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基墓(李仁贵珍藏版)

 统易堂李仁贵藏 2024-05-14 发布于湖南

产生背景

中国古时,百善孝为先,有着“侍死如生”的说法,老年人生前会花费重金为自己建筑生基墓。[3]而种生基”的花费较高,在古时只有富商或达官贵人才会这样做。这种习俗起源早,但如今出现极少。[4]

起源变革

“生基墓”在唐代就有所记载:姚崇自筑寿藏于万安山,预作寿终之寿坟。在宋、元、明等朝代的四川重庆地区较为流行,百姓认为筑造生基墓可以达到催官、增寿、求子、招财的目的。考古发现,普遍建造生基的习俗可上溯至两宋,当时的称谓是“寿堂”,因此“寿堂”与“生基”是同一回事。至今川南一带山区,仍有死者生前为自己预制墓室的习俗。 [1]

建造目的

占卜

在修造好生基坟封闭墓门之前,墓主的儿子们每人准备碗一只,碗内装有五保及线缠绕的鸡蛋一枚,到生基墓前清扫墓室。之后,各自将带来的碗放人墓室某一处,将石门封闭。几年后,墓主亡故人殓时,打开墓门,孝子们立即取出当年存放的碗各自观察。碗内的东西化为清水,表示放这碗的孝子一家丰衣足食发达兴旺,这位孝子便将碗内的水一饮而尽。要是碗内之物干涸或变成泥土,则预示不发达,会衰败。[5]

改运

古蔺民间有“种生基”的说法,实际上是活人为了迷信“改运”才会实施。“这种习俗很早的时候有,现在基本上绝迹了。当地老人传说,“种生基”的花费较高,只有旧时的富商或达官贵人才会这样做。[6][4]

长寿

白族古代行火葬,清初改土归流后变土葬,修墓立碑,不少地方人活着就挖坟造墓,叫做“立生基”,墓上留好死后梭进棺材的道口,认为修生基可以长寿。[7]

祝寿

民间习俗,有的老人于寿诞之日不辞而别,对高寿者兴以建“生墓碑”“生基墓”和“跳活丧”等形式祝寿,俗称“躲生”“避寿”。[8]

墓藏物品

生基墓,除了在墓中埋下当事者将活人的生辰八字和毛发、指甲、血、衣、鞋等物品,[2]还会雕刻精美的墓碑埋藏在地下,但即使是达官贵人或富商,也一般不会“随葬”金银玉器等贵重物品。[6][4]

考古发掘

仡佬族生基墓

生基墓,是仡佬族人生前修建的墓地,又称干栏墓、修山。生基分为明堂生基和响堂生基。明堂生基在石板墓的基础上,加上石横梁,正面浮刻二龙抢宝的图案,上方雕凿成履瓦屋面,墓室左右用石柱扣棹,用石板作八字墙,与墓室呈八字形,墓柱上阳刻或阴刻墓对,石板墙面雕刻有墓志铭或家训格言、诗词及各种花鸟鱼虫图案。墙壁上扣瓦屋面似石脊岭,脊岭末端有雕刻的石狮和石鸟屹立左右。墓门分成三截制作,上部刻有各式花窗,中部是形形色色的生基墓“万卷书”,下部是《渔》《樵》《耕》《读》《牧》等民风民俗图案,形状似生前居住的楼阁大门,为第一层。第二层是阴龛。阴龛的高度和大小根据墓室的多少来定,首先在墓室瓦屋面石脊下竖两根石圆柱,墓室多的则要竖4~6根,石柱上刻对联,柱后便是墓主人的碑位。碑位左右立有小石柱扣棒呈八字形石板,刻上孝子贤孙的姓名。第三层是在阴龛的瓦屋脊梁正中竖望山石。望山石上通常有“捧腹罗汉”的浮雕,或雕太极图,如今多为福、寿二字。左右两边多镶刻有三角形的图案,石板与望山石形成整体,两边矮中间高,犹如一座山的形状,因此修生基墓又叫“修山”。据调查,这种类型的生基墓始于明朝中期,一直延续至今。明代建筑的此类墓,阴龛没有吞口式,如棕坪乡“牟氏佳域”,从右至左横书,墓柱上没有对联。墓门壁前多为一撤做长石条封闭墓门,以防盗墓。[9]

大车湾生基墓

大车湾生基墓位于酉阳县铜西乡大车湾,清光绪二年(1876年)冬月修建,是一空墓,俗称“生基”,墓长近5米,高宽近4米。墓前立一石碑,其书法笔力苍劲,浮雕甚为壮观。石雕分上、中、下九层,共50组图案,40折故事,内容取材于《说唐》、《说岳》、《西游记》、《二十四孝图》及民间传说“八洞神仙”“观音送子”“庄子试妻”“五鼠闹东京”等;此外,还雕有楼台亭阁、树木花草、飞鸟游鱼、麒麟狮子等,技法娴熟细腻,形象惟妙惟肖。[10]

韦氏生基墓

新州区先锋村土地垭口山腰有六座石古墓。相传,墓内曾时有钟鼓乐之声,当地群众称“响堂生基”。墓高约3.5米,宽5.5米,六合墓葬,均用整块石料封闭。右起第一墓门破裂,可窥见室内空空,后壁有浅浮雕人字形纹饰。墓檐下横长方形石嵌匾额,阴刻楷书“海狱钟灵”四字。右款“万历辛卯”;左款有韦竹池、松池、西池等姓名。[11]

白族生基墓

白族古代行火葬,清初改土归流后变土葬,修墓立碑,不少地方人活着就挖坟造墓,叫做“立生基”,墓上留好死后梭进棺材的道口,认为修生基可以长寿。[7]

刁家桥生基墓

刁家桥生基墓位于金沙县城北7 3公里的岩孔镇,地表无墓痕。1978年,当地农民取杵墙时发现。墓建于明天顺年间,占地约1 6平方米,由11块石板扣制,内隔石板1块, 呈并列2棺,空间各2.4立方米,座北朝南。现东棺已毁,其棺底出土墨黑大理石圹志铭1方,长24厘米,宽17厘米, 高3厘米,上镌阴刻楷体横书“道经师宝”4宇和直书11行1 56字,圹志铭完好,字迹清晰。[12]

古蔺生基墓

2014年8月4日,泸州古蔺一建筑工地,发现一座明代古墓,这座古墓除了墓碑上有奇异的花纹外,墓中没有金银玉器,也不见棺木和尸骨。[6]
现场勘查后,古蔺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决定,立即对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工作人员发掘时,在发现墓碑的下方及周边,均未发现尸骨,甚至连棺木的痕迹也没有。与此同时,在墓碑周围清理过程中,也没有发现其他有价值的东西。[6]
现场的发掘人员分析认为,从墓碑上雕刻的花纹和图案来看,这座古墓的年代应该是明代早中期,坟墓的主人应该是古蔺的原住民。但从墓碑深埋于泥土中的发掘现场来看,这座古墓又有众多谜团需要解开,比如:古墓中不见尸骨、棺木或随葬品,甚至连墓室也没有。[6]
在对现场进行勘察和处理后,古蔺县文物局将墓碑运回作进一步研究。古蔺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表示,这种奇怪的古墓,叫'生基墓’,古蔺民间也有'生基墓’的传说。[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