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证视角下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解读

 东方风来1 2024-05-14 发布于黑龙江

李国栋 郫都区李国栋工作室 

中国自古有“文人雅集”的文化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文人雅士相约相聚,诗酒唱和,风韵流传。有名的如王羲之兰亭雅集,三曹的邺下雅集等。不少文人结识同道中人,引为知己,惺惺相惜,唱和酬答,成就无数文学佳话。而此风唐宋尤盛。如耳熟能详的王昌龄与孟浩然、 白居易与刘禹锡、白居易与元稹,苏轼与黄庭坚等。也正是这样的唱和酬答,产生了古代诗歌史上为数不少的唱和诗。

 唱和诗是指诗人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唱”是指一个人先写一首诗,“和”则是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进行酬答。第二人酬答的和诗分依韵、用韵、步韵、和诗4种情况。其中,依韵又叫同韵,步韵又叫次韵,不按原韵的叫和诗。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题目中的“酬”就表明此诗是在答谢白居易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两诗不同韵,是唱和诗中的“和诗”。

  而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则是唱和诗中的“次韵诗”。次韵唱和从元稹白居易开始盛行,后人唱和渐渐以次韵为多。而皮日休陆龟蒙是元白以后,唱和诗作影响最大的唐朝诗人。据史记载, 咸通十年(869年),皮日休到苏州作苏州刺史崔璞的从事。同年,陆龟蒙与皮日休结识,彼此唱和,并称“皮陆”。咸通十二年(871年),陆龟蒙将“皮陆”二人来往唱和的诗歌攒集编著成《松陵集》。今存明末毛晋汲古阁刊刻本《松陵集》十卷,集中共收二人唱和作品600多首,成为收录文人唱和诗数量众多的专辑诗集。

   这首《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的“唱诗”是皮日休的《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为方便论述,兹录于下。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皮日休

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陆龟蒙采用次韵,严格依照皮诗所押的“支”韵写作,并严格取用皮日休诗歌中的韵脚(“期、诗、芝、炊、枝”),甚至顺序都是一样。这就是陆诗题目中“次韵”这种唱和诗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两诗的内容也紧密相关。所谓一唱一和,和诗往往要依承唱诗的内容、情感而来,或答谢、或勉励、或宽慰等。如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最后一句“思量何事不回头”委婉表达了宦海沉浮的迷茫失意、幽怨激愤。而刘禹锡的和诗《和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则对白居易倍加鼓励,“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充满对老朋友定将实现政治抱负的美好期许。

   鉴于唱和诗在诗意、题材、风格等方面紧密关联的这种特征,读解《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就有了一个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文本互证。文本互证是文献学、考据学中的基本方法。考据学有三种基本方法:本证法、外证法、理证法。本证法又叫内证法,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提出,“《诗》自相证”,就是利用文献自身寻找证据来考证问题;“采之他书”的旁证法也叫外证法,就是要利用文献以外的关联证据(书证和物证)进行考证的方法。后来,陈寅恪先生提出了一种诗史互证的文史研究方法,“诗史互证”是将诗歌文本和历史文本相互印证,借以考辨两种文本的正误,或以此说明诗歌意旨和历史事实的发生。“诗史互证”包括“以诗证史”和“以史释诗”。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以史释诗”基本上是孟子“知人论世”思想演变而来,而“知人论世”则成为后世解诗的基本法则。笔者认为,读解诗歌需要综合利用文本的内外资源进行充分举证,既需要依循文本前后的文脉思路实现文本自证、逻辑自洽,也要通过知人论世,诗史互证来剖解疑难之处,这种打通文本内外壁垒的阐释方法就叫文本互证法。

   解读诸如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这样的唱和诗就可充分运用这种文本互证的方法:一是通过“诗史互证”澄清“下帷”“百亩蕙”“三秀芝”典故用意进而判断其是否言及“教书育人”事;二是通过内外互证,理清皮陆二诗的行文思路和情感逻辑,比如“下帷”是谁,谁“吟蕙采芝”等等。

   下文,笔者尝试运用相关文献和文本互证的方法对皮陆二诗做出解读,以就教方家。

   据马丕环《皮日休年谱会笺(上、下)》(《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期)考释:“咸通十年乙丑(869年),7月,应辟入苏州刺史崔璞幕,为苏州军事院从事。8月,进士陆龟蒙以业见造,彼此结为诗友。”这一年,皮日休29岁,刚经历了科考失利(868年应宏词不第,拟东游)。至此,唐朝诗歌史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开启了一段佳话。咸通十一年庚寅(870年),皮日休30岁,结婚苏州,陆龟蒙以诗寄贺。7月,荐陆龟蒙入崔璞幕。咸通十二年辛卯(871)1月,抱病杜门,在苏州家地。据皮日休《又寄次前韵》:”病根冬养得,春到一时生。眼暗怜晨惨,心寒怯夜清。妻仍嫌酒癖,医只禁诗情。应被高人笑,忧身不似名。”这年春天(“春到一时生”),皮日休得了眼疾(“眼暗怜晨惨”)。4月,眼疾初愈。《初夏即事寄鲁望》“夏景恬且旷,远人疾初平”句可知。

   抱疾杜门》两诗亦收入《松陵集》,结合两人的交往轨迹,两诗可断为作于 871年1至4月间。彼时,皮陆二人均在崔璞幕府中。皮日休官职为“军事院从事”,“从事”亦称从事掾,是汉代刺史的佐吏。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崔璞是苏州刺史,皮日休自然是刺史的属官。后有陆龟蒙入幕府,所任何职则未见典籍记载。似见其只是崔璞幕中一个寄附衣食的幕宾。需要注意的是,在《松陵集序》及诗作中,均未见陆龟蒙设馆授学的信息。陆龟蒙后期隐居甫里,务农游历。倒是皮日休后来做过太常博士,有掌教弟子的经历,但那已经是苏州幕之后的事了。

  弄清了这些事实,我们就可以把握《鲁望春日多寻野景》一诗的基本思路:首联写自己与陆龟蒙结缘结识,相逢相交,志趣相投,“不待期”是不需要相约,“幽事”是美景、胜景,“半缘幽事半缘诗”表明两人相交是因为有共同的志趣:喜欢游赏美景、欢咏诗作赋。颔联、颈联四句是在回忆两位好友纵情山水,琴棋诗酒唱和的欢乐时光:曾经与崔璞等人(戴乌纱,披白袷)穿竹林、拾菌菇,曾经两位好友悟言一室,或谈论诗书,或对弈几局,或临水垂钓,或烹食共享。最后一联是表达歉意,安慰好友,现在我病了,你也不用太过思念我,你只需在尽兴游赏后为我折取一枝山樱。山樱是山中樱桃花,夏四五月开花,花白色或略带红。唐王维有《送钱少府还蓝田》诗:“涧水初流碧,山樱早发红。”通过诗史互证,我们弄清楚了中间两联是回忆两人游赏的情景,而不是想象陆龟蒙游赏的内容,就避免了陆龟蒙并无官职为何“戴乌纱”导致诗句解读抵牾难通的问题。诗题也就容易理解了,皮日休因为自己得了眼病,无法与陆龟蒙共赴游春之约,只能嘱托好友“多寻好景”,“因有是寄”。

  再来看陆龟蒙的《奉和袭美》一诗,依然可以看出,首联是为了消除皮日休爽约而生的遗憾和歉意而说的告慰之语。“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的意思是,虽然错失了春城饮酒后的约定,但正可以“下帷”把先前未裁的诗再重新“裁”一下。“裁诗”即作诗。这样的例子很多,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宋人沉遘《西舍》诗:“少年裁诗喜言老,谁知老大都无心。”裁诗都是作诗。至于“下帷”,有争论说,“下帷”是教书,典出《史记·儒林列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根据前文论述,陆龟蒙并未有设馆讲学的经历,皮日休虽做过太常博士,也是在这场眼疾之后的事情。所以,将“下帷”讲为“教书”无所依傍,不但无史可据,也与“裁诗(作诗)”无法实现内在情理的自洽。如将“下帷”讲成“闭门深居(放下帷幕)”则句意豁然开朗,诗人应该在安慰好友,你有眼疾不能外出,但正可以在家闭门作诗。

  颔联紧承首联,做什么诗呢?做“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这样的诗。“吟”字本身就在照应“裁诗”,古人也称吟诗为作诗。“采”字本义摘取、选取。“三秀芝”即灵芝,灵芝为神秀之物,因此“采芝”也可转为作诗时“选取灵秀之语”,与“裁诗”有对应。当然,这两句用了两个典故,前面用典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兰蕙在《离骚》构筑的意象体系中,属于“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王逸《楚辞章句》)一类,象征的是贤人君子。“滋兰树蕙”则是贤人君子修德的一种行为。于是,我们可以将“滋兰树蕙”理解为屈原自修德行的行为。虽然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个典故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喻高洁,二是培育英才。此处,解为“培养美德”为恰。(李金善《<离骚>“滋兰树蕙”证解》,《先秦两汉文学论集》)按此,陆诗“因吟郢岸百亩蕙”意指:你可以趁着“下帷深居的日子”像屈原那样,吟出《离骚》中精美的诗句,借此来标举自己的高洁德行。“欲采商崖三秀芝”则采用的是商山四皓的典故。商山四皓指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高人。他们不愿出山做官,甘愿过安贫乐道的生活,并以《紫芝歌》明志: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此典表达隐逸避世之想并无疑义。陆龟蒙本人淡泊名利,矢志归隐,自称“江湖散人”,又曾说自己是甫里先生、汉涪翁、渔父和江上丈人。晚年隐居故乡松江甫里。用商山四皓的典故当然有自托之意,皮日休也曾隐居鹿门山,有脱尘之想。与陆龟蒙结识,二人经常笑傲山林,流连林泉。孙桂平考察皮陆诗作后认为,《松陵集》所蕴含的生活理想是闲、 隐、雅三位一体, 而这种生活理想恰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心理更趋成熟的标志。(《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期)按此,“欲采商崖三秀芝”也有对皮日休抱疾杜门隐士高人般生活的赞许称颂之情。

  颈联也应该是宽慰皮日休之语。南京师大钟振振教授在《古典文学知识》杂志撰文称:“因为前四句都是说皮日休,后两句也是说皮日休,如果将这两句理解为陆龟蒙说自己,就显得很突兀,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从章法上来看是说不通的。”笔者认为,这两句因为诗律出现了语序的颠倒。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野鹤栖笼使宽织,山僧施饭教别炊。”皮陆二人在唱和诗中常用野鹤自喻。皮日休《北禅院避暑联句》有“残蝉烟外响,野鹤沙中迹。”《四明山九题·青棂子》有“衔来多野鹤,落处半灵泉。”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中则有“君来赞贤牧,野鹤聊簪笏。”“野鹤栖笼”实则是比喻病后困守家中的皮日休,皮日休因病无法外出,就像野鹤被关进了笼子。此处写与鹤为伴,与僧交往,也标榜了二人的高雅情趣。至于“使宽织”则是劝慰皮日休要放宽心,所谓“心宽体胖”,别让自己的养病生活太逼仄,当然,也可解为因为你现在要养病,要让你的长官对你宽松宽容一些。宋鲍照《拟行路难》之四有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颈联“施山僧饭别教炊”一句的正常语序是“山僧施饭教别炊”。为修行的僧人施饭是古代礼佛之人的一种行为。王维有诗王维《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然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乐,此日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王维迎接山中僧人,一起坐在草垫上吃松果,然后点燃佛香诵读经典。袁宏道《天目》文中有:“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文人雅士与山间僧人高士长相往来,以饭执礼,想必也是皮陆二人的日常写照。按此,词句也是在劝慰皮日休,因为你有眼疾,为僧人施饭的事就让其他人去做了。

   此诗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更是劝慰之语,只要医好了你的眼病,我们可以在下一个春花满枝的时节一同出游,充满对好友早日痊愈的美好祝愿之意。

   在前面的解读中,我们运用了先关史料来还原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这是“以史释诗”的方法;我们也结合了原典对疑难的典故进行了索解,这是文本互证法中的旁证法;解读陆诗时,我们联结了皮诗,这是互证法;我们还从陆诗的整体思路出发,借助前后语境的关联以实现语意的畅通,这是本证法。所以,我们倡导古诗读解要充分运用文本互证的考据学方法,以期能消除歧解和误读,尽可能还原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2023.2.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