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全文提要

 zanshiling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编者按: 科学在近代的中国社会早已成为一个权威的存在,以至于很多人已经把科学当成了真理的代名词,“科学的”天然代表“正确的”,这是对科学的重大误解。以科学的名义否定中医、否定国学和以国学的悠久贬低科学、拒绝科学的现象同时存在,关于“中医是否科学?国学是否科学?”的争论喧嚣多年,说明科学与国学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尚未有公认的答案。

贾旭东教授既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的科研工作者,又是深谙国学精髓的中华文化践行者,科学与国学在他身上同时展现却毫无违和感,使得他就像一座桥梁,横跨于科学与国学之间。那么他如何理解科学与国学的关系呢?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一文根据贾旭东教授2017年10月29日在深圳的公开讲座《科学与国学》整理而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涉及科学的起源与历史、科学的分类与标准、科学与伪科学、中医与科学的关系等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对科学的本质与精神、科学与国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专业又通俗易懂的阐述,厘清了社会大众对科学和国学的诸多误解,既有助于国学爱好者学习科学,也有助于科学工作者学习国学。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全文共4万8千字,我们已分为11期刊发。为方便时间有限的读者,贾旭东教授特将原稿浓缩为本文,我们将原文11期链接分别穿插于本文内容相应位置,读者既可通过本文快速了解原文核心思想,也能随时查阅原文,全面深入学习。


图片

近年来,科学界围绕阴阳五行是否应该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争论、对中药某些成分是否致癌的质疑、乃至长期以来对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都反映了一个现实,即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科学与国学的关系问题仍未得到公认的答案。但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必须要解决和回答的,否则既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也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本文根据笔者于2017年10月29日在深圳的公开讲座《科学与国学》整理而成,试图对此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1)

01 科学的起源


“科学”一词来自西方,是对“science”这个英文单词的翻译,其本意是知识,源于拉丁语。根据现有研究,现代科学的前身源自古希腊的自由学术探索(本文暂搁置关于古希腊历史真伪的学术争论),是一种不追求任何实用、功利目标的,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发展到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的诞生催生了现代科学。在现代科学的萌芽时期,科学和基督教的关系密不可分,且都源自古希腊的同一传统,即作为一个人的优秀的、内在的品质体现在科学和宗教两个方面:科学体现了智识方面的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而宗教体现了道德方面的美德(immoral virtue)。因此,早期的科学和宗教都源自西方的宗教信仰。

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分离得益于以笛卡尔和伽利略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和科学家。笛卡尔的思想凸显了人类的理性,认为人类的意愿可以独立于上帝而存在,解除了基督教神学对人类思想的禁锢。伽利略的科学实践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方法。1660年始,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相继成立许多科学组织,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现代科学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已经有别于希腊的科学传统。希腊的科学对自然心存敬畏,认为人能够认识自然、追随自然,但不能改造自然,更谈不到征服自然。现代科学却要“以拷问的方式对待自然”,鼓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由此带来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中文曾有“科学”一词,但其原意是“科举之学”。我们现在使用的“科学”一词来自日本福泽谕吉(1835-1901)等人在近代对“science”一词的翻译。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在向日本学习过程中把“科学”一词带入中国。同时期也曾采用“格致”一词代表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知识,后到民国时期,“科学”逐渐取代“格致”,成为西方科学的代名词,而现代中国人对科学的崇敬乃至迷信也始自民国时期。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2)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3)

图片

02 科学的概念、分类与标准


从《辞海》、《大英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等各国权威辞书及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对科学的定义可以看到,人类尚未达成对科学的统一定义,围绕某一学科是否科学的争论肇源于此。目前常见的科学定义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科学就是西方的现代数理实验科学,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以严格的数学公式或模型来表达的规律方可称为科学。按照这一定义,博物学、历史学等人文历史学科都不是科学,也就无需讨论国学是否科学的问题了。而广义的科学定义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就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方法,如物理、化学的各种实验,动物学的观察方法,等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就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证实某种理论假说;规范研究就是用归纳或者演绎的逻辑来推理。还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

科学的理论建构在概念基础之上,先有基本的概念,继而产生范畴,即更大的概念,最后由概念或范畴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所以,一个有着基本科学素养的人,讨论问题一定是从基本概念开始。概念是命题的基础,概念说不清,命题就没法讨论,探讨类似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要先从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开始。

按照广义的科学定义,科学一般分为五个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和数学。一般认为的科学标准有六个方面:客观性、实证性、证伪性、自洽性、适用性和普适性。客观性即科学的理论是客观的,反映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证性即科学的理论可以被重复检验;证伪性即一个科学的理论是可以、可能被证明是错的;自洽性即一个科学的理论不能在逻辑上自相矛盾;适用性即任何的科学理论都存在其适用范围;普适性即科学的规律在其适用范围之内具有普遍必然性。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4)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5)

图片

03 四问科学


本文提出关于科学的四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以及更好地探讨科学与国学的关系。

第一问,“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不符合前述科学标准中的两条。第一,社会科学做不到彻底的客观。所有的社会科学现象里都有人的因素存在,不可能完全规避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社会科学研究者构建的理论,无法避免个人主观认知的影响;即便是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的社会科学规律,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其次,社会科学的规律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无法实现严格的重复检验。如果严格按照狭义的科学定义,那么所有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医学在内,都不是科学。因为人本身的复杂和多变,使得这些学科的任何规律都无法像自然科学一样完全满足客观性和可重复检验性这两条科学标准。那么,要废除和取缔这些学科吗?

第二问,对引力波现象的研究是不是科学研究?从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假说,到2016年人类实际观测到引力波,经过了整整100年。在此期间,引力波一直是一个既没有被证实也没有被证伪的假说,完全符合证伪主义者所谓伪科学的标准——看起来是科学,自己也宣称是科学,但既无法被证实又无法被证伪!但为什么过去这100年来,从来没有人说引力波研究是伪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大量的关于宇宙本源、自然现象和人体规律的、尚未得到证实的论断,比如易学和佛学的宇宙本体论、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五运六气理论,等等,为什么不可以把它们也看作一种假说?为什么现在就要下结论说它们不科学或者是伪科学?如果和引力波一样,它们中的某些观点在未来100年间被证实了呢?为什么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它们得到证实或证伪呢?

图片

第三问,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等量子力学应用研究是不是科学研究?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他们的研究基础都来自量子纠缠现象。量子纠缠现象绝对可以实现重复检验,但人类迄今无法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量子纠缠是一个全人类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人类既然可以把量子纠缠及其应用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多类似现象如中医,到目前为止我们同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不可以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呢?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对量子纠缠的研究是不是科学,却有人在质疑中医是不是科学,理由是因为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中医?!

第四问,物理学是不是科学?物理学的科学性似乎是最不应该被质疑的,但物理学至今都不能自洽,并不完全符合严格的科学标准。牛顿的经典力学可以解释低质量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无法解释高质量物体的高速运动,只能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但涉及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又只能用量子力学来解释,而这三个理论之间无法互洽,即物理学迄今未能给出一个自洽的、能够完整解释从微观到宏观所有物质运动规律的大一统理论,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是不是科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少存在两套完全自洽的理论:易学和佛学,它们都提出了关于世界从产生到运行的、完整的理论模型,至少在自洽性这一点上都胜过物理学。为什么不把它们当作科学来研究?而不能自洽的物理学却被公认是科学,还不能有效解释世界却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无上权威的地位?为什么?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6)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7)

图片

04 科学的真相


按照严格的科学标准,文学是不是科学?史学是不是科学?艺术是不是科学?可以对很多学科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多文史艺术这样的学科,都不符合严格的科学标准,但为什么从来没听说有人要废除文学?取缔艺术?打倒史学?如果按照前面这些标准,连医学都不是科学!但为什么总有人拿科学说事儿,以科学的名义来否定中医呢?

科学是个舶来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也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一股脑地全盘吸收,甚至连科学究竟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就先验地认为科学就是对的、科学就是好的、科学家说的就没错。所以,当代中国人最大的迷信是对科学的迷信!你迷信科学,认为科学就是对的,科学解释不了的就不科学,就要打倒,这恰恰背离了科学的精神。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剧,因为传统文化已经被“六化”:商业化、功利化、神秘化、妖魔化、娱乐化、学术化,最后这六化归结起来是一化——“去中国化”,结果就是中国人陷入对科学的集体迷信,而对自己的文化却丧失了自信(详见:贾旭东:我们为什么对传统文化充满误解?)。在“六化”里,“学术化”危害最深。“学术化”即学术西化,其特点就是科学统治一切。是科学就是好的、就是对的,不是科学就要打倒、就要废除。这种态度和西方文化中的侵略性、排他性一脉相承。

中国社会这种科学至上的观念来自逻辑实证主义,其科学定义是狭义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源于20世纪初期,曾经影响巨大,但这是一种片面的、绝对化的、静态的、形式主义的、根本错误的科学理念,早就已经被批判而过时了,可惜在中国还有很多信徒。

图片

卡尔·波普尔(Sir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是近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波普尔的学说被称为“批判理性主义”,即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他提出了“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即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按照证伪主义逻辑得到的必然结论是:科学的理论就等于谬误。一个可以被称为是科学理论的东西,就必然也必须能够被证伪,那么意味着将来它一定会被证明是错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它叫做科学的理论。既然将来一定会证明你现在错了,你现在又如何拿一个必然是谬误的东西当做真理,来衡量其他理论是否正确呢?

科学不是有意义或者有价值的同义词,也不是正确或者真理的同义词,科学研究也不是人类唯一有意义的智性事业。波普尔强调,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者说,至少人类还没有发现绝对的真理),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科学是在不断试错中进步的,科学家的目标就是不断寻找最接近真理的那个理论,科学研究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探求真理的过程。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指出了科学的局限性。确认一个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只是意味着可以把这个问题纳入当前科学研究的视野和范畴,但不一定代表这必然是有意义的。反而,有可能不能被证伪的理论、或者暂时不能被纳入科学研究范畴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比如,波普尔认为宗教、神话和形而上学等命题,虽然不属于科学陈述,但他们有自身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有些可以成为科学猜想的源头。

所以,科学绝不等于真理,科学是人类探索真理的手段和工具。在人类认识到终极真理之前,任何科学理论都只是人类认识真理、探索真理所形成的阶段性认识,现有的一切科学理论都终将被更高层次的理论所推翻,这才是科学的真面目!

“科学的”就是“正确的”吗?绝不是!恰恰相反,“科学的”意味着必将在未来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所谓“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都是限于人类目前认识水平的局限,不得已而暂时接受的理论或采用的方法,但我们时刻保持对它的质疑和求证,随时准备在发现了新的现象或得到了新的证据后将其推翻,以更高层次的理论来代替,这才是科学,这样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8)

图片

05 真正的“伪科学”与科学的精神


真正的伪科学论者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科学至上论者、科学主义者,都是误解了科学、背离了科学,错误地把科学当成了绝对真理的人。我给他们一个统一的新名称——“科学真理教”教徒。凡是把科学当作真理,认为科学就等于真理,把科学当成真理来信仰的人,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宗教——“科学真理教”的教徒,这个宗教是反科学的,这才是真正的伪科学。

因为某一个理论或现象在当前无法被证实或证伪,就给它扣上一个“伪科学”或者“不科学”的帽子,叫嚣着要打倒它、取缔它、废除它,这不是真正的科学家,而是真正的“伪科学”论者、“科学真理教”教徒的赤裸裸的反科学行为!

图片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于2007年发布了一份《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其中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是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体现为继承与怀疑批判的态度,科学尊重已有认识,同时崇尚理性质疑,要求随时准备否定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囿于认识局限的断言,接受那些看似离经叛道实则蕴含科学内涵的观点,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认为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宣言》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职业荣誉,避免把科学知识凌驾其他知识之上,避免科学知识的不恰当运用,避免科技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因此,对于科学还不能解释的现象,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是:不随便下结论,而是去研究为什么。很多在中国文化里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的观点,至少可以认为是一种假说,在它没有被证实或被证伪之前,我们至少应该像对待引力波一样,以开放的态度去研究它,去求证它,而不是断然否定。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stay foolish”——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stay hungry”——永远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带着对自然的敬畏,随时准备否定自己,永不停歇地探求真理。“Stay foolish,stay hungry”,虚心若愚,求知若渴,这就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9)

图片

06 国学的知识结构与范式


国学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如“经史子集”之学、“义理、考据、辞章、经世和科技”之学,等等。也有认为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其他九个学术流派为辅助的“三教九流”之学。我认为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我建构的国学知识体系与结构模型详见:贾旭东:“国学”与“西学”的根本差异是什么?。

著名学者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即“一个科学家集团所普遍接受的共同信念,一种得到普遍承认的科学成就,它包括科学概念、规律、形而上学理论、解题模型、范例、应用及工具等等在内。”运用这个概念对比国学和以科学为代表的西方知识体系就会发现,中国的学术范式和西方的科学范式是不同的,我把中国文化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到研究方法的整个系统称为“中华学术范式”,这是中国学问的范式,和西方科学范式不同,但按照广义的科学定义,也同样是科学(详见:贾旭东:“国学”与“西学”的根本差异是什么?)。

国学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套知识体系,它的范式与西方科学不同,这两个体系之间不能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用西方的科学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国学就是缘木求鱼,牛头不对马嘴,很多结论完全是错的。

以中医为例,如果按照广义的科学定义来看,中医当然是科学。首先,中医理论是自洽的,系统而完备。第二,中医理论和方法经过了几千年的重复检验。以西方的科学范式来评价中医,就像拿着评价司机的标准来评价厨师一样荒谬和荒唐。中西医并不矛盾,而是各有所长。中医对生命的整体观使其更容易把握治疗疾病的正确方向,其优势在“道”;而西医见长于诊断、抢救、微观研究等方面,其优势在“术”。中西医应当取长补短、各尽所能,以道驭术则药到病除,以术驭道则南辕北辙。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以中医生命观为主导,以西医技术为辅助的整体医学。

因此,关于国学是否科学的问题,我的结论是:如果按照逻辑实证主义者或科学主义者狭义的、错误的科学定义,中医不是科学,国学不是科学,而且所有的社会科学、文史哲、艺术也都不是科学。如果按照广义的、正确的科学定义,国学是与西方范式不同的东方科学,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以“中华学术范式”来进行研究。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10)

图片

07国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否能让人类更加幸福?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按照那些科学主义者、“科学真理教”教徒的思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都不是科学,就都要否定和抛弃的话,那一定会为世界打开“地狱之门”。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确但不全面,还应该加上第二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破坏力”。

学国学需要学科学吗?需要!近代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和对国学的误解一样多,所以既要重新认识国学,也要重新学习科学。而且,学习国学、传承发扬国学,非常需要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总结起来就是一条:求真的精神。

中西方的学术都以追求真理为最终目标,国学和科学就是中西方人的求真之路。科学把这个目标表达为追求真善美,国学也有类似的表述:“真”,国学叫做“诸法实相”;“善”,国学说“止于至善”;“美”,国学讲“本自圆满”,表达不同,意思一样,追求的目标一样。

科学精神的内核与国学完全相通,有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在国学的研究过程中学习和发扬。第一是无私,第二是实证,第三是勇于质疑,第四是不断创新,这些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的精神,也是中华文明能够长久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国学失去了这些科学精神,是很难传承和发扬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国学。科学的实践重在改造外部的世界,国学的实践重在改造内部的世界。实践的对象虽有差异,但以实践检验真理却是共同的标准。改造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实践是什么关系呢?改造内部世界是根本、是首要!改造外部世界和改造内部世界哪个难度更大?当然改造内部世界难度更大。所以古人才说:此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我们的身心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国学实验室,国学的学习、研究和实践就从这儿落地,禅修就是国学认识、研究和改造内部世界的主要方法。先来认识、研究和改造内部的世界,再去认识、研究和改造外部的世界,这就是“内圣外王”!(详见:(贾旭东)“国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什么?(原创)

我认为国学和科学最终一定会合一。科学研究侧重物质、侧重外在,国学研究侧重精神、侧重内在。科学着重研究“用”,国学着重研究“体”,但“用”离开“体”就成了无本之木,“体”离开“用”就变得虚无缥缈。按照“中华学术范式”,心物一元,体用不二,更高层次的人类文明一定会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这就是“中体西用”。

总而言之,科学与国学的关系是:

国学与科学是中西方认识真理、追求真理的不同道路,最终一定会在真理的顶峰会师!中西方追求真理的人们对真理的探求,就像分别沿着东西不同的方向和道路在攀登真理的高峰,虽然方法不同、路径不同、沿途看到的风景不同,但最后一定会在峰顶会师,领略到同样的风光!

在当前的中国乃至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科学需要国学引领发展方向,国学要以科学精神继承发扬。国学界应该学习科学,科学界也应学习国学,国学界与科学界要平等地、互相尊重地交流对话,共同反对科学主义、破除科学迷信。中国社会需要国学与科学的双重启蒙!

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11)

以上是《科学与国学——中西方的求真之路》全文提要,共7个部分,每部分都有插入相应的文章链接,可收藏此文以便随时查阅。

作者简介

图片

《自在禅修》、《禅道太极》
创始人、首席导师:
贾旭东 教授

学修践行传统文化逾30年,以儒处世,以道修身,以释明心
《禅道太极》创始人
《自在禅修》创始人
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
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
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儒商学会名誉会长
广东粤秀书院特聘国学专家
深圳孔子滙特聘国学专家
“26国学网”特聘专家、国学推广大使
“中国管理50人”成员
《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
 
贾旭东,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EMBA/MBA导师,国内知名管理专家,“中国管理50人”成员,《人民周刊》、《科学中国人》专访人物,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权威学术期刊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专家、广东省企业培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学术界倡导“扎根精神”,提出“中国管理扎根研究范式”、“管理'三元’模型”、“管理'三界’互动模型”等学术观点,出版著作12部。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曾任美即控股战略顾问兼运营总监,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培训。

贾旭东教授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极践行与传播者,儒释道同修、禅净密合参逾30年,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儒商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粤秀书院、深圳孔子滙、“26国学网”等机构特聘国学专家。

近年来精心打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轻松自在国学课》,包括在线音频理论课程“轻松5课”和集禅、道、太极之精华的线下实修课程:《禅道太极》、《自在禅修》(已获国家版权,登记号:粤作登字-2018-L-00001733、1734),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宁波、西安、成都、兰州等地办班近40期,以报道著名科学家而闻名的国家级科学期刊《科学中国人》(2019年第5期上)对此给予高度肯定:“贾旭东将传统的身心修养方法科学化、现代化、生活化,以现代方式向现代人传授传统文化的探索,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弘扬与传承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附:

热烈祝贺!贾旭东教授登上国家级科学期刊!

人民日报官方杂志《人民周刊》对贾旭东老师的报道——贾旭东:跨界学者的求真之路

THE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