望同修们看到后,用几天的时间仔细体悟揣摩,尽可能地去理解并实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若有感悟请留言,帮我转发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