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坛区 2024-05-14 发布于上海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药】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

【解说】

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运用】

一、风湿热痹

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按语: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二、寒痹

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

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经方发挥》1982:79)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正虚的治疗。

三、鹤膝风

易华堂医案:周奠章,年二旬。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关注公众号 行之医话 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温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

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择用桂芍知母汤。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桂枝12克,生自芍9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

次方:生白芍18克,炙甘草9克。'

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1年版)

按语:本案当以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赢瘦等风湿侵入筋骨之症为主证,虽兼手战、遗精,不可误认为虚也,实为实证中见赢状也。对此,易氏有精辟之论,“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可谓认证准确,一语中的,其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并合以次用、外用方,循皆有序,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之嫌,临床值得效法。

四、肩凝证(肩周炎)

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展80。前屈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遂来求治。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

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30剂,疼痛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椎棘突。(江西中医药1991;(4>:30)

按语:(原按)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疗效较佳。

五、腿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尹铁汉医案:许某,女,33岁,73年10月14日初诊:右腿疼痛,行走困难已两周,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右腿后外侧剧烈疼痛,足不敢触地,不能伸屈,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经络痹阻。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剂。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0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附子10克,2剂水煎服,服后避风。

10月17日复诊:疼痛减半,行动已不蹒跚,脉象弦缓。效不更方,再续进2剂。随访:服药后已全愈,一直在家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7;(4>:26)

按语:此患者过去在豆腐房工作,风寒湿邪浸渍为病使然,以湿邪为重,故痛有定处,重着不移,所幸病未深久,故按历节病施治,四剂全愈。

六、痿证(马尾神经炎)

张其昌医案:文某某,男,38岁。1977年12月2日初诊。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素罹骨节疼痛。一年前跋涉中突遇骤雨,翌晨寒战发热,腰痛如折,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经某某医学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马尾神经炎”。住院治疗45天后,病情好转,惟双下肢仍麻木疫痛,软弱无力,须持杖而行,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近一年来,服滋补肝肾之中药三百余剂,疗效甚微。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下肢肌肉萎缩。脉象浮滑而促,时有歇止,不能自还。舌苔黄白厚腻。

自诉形寒畏冷双下肢间有灼热感。证属风寒湿邪久羁体内,有郁而化热之势。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清郁热。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20克(先煎),白芍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7剂。

二诊:每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汗后全身轻舒,下肢疼痛已缓,可持杖行走。脉沉弦滑,已无间歇,舌苔黄白,滞腻已化。仍守原方加减。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白芍2Q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15克,薏米20克,石斛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0剂,隔日一剂。嘱增加下肢运动,以促气血运行。

三诊:患者已可弃杖行走,双下肢已无麻木胀痛感,但行走尚难任远。脉象缓而无力,舌淡苔薄白。久羁之邪,业已驱尽,而气血未充,法当益气血,通经络,健筋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木瓜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10剂,隔日1剂。3个月后随访,诸证悉除,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5;(12>:II)

按语:本例病人长期从事野外勘测,跋涉于山林湖泽之间,受水湿雾露浸淫,风寒湿邪羁留于肌肉筋骨之间,阻塞经隧,脉络不通,遂致下肢痿软不用。张老抓住脉滑数而促,舌苔黄白厚腻,形寒而下肢灼热等症,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守方30余剂而获全功。

七、流注(深部组织炎)

马继松医案:袁某某,女,38岁,工人。素体胖壮,喜食甘肥。一周前感右腿弯部酸痛木胀,五日后局部漫肿,皮色如常,按之痛甚,微感寒热。西医诊为深部组织炎,予抗菌素治疗两日,寒热虽退,它证如前,故转我院治疗。刻下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滑。漾漾欲恶,身懒肢沉。经色紫黯,白带如涕。系湿瘀与寒痰互阻客于经络,蕴久则酿脓。当急予温通消散:生麻黄、桂枝、赤芍、知母、防风、白术、白芥子、银花、花粉、当归、姜夏、云苓,连服5剂,诸证霍然。(陕西中医1983;<2>:16)

按语:(原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揆脉度证,该患者实系脾虚痰湿挟瘀作崇,故单用抗菌素少效,改投本方加活血化痰药后,使气血流通,痰消瘀化,肿块炎证即荡然无存。

八、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

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于1977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入我院治疗。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追访3年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50)

按语:(原按)此病由于术后诱发,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乃作。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尤以气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表里之湿可去,知母、芍药清热和营,和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寒湿热俱减加活血祛瘀药物疏通经脉,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体会,脉搏的快慢是预卜其病进退的标准,脉搏快是阳热甚,慢则易使气血凝滞,快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若脉搏慢者可重用附子,桂枝、麻黄。

九、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

唐祖宣医案:刘某,男,38岁,于1974年10月18日诊治。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

证见: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此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治当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阅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中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试投此方,以观动静。方用:桂枝、白芍、知母各18 I克,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克,麻黄、甘草各9克,白术、生姜各12克,薏仁、黄芪各30克。

上方服4剂后,疼痛减轻,病有转机,守前方继服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没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

按语:(原按)风寒湿之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拘急疼痛。本方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加苍术,黄柏,薏仁加强除湿之力,黄芪尤有妙用,既能助桂枝温阳化气,又能配附子温阳固表,寒重于湿,应加大桂枝、附子用量,共奏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十、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

尹铁汉医案:陈某某,男,39岁,工人。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

检查: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心电图检查: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

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而诊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黑龙江中医药1987;(4):27)

按语: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马继松医案:马某某,女,48岁,农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已近十年,每届冬寒必发。昨日因外出冒风,晚间又食肥甘较多,入夜遂感咳闷不己,甚则喉间漉漉有声。观其形体胖壮,痰白稠而易出,颇畏风寒,厌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听诊两肺多布湿罗音,知肥人多湿多痰,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立法: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5克,白术、白芍、桂枝、厚朴、炒菜菔子、杏仁、姜夏、苏子、白芥子各10克,知母3克。3帖后,症遂安,改胃苓二陈汤调理。(陕西中医1982;(3>:15~16)

按语:(原按)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虽化痰涤饮,敛肺止咳之功稍逊,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开不伤气,补不滞气,正治而兼活法,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十二、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

马继松医案:朴某某,男,3岁。出生后一直人工喂养,故体质瘦弱。三天前发热,咳嗽,鼻塞喷嚏,经注射青、链霉素,并给服退热片,遍体大汗,热稍退,但烦燥,复去求医,遭大雨遂归。今晨小儿面色苍白.咳呛不畅,神萎气急,腹泻肢冷,身上有黯淡不红之疹点,疑为麻疹,故急来我科。察舌淡嫩、苔白干,指纹淡紫,已过命关,抚之肌肤津润而冷。化验白细胞11800/mm。中性77%。听诊心音低钝,140次/分,两肺细湿罗音颇多。

透视见两肺有多量云絮状阴影,知已成麻疹并发肺炎。输液并用链霉素外。另处中药:予炙麻黄2克,桂枝、知母、附片、五味子各3克,赤芍、前胡、炙草,麦冬各5克,云苓、山药、潞党各10克,姜3片,1剂,连煎两次,灌暖瓶内,代茶频饮,留院观察。

翌日咳呛渐减,肢暖汗收,疹点色转红艳,仍用西药,续与原方1剂。三诊:神情大振,咳、泻均止,己思纳谷,听诊基本正常。减知母,附片、前胡、赤芍,加白术、白芍各5克,香谷芽、地骨皮各10克。携方3剂欣喜返家。(陕西中医1982;<3>:15)

按语:(原按)患儿素体较差,复因大汗时突受雨淋,以致疹毒内陷,并发肺炎。《麻疹活人书》云:“麻疹之色,最喜通红,……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去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肺炎虽多为阳、热、实症,但因疹色淡白内隐,故予附、桂补心阳,配赤芍以畅血行。麻黄宣肺平喘,前胡、知母、云苓、山药、炙草止咳润肺生津。生脉散不仅可加强附、桂之作用,且正可通过大补气阴而托邪外出,且五味子又可防止麻、桂等的过分发散,故获效较快。


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 

第四讲 祛风、祛寒、祛湿的方剂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克、白芍9克、知母12克、生姜15克、白朮15克、防风12克、麻黄6克、制附片6克、炙甘草6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分为3次服,每日1剂。

本方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的全身关节疼痛,久久难愈,而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等症。方中桂、麻、防风温散风寒,芍药、知母和阴防热燥,生姜、甘草调胃和中。白朮配附子温经散寒,祛寒湿痹痛捷效。诸药共奏祛风寒湿、温经脉、止疼痛之效。书中所说「身体尪羸」即指关节肢体僵屈变形,不能自由活动,身作羸瘦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几成废人而言。从仲景先师这一段精确简练的描述来看,本汤可用于治疗西医学中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肢体变形、骨质受损的疾病。

自50年代后期,我即用本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病,常常取得理想的疗效。

1974年左右,我在一次内科医生业务学习会上向全科医生作了「痹证辨治体会」的学术报告,其中也介绍了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随证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方。

1981年我院李恒敏大夫在回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信时,开出了我的这张经验方,几个月后,人民日报注销了这个病人的感谢信,因而医院门诊和院部忙了起来,院领导责成我们成立了痹证研究组,专门开展了专科门诊和病房工作。我又把桂枝芍药知母汤和《和剂局方》的虎骨散合并起来进行随证加减,定名为补肾祛寒治尪汤,同时把具有肢体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的痹证命名为「尪痹」。短短几个月我们小组就总结了「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1981年12月在武汉市召开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上,我以《尪痹刍议》为题,向全国中医同道宣读了我们的文章。

1983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痹证学组采用了「尪痹」这一新病名,以补肾祛寒治尪汤为主商订科研处方,进行了300多例的临床观察,研制了「尪痹冲剂」这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经辽宁省本溪市第三制药厂批量生产,现已多次获奖并被评为国优产品而获全国优质产品银奖,畅销国内外,一直供不应求。

今把我拟的补肾祛寒治尪汤介绍如下,以供同道们临床试用。

组成:补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断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用15克时,需先煎10~20分钟),骨碎补1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独活各10~12克,防风12克,麻黄3~6克,苍朮6~10克,威灵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山甲6~9克,地鳖虫6~10克等,还可加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

功能:补肾祛寒,化湿疏风,活瘀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肢体关节疼痛变形、骨质损害的疾病。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虎骨散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川续断、补骨脂补肾阳、壮筋骨,制附片壮肾阳、祛寒邪,熟地补肾填精、养肝益血,共为主药。以骨碎补活瘀祛骨风,淫羊藿补肾阳、祛肾风,桂枝、羌独活、威灵仙搜散少阴经、太阳经及肢体的风寒湿邪,白芍养血荣筋,缓急舒挛,共为辅药。又以防风散风,麻黄散寒,配熟地可温肌腠,苍朮化湿,赤芍活瘀清热,知母滋肾清热,穿山甲通经散结,地鳖虫活瘀壮筋骨,伸筋草舒筋活络,松节通利关节,共为佐药。其中赤芍、知母、地鳖虫兼具反佐之用,以防湿药化热。牛膝益肾并能引药入肾为使药。

加减法:上肢病重者加片姜黄10克。瘀血明显者加红花10克、乳香、没药各6克,皂刺6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松节、苍朮,加桑寄生30克、杜仲12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用量,吃药时再嚼服胡桃肉(炙)1~2个。肢体僵屈者,可去苍朮、防风、松节,加生薏米30~40克,木瓜9~12克,茯苓15克,白殭蚕9~12克。脊柱僵直、弯曲、变形者,可去苍朮、牛膝,加金狗脊40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殭蚕12克,羌活改为12克。关节疼痛重者,可加重附片的用量,并且再加草乌9克,七厘散(每次1克)随汤药冲服。舌苔白厚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

注意事项:

(1)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

(2)显效后,可将此方3剂研末,每次服3克,温开水(或加黄酒)送服,长期服用。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尪痹,效果满意,并以研究「尪痹」为题招收了3批研究生,均取得了优良成绩。

今简介有效病例,以供大家参考:

任XX,男,48岁,工人,1971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关节疼痛、肿大变形、僵化,肢体不能自己活动已1年有余。

病史:1970年9月间,因挖地道而长时间在地下劳动,一日,突然高烧40℃以上,继而出现左膝、左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不便。虽经治约半年,但病情日渐加重。两手腕、食指关节亦相继红肿疼痛、变形、僵化,活动严重受限,晨起伸不开。两膝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屈伸,左腿较重。两踝关节肿大如脱。经某医学院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当时血沉55毫米/小时),即转该院中医科诊冶,服中药80剂,症状未见改善,血沉增快(118毫米/小时,遂来我院就医。

现症:除上述两膝、两踝及两手腕、指关节肿大、变形、疼痛、不能自由活动外,两锡髋节亦强直僵化固定成一种位置(大腿与躯干呈120度,不能屈伸),两肩、肘关节亦僵化不能活动,故来诊时需人背抬。有间断发热,身体畏冷,心中烦热,食欲不振,时有恶心,大便一日一二次,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脉象弦数。经我院放射科X线拍片,仍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辨证:地下环境寒湿,久处其地而受风寒湿三邪侵袭致痹。寒湿最易伤肾,肾虚不能御邪,寒湿乘虚深侵,肾主骨,寒邪入骨,久久留舍,骨失所养,则可致骨质变形、节挛筋缩,肢体不能屈伸,脚肿如脱,温温欲吐,而呈现尪羸之状。脉证合参,诊为尪痹。目前虽有标热之象,但实质仍为寒。

治法:补肾祛寒,散风活络。

处方:补肾祛寒治尪汤加减。

制附片10克、骨碎补12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麻黄6克、知母10克、防风12克、威灵仙12克、白朮10克、炙山甲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6剂。

药后诸症均减轻,仍守上方又加伸筋草30克,嘱可常服。至1972年3月10日来诊时,已能自己行走,不用扶杖。两手腕及指关节虽仍有变形,但可用力活动,手按之亦无疼痛,膝关节尚有肿胀,于上方加黄芪30克。3月17日已能骑自行车上街,仍守上方服。

1972年5月3日来诊时,食欲很好,仅腕、背、踝部有时发胀,偶有轻痛,腕、指、膝、踝关节虽外观尚变形,但均不影响活动。先后共诊22次,服药11O多剂,病情已稳定,改用粉剂常服,处方如下:制附片45克,骨碎补54克,川断60克,桂枝36克,赤、白芍各60克,知母36克,防风45克,苍、白朮各30克,威灵仙120克,麻黄36克,细辛12克,松节45克,伸筋草120克,炙山甲36克,地龙45克,皂刺21克,泽泻3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黄酒送服。

1973年1月27日来诊,膝肿消退,关节明显变小,仍守上方,加归尾36克、焦神曲30克、片姜黄30克、红花36克,改川断为90克,为细末服。1973年5月29日,四肢功能明显好转,可以自由蹲下、站起,站立1小时多也不觉疲累,能骑自行车跑十几公里。脉亦较前和缓有力,舌苔正常。惟在腕及踝关节尚有轻痛。仍予原方以资巩固。

1975年夏天造访,已全天班工作年余,腕指、左膝关节外形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能活动、能工作,无痛苦。

1979年夏季又约他来复查,血沉13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仍为阳性。但一直上全天班,并能胜任比较繁重的工作。

1986年我们的研究课题《尪痹的临床机理与实验研究》又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时又研制了「尪痹复康Ⅰ、Ⅱ号」第二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此成果已转让给辽宁本溪第三制药厂,正在报批新药,不久即将问世。

补肾祛寒治尪汤不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而且对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均有良好效果,我正准备用此汤对大骨节病,氟骨病等的治疗,进行临床与实验的观察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