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中医人|林毅——现代中医乳腺病学奠基人

 wyfx100 2024-05-14 发布于浙江

热烈庆祝

广东省中医院建院85周年

图片
图片

在现代,女性乳房的美学地位越来越高,它不仅承载着人类繁衍的重任,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象征,是女性身上最美丽的风景线之一。

这份美丽却时常遭遇疾病的侵袭,根据《中国乳腺疾病调查报告》,没有不适症状的女性中,各种乳腺病患者竟高达52.4%,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其他常见病而占首位。其中乳腺癌发病率更是位居城市女性肿瘤第一位,成为对妇女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保卫乳房,成为许多女性一辈子的战斗。

一座靠山 乳腺病患者救星

图片

全国名中医,现代中医乳房病奠基人林毅

李女士是40多岁时走上这个战场的。慕名来广东省中医院请全国名中医、乳腺科专家林毅看病时,她曾经引以自傲的乳房,左边一只因为患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差不多成了“烂苹果”:全乳弥漫性红肿,里面充满了结节、肿块、脓液和错综复杂的窦道。在多家医院求诊时,医生纷纷给这只乳房下了“死亡通知书”——需要做全乳切除手术,但李女士不甘心这么快投降,她决心死马当活马医。

林毅没有让她失望,这位看起来严厉,实际上快言快语、十分风趣的老人告诉李女士,她的乳房还远远达不到“死马”的标准。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号称不死的癌症。”林毅说,该病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感染、泌乳因素等相关。常用的抗感染措施效果不明显,激素类药物及抗结核药物副作用大而且疗效不确切,手术治疗又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中医药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林毅认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基于异物郁积,阻滞乳络,痰瘀交阻,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所致。针对李女士的病情,林毅决定使用她首创的“平衡脏腑、提脓祛腐”综合疗法。连续3天,林毅从李女士乳房彻底清出大量脓液和坏死组织。

“腐不去,肌不生。”林毅说。很快,乳房疼痛消失了,伤口也愈合了,继续治疗3个月,乳房肿块也逐渐消失了,乳房回归当初的完美模样。这得益于林毅对乳腺治疗“四个完美”的要求:最小的创伤、最美的外形、最好的功能、最小的毒副作用。“这是我意想不到的奇迹!”李女士的母亲热泪盈眶地说。

其实,在林毅的诊室里,李女士的弥漫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并不是最复杂的。前不久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幼儿园园长求医,林毅为她制定的治疗方案让广东省乳腺病MDT联盟的专家们纷纷击节赞叹。

这是一位左乳局部晚期合并重度感染的乳腺癌患者。“我从医50多年,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严重的病灶:患者左乳肿胀得像气球,表面可见一个大小约7×3cm破溃口,脓液从中流出,看起来就像是火山爆发。”林毅说。

由于长期失治误治,患者的破溃口还感染了包括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在内的三种菌群。接诊这样的患者有一定被感染的风险,弟子们纷纷主动请缨为患者换药。但林毅觉得,无论有怎样的困难,作为一名医生,不应该辜负患者的信任,她多次亲手为患者进行清创引流,不到一周就控制住炎症,患者得以顺利进入化疗、手术阶段,目前各项检查指标正常,乳腺癌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没有林教授您就没有今天的我!”每次复诊,这名患者都要说这一句话。类似的奇迹数不胜数,类似的话也已经有无数人说过。在她们心中,林毅就是她们最大的靠山、活菩萨和救星。

两个“意外” 成就中医生涯

林毅出生于福建省的一个医学世家,她的父母、外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但年轻时的林毅并不希望女承父业,她所向往的是广阔的蓝天。

那是林毅高考前后的故事。当时林毅已随父母移居南宁,1960年读高二的林毅长得亭亭玉立,受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军表现的影响,她想做一名飞行员,并被成功选中保送空军某军事学院。但就在临行前3天,因为获知林毅从未见过面的小舅舅在台湾,也是一名飞行员,刚刚敞开的大门轰然关上。

林毅不甘心,她决心报考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追逐在蓝天上飞翔的梦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她的档案被调到广西中医学院(今广西中医药大学)。林毅十分伤心,3天没有出门。“那时候我一点都不了解中医,认为是卖狗皮膏药的,根本不想去。”林毅说。

父亲的好朋友、时任广西卫生厅厅长黄征知道后,劝只有18岁的林毅:“你们一家人都是西医,对中医可能还不了解。中医是祖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流传两千年而不衰,对保护人民健康及民族振兴功不可没,中医大有前途,你一定要去读,一定能读得好!”

黄征是走过长征路的老红军,他的鼓励让林毅走出了低谷。“我因命运关系冥冥之中结缘中医,转而投入到中医的殿堂。”林毅说,她从此确立了奋斗一生的目标:“学好中医,为人民健康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下定决心投身中医事业的林毅延续了之前的优异表现,并在毕业实习期间崭露头角。

1965年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实习时,科室接诊了一位新婚不久的农民,他头痛剧烈,高烧不退,经过各种检查及治疗病情未见好转。林毅通过整体辨证,认定年轻人患的是伤寒夹色病。眼看患者迟迟不能退烧,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未报告患者主治医师的情况下,林毅决心用中医试一试。她偷跑去桂林市中医院买了药材,煎了两剂五虎汤送给患者。

第二天查房,陆主任突然大声问是谁给病人吃的中药。“我当时心想,糟糕了,患者是不是吃出什么问题了?”林毅说,她吓出一身冷汗,赶紧走进病房承认错误。不想陆主任却赞扬了她,原来病人病情明显缓解,他让林毅继续用中医治疗,一个星期后患者痊愈出院。

陆主任决心把这个敢作敢当的女孩留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可是他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广西中医学院早已向林毅发出留校任教的邀请,桂林市中医院也向林毅伸出了橄榄枝。时任桂林市中医院院长刘长贺爱才若渴,经过多方博弈,最终获得了林毅的青睐。

两家医院 尽显名医风采

此时的桂林市中医院还在建设初期,是一个由11家联合诊所组成的医院,设有内、外、妇、儿、骨伤等科室。在这里林毅得到了非常好的锻炼,她在外科接触并治疗了大量皮肤病、疮疡蛇伤、乳腺病、肛肠等病患者,迅速成长为中医院外科的技术骨干。

当时卫生条件差,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急诊患者非常多。作为女性,林毅对饱受乳腺疾病折磨的患者感同身受,由此把攻克危害妇女健康最大的乳腺疾病定为终生事业。

西医治疗乳腺脓肿的常规方法是手术切开引流,这种方式切口大,愈合时间长,也容易造成乳房畸形和泌乳功能障碍。林毅基于火针“能决脓痈”的原理,整理临床数据,开发了新型电火针,可以轻松低垂位进针,将脓液引出,然后再用中药五五丹制成提脓条插进烙口内引流。这种治疗方法引流排脓效果非常好,患者无须住院,而且创伤小、出血少、瘢痕小、疗程短、不影响哺乳。进一步总结后,这种技术被命名为“火针洞式烙口引流术”,录制成视频全国推广。

一系列便捷有效的乳腺疾病中医特色疗法和中药专科制剂依次在林毅手中诞生,慕名而来的乳腺患者络绎不绝。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林毅于1984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医乳腺病专科,并于1995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牌成为首家全国中医乳腺病防治中心,林毅也成为了全国乳腺病学科的领军人物。

卓越的成绩引起当时正走在发展快车道上的广东省中医院的关注,他们亟需寻找一位旗手,牵头建立中医乳腺科,而林毅是不二人选。

下定决心前来广东省中医院开荒拓土的时候,林毅已在桂林市中医院院长的位置上耕耘了13年。这些年的辛勤耕耘使她深切地感受到,白手起家地建立起一个科室、一支学术团队有多么不容易。“要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林毅对权位和过去的荣光没有丝毫留恋,对即将面对的挑战也没有丝毫退缩,她心中惦记的是,在广东再带出一支队伍,再造福一方百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在驶向广东的列车上,幼时父亲的嘱托仍萦绕在林毅耳边。

迎接林毅的是一支初见雏形的团队,和坐落在寸土寸金的二沙岛上一座崭新的分院。早在林毅整理行装之际,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的筹建工作已密锣紧鼓地进行,根据林毅的要求,医院从全国范围内罗致了一批青年才俊,并在院内遴选富有潜力的年轻医生加入到初生的乳腺科大家庭中。

有了时任全国中医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毅的领导,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团队迅速崛起,不到5年就把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建设成全国重点专科,一面崭新的旗帜在南粤大地高高飘扬。

快速成长的团队更坚定了医院建设乳腺专科的决心,更加放手让林毅雕琢省中医乳腺这块璞玉。只要是乳腺科发展需要,医院都不遗余力地大力支持。

在她的推荐下,医院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请来陈前军,她的诚意和愿景让后者甘愿付出6000元违约金;从湘雅医院乳腺肿瘤科请来刘鹏熙担任科室主任,带来现代医学新理念和新技术;引进了乳腺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张璘主任,在她指导下形成“临床-影像-病理”的完整诊疗体系;破格录用并提拔年轻研究人才王志宇任中医药防治乳腺病基础研究团队负责人,主持消癖颗粒二次开发等临床科研转化研究……

林毅带着弟子们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优的创新发展道路。从2003年作为华南地区首家技术引进单位开展乳腺MMT微创治疗,到2017年成立广东省首家乳腺病MDT联盟和首家乳腺炎性疾病诊疗中心,再到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等,省中医逐渐奠定了国内乳腺事业中医与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头羊地位。

图片

林毅与弟子为患者会诊病情

图片

毅带弟子们查房

作为全国中医系统规模最大的乳腺病中心和广东省最大的乳腺科团队,如今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年收治病人7000余人次,年乳腺癌手术近八百例,年门诊量达16万人次。

一个未来 竖旗“体天行道”

2018年8月3日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医院,62岁的乳腺癌术后多发转移患者吴昕(化名)敲开了林毅的诊室房门。这是她1年4个月来的第8次复诊,这1年多来的治疗,使她重获新生。

想起整个求诊经历,吴昕感慨万分。她是在2012年确诊为乳腺癌,当年7月在广州一家医院接受右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发现9枚淋巴结转移。完成5周期化疗,并坚持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没有发现肿瘤复发征象。

然而,2017年4月,噩梦再一次袭来,肿瘤复发了,并伴肺、肝等多处转移灶,新的检查结果让整个家庭受到极大冲击。接诊的西医院医生告诉吴昕,她已经是乳腺癌晚期,现代医学可以做的已经不多,“你可以去找一下广东省中医院的林毅教授,她也许有办法帮你。”

果然,希望就在广东省中医院。林毅依据吴昕的病情,在四诊合参、辨证用药的基础上,为吴昕配合中药熏洗、经络疗法、穴位点压、林氏逍遥健乳功、情志调摄、饮食调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她还用和缓温润的语气鼓励吴昕要有信心,治疗用药和生活调护一个都不能少,一定要定期复查。

看病时林毅像母亲嘱咐女儿一样亲切,让吴昕心安。她遵医嘱每天熬药,并且在家中坚持林毅制定的方案进行治疗,全身状态明显好转。2017年10月复查CT,肺内转移灶、肺门淋巴结已经缩小,又到了半年后的2018年4月,复查肿瘤指标全部正常,肝脏、肺脏转移病灶消失!

8月的最新复诊,复查肿瘤指标全部保持正常,原来周身乏力、步履艰难、痰多咳嗽、胸痛等症状也基本消除,吴昕又恢复到了没有生病时的状态,不仅生活可以完全自理,还能照顾长期患病卧床的丈夫!

作为中医乳腺疑难复杂病的攻克者和现代中医乳腺病理论的创新者,林毅从未停下脚步,她淋漓尽致地发挥中医药优势,确立了中医药在乳腺病治疗领域的全程优势或阶段优势地位。

她提出“识病为本,辨证为用,病证结合,标本兼治”的中医临床指导思想,确立了“从六郁治乳”的学术思想和乳腺疾病“脾胃病机模式”;她创立中医乳腺癌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建立了围手术期、围化疗期、围放疗期以及巩固期4期中医药治疗方案并在全国推广;她还牵头制定了乳腺增生病诊断与疗效判定行业标准。

她攻克了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难题,治愈率达95%;她以“健脾”为要,为雌孕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患者找到了生机;她创新乳腺炎系列治疗方案,揉抓排乳法、火针洞式烙口等治疗方案被纳入国家中医医疗适宜推广技术。

她构建了完整的乳腺病治未病体系,并编创女性导引养生功,率先将情志疗法、五音疗法、团体治疗等引入乳腺病防治体系中。

她还牵头将乳腺病从外科专业中独立出来,成立了国家级的二级学会,于2016年3月晋级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搭建了“中西融合汇通、传承创新发展”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林毅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国内,她多次受邀到港台和国外访问讲学。她曾受邀到美国UCLA交流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乳腺癌的理论和方法,受到各国专家的热烈欢迎,原计划40分钟的讲学延长到4个小时才结束。

其实,1988年就有台湾地区中医师慕名拜访她,林毅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在桂林市中医院举办培训班,12年培训了535名台湾学员。1996年受台湾“教育部”邀请,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知名专家赴台讲学,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还专门请林毅看病,并送给她一幅字——“体天行道”。他说:“你领悟天道,施于人间,真是难得!”

“中医优势病种能中不西,疑难病种衷中参西,急危重症中西结合。”林毅说,希望中国人爱自己的中医,同时中医语言也要积极跟西医语言沟通,“要做现代中医,不要做坐堂中医。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

图片

林毅(左四)和弟子合影,左起依次为陈前军、司徒红林、朱华宇、刘晓雁、许锐、钟少文、李冬梅

为表彰她为中医乳腺病学术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她“中医乳腺病学术发展杰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荣誉。2017年,她获评首届全国名中医,成就已经远超父亲的期望。

如今,已逾古稀的林毅仍与弟子们一同奋斗在临床最前线,“趁我的身体还行,就多看几个病人。”她常说,她就像树根,扎好了基础,轮到弟子们开枝散叶、枝繁叶茂了,“我对所有学生也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他们才是中医药的未来。”

来源:《人之初》杂志    作者:宋炳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