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与古会用我法 ——邓石如的书印人生

 栎阳钓晚 2024-05-14 发布于贵州

邓石如是中国书法史上开宗立派的巨匠。他身处的乾嘉时期社会矛盾渐次显露,思想文化萌生变革。就书法发展而言,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书法在历经唐宋时期的群峰耸立时代,元明时期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书家各领风骚,至清代已低靡不振。邓石如上探秦汉金石,直抵古人原本,一扫时习旧弊,终成自家面目,被认为是最能代表清代书法成就的书家。邓石如出生于耕读之家,成长于以教育闻名的安庆地区,其传奇的学书历程、崇高的艺术成就早已为世所称道,其平民本色的艺术思想、淳正优良的家风传承对后世影响亦自深远。今年是邓石如诞辰280周年,为深入研究和弘扬其书艺与思想,笔者立足安徽博物院馆藏邓石如书法及相关资料,试图做一些梳理研究,使社会公众对这位安徽籍书法大家有更多的了解。

一、家在龙山凤水

图片

邓石如(1743-1805),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颙琰讳,以字行,号完白山人,又号完白、顽伯、古浣子、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

图片

邓石如像

邓氏祖上原住江西,明初迁居安徽,定居于安庆怀宁皖公山下的白麟坂,世以耕读为业,至石如已十三代。其祖父士沅,号澹园,爱明史书画,功名止于秀才,布衣疏食,不入城市。父一枝,号北林,又号木斋,好学多才,善诗文,工书画,爱刻石,自刻印“其人瘦而傲”。

图片邓一枝书法册页

安徽博物院藏

邓石如于1743年(乾隆八年)出生在邓家大屋祖居,今为邓石如故居“铁砚山房”。这里山水清淑,景色宜人,大龙山麟峰耸立,一条清溪流过凤凰桥,邓石如的童年便是成长在这里。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件邓石如的行书手札,是其四十岁娶盐城沈绍芳之女后,给岳父留的路程单。他写道:
“邓琰,字石如,住安庆北门外,问分水岭。问郭家塘,问白麟坂,问神霄观,问界牌石,邓家大屋便是。自北来,由桐城到练潭问余家岭、罗家岭,问界牌石,邓家大屋便是。

图片邓石如行书路程单

安徽博物院藏

透过这些笔墨记录的山一程水一程,我们仿佛又看到山人一次次的负笈远游的身影。在后来的艺术生涯中,他特别喜欢在作品上钤印一方“家在龙山凤水”的闲章,我想这时的山人很可能客游他乡,凭借这方印章以寄托对家乡故园的思念吧!

二、笈游道人

图片

 安徽博物院文房四宝展厅内,展示着一方圆形铁砚,刻有“笈游道人”四字篆书铭文。这便是邓石如当年使用的铁砚,是其做毕沅幕僚临别时毕沅赠给他的纪念之物。从深凹幽黑的砚池,足可想见其一生学书之刻苦。而作为深知邓石如秉性的毕沅,在赠砚上铸造此四字铭文,则负笈游学、问道人间也成为山人一生之写照。

图片笈游道人款铁砚

安徽博物院藏

清代乾嘉时期虽云“盛世”,然而社会矛盾早已日益加剧。邓石如所居怀宁与桐城毗邻,自清代以来本是文风鼎盛,尤其是桐城文派更是闻名天下。但是自康熙直至乾隆,文字狱案不断,如桐城戴南山案、和州戴氏诗案,均惨绝人寰。这对于汉族读书人求取仕途产生了较大冲击,许多人便绝弃功名,开始转向学问考据和金石书画,从而开辟一番新的人生境地。
邓石如世代耕读,祖、父两代先人均生性耿介,不善逢迎,这些家风深刻影响了邓石如,也奠定了他立志攻书的人生方向。石如幼年家贫,随父木斋在塾中读书。10岁时,弟弟出生让家庭更加困难,遂辍学。而后,石如便随父苦学书法篆刻,渐渐以此自给。二十岁时,石如随父木斋至寿州,在学塾中助为训蒙。这期间一有空闲,他便负笈远游,踏遍天下名山,寻访名家时贤,以增长阅历,提高书艺。然而天不遂人愿,十九岁时石如祖父去世,二十一岁丧妻,接连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家庭重担。这在其弟邓瓙赠石如赴寿州临别时所作诗中有着感人的记录:
月落晓鸡啼,行人正憔悴。兄行莫回首,回首肝肠碎。
在邓石如的人生道路上,寿州是重要的一站,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贵人,著名书法家梁巘。旧说邓石如是闻梁巘书名而专程去寿州,且在梁巘主讲的循理书院外摆书摊以引起梁巘的关注,此说未必可信。更大的可能还是邓石如协助其父木斋在学塾中边做事边学习。梁巘字闻山,安徽亳州人,曾官任湖北巴东县令,后辞官归皖,主讲寿州循理书院。梁巘书法取法赵孟頫,后上追李邕,用笔苍厚,尤喜书碑,无清代以来帖学之靡弱之气,与梁同书合称“南北二梁”。可以说,梁巘是清代早中期书家中自觉匡扶帖学积习者,但遗憾的是他的创作并未涉足篆隶北碑,只是帖学中的改良。在见到年轻的邓石如高古厚重的篆隶书后,梁巘大为赞赏。或许他认为,此子虽未臻大成,也已经做了自己想做而未能做之事。但他深知邓石如所学在晋唐以前,非己所长,于是在对邓石如做了一些指导和鼓励之后,便将他推荐给江宁梅鏐。
梅鏐为宣城世家,收藏历代金石碑帖甚富。他热情接待了邓石如,并尽出所藏让石如纵观学习。客居梅家八载,邓石如各体书法已臻大成,自言“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期间,石如仍爱游历四方,以书印结交时贤,书名益显。如在徽州结识张惠言、金榜、曹文埴,在桐水结识程瑶田,在巢湖结识汤扩祖等等。石如生性不喜逢迎,然遇同怀者,则酬赠书印,欣然订交。如为毕兰泉作“意与古会”“笔歌墨舞”印,为罗两峰作“铁钩锁”“山中白云”印,为汤扩祖作“太羹玄酒”“聊浮游以逍遥”印,皆平生合作。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乾隆帝弘历八旬寿辰,曹文埴奉旨入都。他评价邓石如“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执意请石如同行。石如骑驴入京,其书印得刘墉等名流嘉赏,以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然而,另一位书法名家翁方纲却对石如书法大加訾诋,其原因有说因石如未至其门拜访请教,也可能是二人书风及书法观念有悖。直至某次翁方钢公开指摘石如书法,石如拂然而辩,二人不欢而散。

图片

邓石如四体书四条屏

安徽博物院藏

经此不快,石如决意离京,经曹文埴推荐至武昌,入兵部尚书两江总督毕沅幕府。毕沅为乾隆二十五年状元,喜金石、善诗文、研经学,其幕僚中名士云集,裘马都丽;而邓石如独布衣徒步其间,毕沅赞曰“山人吾幕府一清凉散也”。客居武昌期间,邓石如教授毕沅之子说文,与毕沅及幕府同侪多有诗歌唱和。可他对于毕府中“坐食无事”而又“阿谀而佞”的生活日渐厌倦,终于在三年后辞归。

归里后的邓石如凭借毕沅资助置田构屋,于书斋“铁砚山房”之中挥毫不倦。石如体格魁伟,壮年“能伏百人”,所以一生未断出游,如闲云野鹤般自在逍遥。在安徽博物院藏《完白山人放鹤图》中,立于松石间的邓石如荷笠持竿泰然而立,一仙鹤环之而自在翱翔。邓石如的确饲养有一对仙鹤,雌鹤为人所毙,雄鹤后被寄养在安庆集贤律院。恰巧郡守樊晋遇见,强笼鹤而去。石如游归知情后,愤书千言长文以讨之,这便是著名的《陈寄鹤书》。归来的雄鹤仍寄养寺中,后于山中竹林与巨蛇相斗而亡。是年,六十三岁的邓石如因病结束泾县之游而回到怀宁,于阴历十月初四卒于家中。石如生前好友师荔扉闻讯悲吟:“山人随鹤化,齐向白云乡。”山人真的是驾鹤西去了!

图片完白山人放鹤图

安徽博物院藏

三、笔歌墨舞

图片

邓石如书法兼擅各体,这与他的生存状态有关。作为布衣书家,他的创作多是为世人付酬收藏而作,所以其作品的形式多为条屏、对联、匾额等。而在书体上,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熟谙各体,且书写能力过硬,确保质量皆佳。故而在安徽博物院藏品中,四体书、四条屏等形式颇多。在四体书法中,邓石如尤精于篆隶。自唐李阳冰以来直至清乾隆时期,篆书大多线条纤细宛转,结构舒朗匀称,更有书家“烧豪写篆”,流于病态。邓石如学篆初亦以李阳冰入手,且达到很高水准。在客居梅家获观历代金石资料,尤其是后来壮游天下以后,邓石如篆书的取法资源豁然开朗,其用笔技法也随之鲜活。他创造性地使用长锋羊毫,吸收汉碑额用笔,变工整秀润而为苍厚峻逸,为后来的篆书创作开拓了技法语言和审美境界。

图片荆玉含宝拓片

安徽博物院藏

赵之谦曾评云:“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以隶书为第一,山人篆书笔笔从隶书出”。邓石如隶书能迈过明清诸家,而直追汉碑。其早年隶书以圆笔居多,尚有时风影响;及至晚年便熔铸汉碑众妙,愈发朴厚方峻,堪称神品。乾隆五十八年(1793)春天的一个夜晚,正在毕沅幕府的邓石如过访同僚方子云,于斋中案头观牡丹而赋七律一首。方子云名正澍,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毕沅于《吴会英才集》以方为第一。面对高贤,石如文思神来,此诗清雅绝俗,书法亦遒丽天成,堪称诗书俱佳之精品。邓石如曾为见源禅友作隶书二件,其中隶书禅语四条屏取法汉《鲁峻碑》《衡方碑》一路,用笔重拙苍古,结字雄强方峻,加之字大盈尺,观之如金刚怒目,又洪钟作响,使人警策深思,堪称其雄强面貌隶书的代表作品。在其生命最后一年,为我们留下了隶书巨制《敖陶孙诗评十条屏》。此作通篇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斯时山人已尽脱火气臻于化境。

图片

邓石如隶书牡丹诗

安徽博物院藏

图片

见源禅友款隶书四条屏

安徽博物院藏

图片

邓石如隶书敖陶孙评诗十条屏(选四)

安徽博物院藏

对篆隶的深入研习,深刻影响了邓石如的楷书创作。他是最早关注和临习唐以前楷书石刻,并形成北碑面目的书家,是“魏碑体”楷书的开山祖。邓石如不仅关注北朝石刻,对南朝书法也很留意,如焦山瘗鹤铭、句容梁碑等。安徽博物院藏有邓石如楷书古人铭言四条屏,堪称其楷书典范。此书不做提按顿挫,不见圭角锋芒,显得高古浑穆,观之如对六朝古佛像。无怪康有为题跋云:“此从句容六梁碑出,画法极厚,中边俱彻,不得以抹笔议之。此为完白山人佳作也。”

图片

邓石如楷书铭四条屏

安徽博物院藏

邓石如的行草书是其创作中最具争议的。盖因古之行草书以二王秀逸流畅一路为主流,少有参以篆隶笔法者。而邓石如行草在用笔上将篆隶北碑熔铸一炉,加之在结构上纵横跌宕,每有惊人之作。这与其书法师古多变有关,也与其作品多厅堂悬挂之大幅有关,亦有作为民间书家炫技以惊世骇俗有关。其中不乏如“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五言联之杰作,也有一些作品笔墨略显粗野的大字作品。对于一位将拙古的碑学用笔融入行草创作的开创者,这些遗憾可谓瑕不掩瑜。更应看到的是,受邓石如碑书入行草的启发,后来者如吴熙载、何绍基、赵之谦在此条道路上继承探索,终于形成了清代中后期碑学书法的大势,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更是将此笔法导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笔意的文人写意绘画,这又是邓石如所不曾想到的了。

四、灵石山长

图片

相对于书法而言,邓石如的篆刻成就为其赢得了更高的声誉认可。在现存于安徽博物院的木斋书法册页中,保存着邓石如的父亲木斋先生的几方印蜕,惜乎这些印作今以不存。邓石如的篆刻显然早年受到其父影响。邓石如在《笈游日记》中曾自言“挟史籀遗法以游于世”,并记载了他于乾隆三十七年春天刚刚出游至芜湖的刻印经历。可以想像,早年的石如既无功名亦无书名,刻印之能便成为其谋生之技。

皖人印学自明代何震开创徽派以来,凭借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和辐射能力,成为与浙派篆刻分庭抗争的局面。总体而言,浙派以切刀求古拙,徽派以冲刀求温润,可谓各有胜场。但若苛求之,浙派每病于碎而徽派则病于弱。而邓石如横空出世,以书入印,上探秦汉之古奥浑芒,下融元明之圆融畅达,将笔意与刀味有机统一,从而开创了刚健婀娜的新境界。自此,则天下印学宗完白矣!

邓石如篆刻取法宽博,创作手法极为丰富,文字内容除名章外,闲章用语或隽永或警策,耐人品味。乾隆四十三年(1778),石如访汤扩祖于巢县,为其治“太羹玄酒”“聊浮游以逍遥”二印,前者以断金切玉之白文为之,后者则以宛转流丽之朱文为之,确立了自己方与圆、拙与秀的两个创作类型,相得益彰。相对于诗书画而言,篆刻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对于自命清高的文人则多不愿为之。但是印章又是文人必备之物,故而为人治印以结交贤达成为邓石如特殊的优势。其为梁巘、梅鏐、毕沅、姚鼐等贤达治印,更有报恩之意,多是精品之作,这些印作的广泛传播也为石如积累了声誉。石如对自己的印作也自视甚高。当时的名画家毕兰泉求其治印,石如未允;后来渐与相知,毕兰泉以家藏《瘗鹤铭》拓本相赠,石如非常感动,为其先后治印三方以报。这三方分别是“笔歌墨舞”“意与古会”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皆成为印史上的名作。

图片

邓石如赠毕兰泉印章

图片

邓石如赠汤扩祖印章

五、本来面目

图片

“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盖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

这是桐城派大家姚鼐书赠邓石如的长联,当年应该是悬挂于铁砚山房的。对联可见二人之交谊,也对石如一生襟怀与思想做了概括和评价。石如还曾作“本来面目”一印,并在边款中论述了他一贯的恪守本心的思想。

图片

姚鼐赠邓石如长联

安徽博物院藏

回顾邓石如的一生,无论是早年成长于耕读之家,到成名后游于天下,始终保持淡泊名利、清心自守的平民心态。这种心境深刻影响了其艺术意境的生成,当我们面对邓石如的书法作品,与历代名家的法书墨迹所呈现出的书卷气有别,也与汉唐碑刻所体现的煌然法度不类,而是“食金石力,养草木心”般的气息和意境。从早年耕读传家、刻苦攻书的儒家情怀,到中年的淡泊名利、飘荡江湖的道家风范,再到晚年的寄意禅林、笔墨参禅的佛家心境,皆见证于石如笔下。

石如的父亲邓一枝号木斋,他为石如起名“琰”,这似乎已确定了石如的性格与命运。邓石如有一方印章,文曰“邓氏赤玉一字石如又字拾余亦曰实愚别字识渔”。“赤玉”即“琰”,其后的字都是石如对自己的期许自勉,颇能窥探其内心世界。木与石是天地间至朴至凡之物,不比金玉为世人所珍,却自守本心,不可物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以石为名,以石为伴;如石之顽,亦如石之灵,恰似石如其人。邓石如一生苦学,只不过他的读书写字作诗并不是为了追求功名,而纯粹是对文化的苛求和对艺术的热爱。他书印而外喜作诗文,在诗文中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其人。48岁时,邓石如登泰山,写下了“终古乾坤几布袍”的诗句;55岁时,画家丁君为其画《脱帽图》,石如有:“惭无异术要青紫,薄有诗书赚酒钱”的题句,可看作是其白描写照。

图片

邓氏赤玉一字石如又字拾余亦曰实愚别字识渔

图片

折芳馨兮遗所思        灵石山长

邓石如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的,归里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钟爱的笔墨事业。嘉庆元年(1796),54岁的邓石如因避清仁宗“颙琰”讳而以字行。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点,石如在铁砚山房念起平生诸般所历所爱,挥毫写下了那幅著名的长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六、折芳馨兮遗所思

图片

邓石如是书史上具有改变进程意义的人物。其生前即已名震艺林,在其故去以后又经后学发扬,遂成“邓派”而风靡天下。尤其是其弟子、具有启蒙思想的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将邓石如的篆、隶书列为“神品”;而康有为更是将邓石如推上清代第一书家的位置,对邓石如书法上“复古求新”的创作理念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和政治寓意。正如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在其《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所言:“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

邓石如书法篆刻的学习者可谓代不乏人。其亲传弟子主要有包世臣、张惠言、释云衫、程荃等,而私淑完白者而有大成就者有吴熙载、莫友芝、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黄宾虹等,实在不可胜数。

邓氏家风淳厚,诗书传家,且注重品格塑造,故世代不乏英才。石如独子邓传密,书法能传家学,携独子邓子解入曾国藩幕府,父子颇得曾国藩赏识首肯;石如三代孙邓艺孙,精诗文擅书画,曾任光绪末年芜湖安徽公学监督,1913年任安徽高等学校校长,是安徽近现代教育的开创者之一;邓艺孙之子邓仲纯留学日本学医,归国后任青岛市人民医院院长。抗战期间避难至四川江津开班延年医院,1938年接陈独秀一家至医院侍候直至陈独秀病逝并料理后事;石如五世孙邓以蛰留学日本、美国,为现代著名美学家;邓以蛰之子邓稼先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两弹元勋”。从邓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中国家族传承的优良传统,在纷繁俗世的淡泊坚守,和在国难当头时的奋勇担当。家风垂范,芳馨远传,石如有知,应足慰也!

图片

邓以蛰、邓稼先像

图片

邓石如故居铁砚山房

参考文献:

1、清李兆洛《邓石如墓志铭》安徽博物院藏

2、穆孝天、许嘉琼编著《邓石如》安徽教育出版社

3、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4、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5、《邓石如印存》有正书局

6、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作者:季永(安徽博物院副院长 、一级美术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