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乾隆的“书法偶像”,笔下小楷美过《灵飞经》,董其昌学了一辈子!

 三余字画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若对痴迷书法的皇帝排序,唐太宗和乾隆一定稳居前列,唐太宗酷爱“王字”,自民间搜集大量的王羲之真迹,命人编撰《圣教序》、《十七帖》,成为后世学习书法“必备范本”。

毫不夸张的说,唐太宗传承“二王”笔法所做的贡献,不低于专业书法家,乾隆与唐太宗相似,亦有“书法偶像”,曾大力推崇他的艺术风韵,当时科考学子皆在模仿,此人就是“元书盟主”赵孟頫。

赵孟頫乃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天资聪颖,自小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5岁开始练习书法,每日临摹智永《真草千字文》500纸,十几年笔耕不辍。

所以赵孟頫的基本功扎实,同时他提倡“用笔千古不易”之论,继承纯正的“二王”笔法,小楷典雅流美、秀逸灵动,蕴含浓厚的魏晋风韵。

可他喜爱柔媚之气,早期作品常被网友抨击庸俗,幸好中年之后,他临摹李北海、颜真卿法帖,强化筋骨气力,丰富点画层次性,质感更加深厚,做到了“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

正是这种“媚而不俗”的气质,迷倒了乾隆帝,凡是过眼的赵孟頫书画,无一例外全部题字、盖章,甚至他笔下小楷《汲黯传》,美过了《灵飞经》。

卷中行笔从容不迫、一气呵成,将“二王”笔法简化,尽显爽利干净之美,如“下”“中”等字,笔笔清爽秀劲,竖笔犹如悬针,一拓之下,给人刚健典雅之感。

当然赵孟頫也没有丢失变化性,融入“褚字”曼妙弯曲的形态,通过笔锋调转,形成起伏、曲直变化,点画绰约多姿,如重复出现的“上”字,各有不同。

因此冯源评价曰:“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总的来说,此作平和简净、雄强质朴,非常值得临摹。

董其昌早年瞧不上“赵字”,大言不惭的说,自身独创的生秀之美,远胜他的娴熟风韵,不过他仍学习一辈子,晚年眼界提升后,才体悟“赵体”之妙。

后悔的说到:“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由此可见“赵字”内层质感之精悍,经得起琢磨。

时常临摹,既能通过简洁、干练的笔势,快速掌握“二王”笔法,强化基本功,还可以开拓艺术眼界,仔细品味细节、气韵的变化,培养正确审美观,利于之后钻研行书、临摹晋唐法帖。

真迹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赵孟頫《汲黯传》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