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石如书法篆刻欣赏

 聽雨軒sjh 2012-03-24

———纪念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诞辰268周年

  少访书家临摹金石善本

  安庆北郊大龙山是块龙山凤水之地,近现代才人迭出。在260年前(1743年)的5月22日,一代书法大师邓石如亦诞生在这里的邓家大屋(今怀宁县五横乡白麟村)。邓石如原名琰,因避清帝名讳,于嘉庆元年(1796年)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铁砚山房、龙山樵人等。

  邓石如的祖籍是江西鄱阳。迁至安庆府怀宁县后,至邓石如已是十三代。其祖父邓士沅是个穷秀才,对明史和书画酷爱。因此,邓石如有良好的家庭书法素养。其父邓一枝善诗文、工书画、爱刻石,终年在外教书,难能维持家庭温饱。受祖父及父亲的影响,邓石如从少年时代即开始仿习隶书,爱好刻石,9岁随父读书,10岁辍学,14岁“以贫故,不能从学,逐村童,采樵贩饼饵,负之转鬻”。由于邓石如勤练妙悟,书艺精进,至17岁时即为“潇洒老人”作《雪浪斋铭并序》篆书,博得时人好评。自此,他开始踏上自己的书法篆刻艺术之路。

  20岁那年,邓石如在家乡开设书馆,教童子习书,因不耐学生“憨跳”而舍去。随后与父一起去寿州(今寿县)教蒙馆。23岁时,曾随父到宁国、九江等地,鬻书刻石,说得通俗点,就是卖字为生。25岁,邓石如娶同乡潘氏为妻,但不久后,潘氏未生一子即因病早亡。32岁这年,邓石如的命运有一次实质性的变化。他鬻刻到寿州后,结识了当时的书法家梁先生。梁在古城寿州主讲循理书院,他是清代书家“三梁”中的“北梁”。邓石如在去寿州前曾在安庆霄汉楼见过梁的中堂,感佩不已。

  邓石如到寿州后,因无人引荐,便在其书院门前摆上一写字摊点,为人写字刻章。此非卖艺,实是他一种独特的求见方式。那些进进出出的童生纷纷请邓石如书写白折扇面,邓不取分毫酬金,只求童生们将扇面呈梁先生赐教。梁见之扇面后,霍地站起,赞言:“此子笔势浑鸷,余所不及,究其才力可独步一时矣。”赶紧召见。见邓石如年纪很轻,却“虬髯攒戟,目闪如电。”是夜,二人秉炬深谈中国书法历史及清代书势,不愿分离。梁自忖书院不能收留这样的高生,手捧紫铜水烟袋一边踱步,一边忽然想起:“石如大弟,我给你找到了一个好去处。”梁磨墨理纸,写成两页八行书交付邓石如说,这是给江宁(今南京)梅镠居石先生信。梅氏为北宋以来江左甲族,家藏丰富,秦汉以来碑版刻石拓片,无所不备。余与居石交谊甚笃,有这封信力荐,梅先生肯定会收留你。邓石如叩首致谢,翌日清晨别寿春而赴江宁。

  邓石如抵达梅府后,果然受到礼遇。邓石如的弟子、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邓石如传》中这样记道:“山人既至,举人以巴东故,为山人尽出所藏,复为具衣食楮墨之费。”邓石如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后,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此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邓石如从32岁到梅家后,一住就是8年,浸淫书艺,直追三代,卓然自立。40岁学成后,离开了梅家,鬻书刻以作旅费,开始壮游生涯。

  藤杖芒鞋游历长江两岸

  在梅家居住期间,邓石如先后制过“两地清蹊”“承学堂”“半千阁”“清素堂”(两面印)“兰为知己”等印章,并琢有“边款”。去扬州游览过程中,邓石如又结识了书家程瑶田和毕兰泉。从梅家走出后,邓石如曾到江南新安江一带卖艺。在游过庐山之后,邓石如又去了黄山。他遍游黄山三十六峰,看到山上秀石,“辄拾而藏之,累累贮两巨囊、担而归,足破肩肿,扬扬有喜色。”

  游完黄山,邓石如来到歙县,鬻于贾肆。《先正事略》记道:“武进张编修惠言方授经金修撰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见先生书,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指李斯)真迹”。张惠言及金榜都是清代名书家、进士,见到邓石如的书法后赞叹不已。邓石如暂时馆宿金榜府上,张惠言还从邓石如受习篆书一年。

  1784年亦即他42岁时,邓石如又重新回到了金陵,仍旧住在梅镠家。适晤盐城布政使徐铎,见其议论丰采,超然拔俗,便定交倾盖。邓石如的继室是盐城沈氏,故其在盐城客游的时间也最长。徐铎死后,梅镠为文志墓,邓石如为之书于石。在其中一页,邓石如还把自己家庭地址也写进去了:“邓琰字石如,住安庆北门外,问分水岭,问郭家塘,问白麟坂,问神霄观,问界碑石邓家大屋便是。自北来由桐城到练潭,问余家岭、罗家岭,问界碑石邓家大屋是。”这地址是邓石如偕妻归皖时,留与沈氏或徐家作通讯往来用的。是年5月,他偕孺归里。

  1786年,金榜向当时的户部尚书曹文埴赞荐邓石如。曹嘱邓作四体千字横卷,一日而成。曹文埴看后叹绝不止。这一年,邓石如还为姚鼐刻制“桐城姚鼐之印”和“惜抱居士”白文印两方。此后两三年,邓石如又先后游历金陵、扬州等地,至京口(今镇江),登北固楼。此前,邓石如云游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西至九江,东至南京。现在他已跨越长淮,几度北登岱峰,攀居庸关,谒昌平十三陵,南入衡岳。为搜访秦汉石刻,经月不返,攀崖涉岭,忍受风霜烈日之苦。他到江南寒山寺,在古庙空庵里忍饥挨饿,临摹了大量的古人碑碣。乾隆55年(1790年),弘历八十寿辰,曹文埴入都祝寿,要邓石如同去。他不肯和曹文埴的舆从大队同行,而戴草帽,穿芒鞋,骑着毛驴独往。曹文埴到山东后,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曹文埴和邓石如策蹇经过辕门,守门卫士呵止之,不让邓石如入内。曹文埴忙上前解释,并向诸公荐之说,此江南高士邓石如先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才大惊,给出车马,让他同行,他仍坚辞不受。

  到北京后,邓石如的书法又得到当时的大书家、相国刘墉和左都御史陆锡熊的盛赞。陆赞邓的书法是“千数百年无此作矣。”但邓石如的高妙书法却遭到当时内阁大学士翁方纲为代表的书家排挤,被迫“顿踬出都。”随后,曹文埴将邓石如介绍至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节署作幕宾。“时吴中知名士多集节署,裘马都丽,先生独布衣徒步”。邓石如始终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布衣形象。在毕沅节署呆了三年后,因不合旨趣,邓石如提出还乡。毕沅制铁砚相赠,砚背铸有“笈游道人”四字,这也是后来邓石如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铁砚山房”的因由。

  晚年生活由仙鹤相伴

  最后10年,邓石如不顾年迈体衰,仍常游于京口、南京、常州、苏州、杭州等地,汲取大自然的营养,广交俊彦,切磋技艺,使书刻艺术更臻化境。现存《铁砚山房诗钞》里的73首诗词,就是这位布衣书法大师的记游及唱酬佳作。

  邓石如52岁从毕沅处游楚归来后,曾将毕沅所赠置田40亩,“年可获稻七十余挑,除国课外,仅足敷终岁饘粥之资。”翌年在群山环抱、溪水如带的“四灵山水”之地建屋一栋。当他再历一番外游之后,于61岁归还故里时,又是家徒四壁,仅一方铁砚和一对白鹤。一黑一白之物,也是他精神的回归。雌鹤因与蛇斗而死,剩一雄鹤孤鸣不已。邓石如遂寄居于古道雄关———安庆北门外集贤关的集贤律院这个佛教寺庙内,引鹤皈依佛门,以铁砚作伴,白鹤为伍,过着“朝朝两件闭功课,鹤放晴空理钓舟”的平静舒适生活。但这位名震全国的大书法家哪能真正安静下来?求书者踵门而来。其中安庆的樊太守多次求书未获,不肯罢休,派人把邓石如的仙鹤囚禁起来。山人闻之怒不可遏,奋笔疾书,给樊太守写了一封两千言长信索鹤。谁知樊太守意不在鹤而在书,得到邓石如的长书草卷,能不高兴么?他立即派人送归仙鹤。完白山人曾作《鹤归志喜》绝句二首记之:

  黄堂画阁丽三台,饰羽修翎并快哉。
  底事樊笼关不住,空庭又见尔归来。
  阆苑蓬莱漫起予,且随鹿豕度居诸。
  丁宁莫更重干禄,免使山翁再上书。


  1801年,邓石如59岁头上失妻,其继室沈氏病卒。但就在他晚年这样艰涩的环境下,仍收下最后一位门生程蘅衫。1805年,也是这位大书法家生命的最后一年,泾县有八块碑需以大篆、小篆、行楷各体书写,他仍慨然应邀。但仅仅书写一碑,就突然得病归乡。阴历十月初四酉时卒于“铁砚山房”。安葬于离其故里约半华里的乌鸦伏地。凤台知县、舆地学家李兆洛为邓石如撰写了“墓志铭”。一代书法大师在清寒及壮游生涯中走完了他63岁的生命旅程。

  神品书法清代仅此一人

  邓石如的书法艺术无疑是我国书法史上一座杰出的丰碑。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中,列邓石如的篆、隶书为“神品”,“清代仅此一人”。康有为十分敬佩邓公书法,他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能为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皆能为篆。”盛赞邓石如书法对世人影响之大。

  纵观清代书法诸家,邓石如是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真、草、隶、篆无一不工,隶篆功力最深,影响最大。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

  时人对邓石如篆隶评价也很高: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又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其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阁体格格不入,表现了勇于探索的精神———应该说,这些基本都是对邓石如书法的客观评价。

  近现代的书法家受到他影响的有:包世臣、吴熙载、莫友之、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澄、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黄宾虹等。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依然为邓石如惊叹不迭。他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大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偏是那藤杖芒鞋的邓石如”(沙氏《近三百年的书学》)。1962年国庆节,我国故宫博物院曾专门举办了“邓石如先生诞辰二百二十年纪念展览”。

  邓石如从“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到成长为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全靠他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刻苦磨练的奋斗精神。这也是他与书法艺术一起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邓石如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珍品。仅以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为例,便收有篆书49件,隶书45件,楷书14件,行草18件,篆刻249方、边款84枚,成书1200页;遗《铁砚山房邓石如诗钞》125首(其中一首未完成),文稿4篇,可谓“洋洋大观”。安庆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和弘扬这位大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与勤勉精神,于1983年在菱湖公园内建立了邓石如碑馆,并于1996年、1997年两次增建,现总面积已达6353平方米,馆内展有邓石如碑刻148方,篆、隶、真、行、草五体俱备,成为中外游人凭吊一代书法大师的佳所。

       邓氏的主要功绩在于用刀如笔,能使印章传达出笔意。它将金石碑拓中所见的碑额上使用的小篆体字用于篆刻,使印章的字法与前代出现明显的分别。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巨大创造。但是如果以印章宗秦汉这个约定俗成的传统来看,邓氏的印章略显柔弱,这是在学习使用中应当避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