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兰州家长 2024-05-14 发布于甘肃

1、明 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高43.7cm、口径8cm、底径14.6×9.8cm。圆口微敞,长颈,颈中以下微侈,溜肩,扁圆腹,中腹略凸,浅圈足呈椭圆形。口沿下饰卷草纹一周,颈画缠枝番莲纹,壶身则通体为转枝花卉纹,画有月季、莲花、菊花等,区间纹饰则以双青线为界。青花浓艳分明,带褐绿斑、褐绿、褐黄铁褐结晶疵斑,并略有渗青斑点,白釉泛青,颈、身分界线尤显湖绿。底刷釉不匀,釉厚处白釉泛青。胎体厚重,器内显见拉坯遗痕,圈足平削露胎,质坚细腻,胎釉一线呈橘红色。

本院另藏数件典型永乐扁壶,胎体大多凹凸不匀整,青花纹饰则多晕散带渗青斑点。这件转枝花卉纹扁壶,花卉纹饰分佈较为疏朗,青花浓重鲜明,胎体平整,宜为宣德早期的无款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1-1、明 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高43.7cm、口径8cm、底径14.6×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1-2、明 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高43.7cm、口径8cm、底径14.6×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1-3、明 永乐 青花四季花卉纹扁壶:高43.7cm、口径8cm、底径14.6×9.8cm。

2、明 永乐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5.3cm、口径7.5cm、足径11cm。敛圆口,直长颈,斜折肩,深长腹,矮圈足,颈饰长流、扁把接至器腹,流口内缘作葫芦形。腹中腰微内凹。外壁以青花满画纹饰,颈外壁画缠枝牡丹花带叶,肩上画转枝花卉一层,其外画变形莲瓣纹一层,莲瓣内饰以如意云纹。

腹部分为八直格,每格画同种类转枝花卉两朵,八格共有牡丹、莲花、灵芝等四种花卉,每种花卉两格。足圈画勾云一週。流饰云纹、小花,边加青线。各种花卉五枝,左右边缘加饰青线二道。器身外壁各层纹饰上下均加饰青线,自口至足共有青线八道。器外壁及口沿内施釉,青花浓重,足端无釉,圈足内缘有璺。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2-1、明 永乐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5.3cm、口径7.5cm、足径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2-2、明 永乐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5.3cm、口径7.5cm、足径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2-3、明 永乐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35.3cm、口径7.5cm、足径11cm。

3、明 永乐 青花云龙爵托:高13.3cm、最高15.8cm、最长17.7cm。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盘首见于明代永乐时期。爵杯仿青铜爵器形,前有椭圆流,后带尖形尾,左右有双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盘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盘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间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称“歇爵山盘”。

瓷爵外壁两侧各画一条五爪云龙,其下画海水江崖纹,三足各饰如意云纹及双线,器底有涩胎一圈,中央施釉并画莲花一朵,器内纯白无纹饰。盘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週绘饰双龙纹以及海水波涛纹,口唇上画勾云卷草纹,盘外画折枝番莲花二层,四足各有如意云及番莲一朵,盘底中心露出緻密洁白胎体。

相同的爵杯和托盘组合在景德镇负责烧造宫廷用器的珠山遗址曾有出土。瓷爵的烧制始于元代。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谈论太庙祭器时,说:“共设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已是重要祭器。明英宗时,礼部尚书蒋守约也曾提到“大祀天地、社稷,旧制皆用瓷爵”,可以推想带有五爪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组合的瓷爵和爵盘,应该是永乐时期重要的家国重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3-1、明 永乐 青花云龙爵托:高13.3cm、最高15.8cm、最长1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3-2、明 永乐 青花云龙爵托:高13.3cm、最高15.8cm、最长17.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3-3、明 永乐 青花云龙爵托:高13.3cm、最高15.8cm、最长17.7cm。

4、明 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通高8.1cm、盘高3.4cm、底径15.8cm。青花爵杯搭配山形托盘首见于明代永乐时期。爵杯仿青铜爵器形,前有椭圆流,后带尖形尾,左右有双柱立于口沿,器腹下承三足。托盘折沿、平底,底有四如意形足,盘中央突起一座三山形支柱,三山之间略凹并有三孔隙,供瓷爵的腹部及三足歇放,所以也称“歇爵山盘”。

瓷爵外壁两侧各画一条五爪云龙,其下画海水江崖纹,三足各饰如意云纹及双线,器底有涩胎一圈,中央施釉并画莲花一朵,器内纯白无纹饰。盘中心除了三山形凸起外,四週绘饰双龙纹以及海水波涛纹,口唇上画勾云卷草纹,盘外画折枝番莲花二层,四足各有如意云及番莲一朵,盘底中心露出緻密洁白胎体。相同的爵杯和托盘组合在景德镇负责烧造宫廷用器的珠山遗址曾有出土。

瓷爵的烧制始于元代。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谈论太庙祭器时,说:“共设酒尊三、金爵八、瓷爵十六于殿东西”,可以看出瓷爵在明初已是重要祭器。明英宗时,礼部尚书蒋守约也曾提到“大祀天地、社稷,旧制皆用瓷爵”,可以推想带有五爪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组合的瓷爵和爵盘,应该是永乐时期重要的家国重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4-1、明 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通高8.1cm、盘高3.4cm、底径1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4-2、明 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通高8.1cm、盘高3.4cm、底径1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陶瓷类赏析112(明永乐4件)

4-3、明 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通高8.1cm、盘高3.4cm、底径15.8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