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患者基因检测前病理报告为什么必不可少?

 在有意无意之间 2024-05-14 发布于辽宁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肿瘤的分子分型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的基础。



撰文 | 允英

随着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基因检测在肿瘤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检测前患者样本病理报告的准确性是基因检测结果准确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两种检测方法,在这两种检查中,有时会出现部分相同的检查项目,但两者不可以相互替代。

一、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定义不同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全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主要应用免疫学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原理,再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从而对组织细胞内的抗原(主要为蛋白质)进行定性、定位及相对定量研究。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对术中肿瘤样本、穿刺活检、液体活检等组织细胞取样,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明确病因或预知身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简单来说,免疫组化是以蛋白抗原抗体方式检测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表达情况而基因检测是检测DNA的突变情况。所以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无法互相替代,而是互相补充。

举例

问题:肺癌患者免疫组化报告显示EGFR( )一定代表患者有EGFR基因突变吗?
答案是否定的。

  • 免疫组化中测的EGFR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是原癌基因C.erb.1(HER.1)的表达产物。因此,免疫组化中的EGFR是EGFR蛋白。

  • 而基因检测中的EGFR是基因位点的突变,这些位点的突变使活化信号更加强烈和持久,使得肿瘤更快的生长,侵袭与转移。肺癌中最常见的EGFR突变位点是19号外显子缺失,21号外显子的L858R突变。

二、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不同


免疫组化

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

②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④提供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靶标

⑤发现微小转移灶

⑥确定肿瘤分期:判断肿瘤是原位还是浸润

⑦肿瘤预后判断

基因检测

检测基因突变的具体位置、突变的表达情况,可以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确定有无特定药物靶点,使治疗方式更加精准。基因检测的核心就是突变靶点和用药提示。

举例


肺癌的EGFR突变,免疫组化可以测出EGFR蛋白表达阳性,而基因检测会显示EGFR突变的位点具体的突变位置,这样可更加具体的指导靶向药物的使用。

图片

三、基因检测前需进行病理的准确评估


绝大多数患者病理诊断都要做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检查项目,一般包括细胞增殖性标记物检测、癌基因蛋白检测等。

绝大多数患者病理诊断都要做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检查项目,一般包括细胞增殖性标记物检测、癌基因蛋白检测等。

  • 有些疾病可能需要做免疫组化染色来判断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用药治疗。比如: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是倾向于高级别病变还是低级别病变,就需用免疫组化p16、ki67来鉴别。

  • 某些可疑、不确定性的肿瘤,为了进一步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给予患者一个明确的诊断报告,需要做免疫组化染色。

  • 某些疑难病。

  • 例或者罕见病例,需要做免疫组化染色来判断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分子病理实验室二代基因测序检测专家共识》中指出:未经病理评估的基因检测结果不可单独用于分子病理临床诊断目的。

另外,目前根据免疫组化结果便可了解突变状态的基因有ALK 融合和HER2表达。

ALK融合:NCCN指南、《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均对免疫组化Ventana检测的ALK结果予以认可,ALK Ventana D5F3 IHC检测方法是目前最快速、经济的方法。当然,该判读标准仅适用于肺腺癌,在用于鳞癌、神经内分泌癌等其他类型肺癌标本时应谨慎,疑似阳性标本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HER2表达:免疫组化检查中如果表明为3个或以上“ ”可以认为阳性;2个 则需其他检测技术补充,如FISH基因检查。

基因检测主要取决于癌种,在病理确定癌种后,选择合适的panel进行检测,满足临床的需求。当然也需要确定其是否有与基因检测相关的精准治疗药物或方案。对于确诊为癌症的患者,以下几类建议做基因检测:

  • 手术前进行靶向或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


  • 手术后依然残留微小病灶的肿瘤患者


  • 无法手术考虑进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


  • 治疗后复发监测的肿瘤患者


  • 产生耐药性考虑进行靶向或免疫治疗的肿瘤患者

分子靶点检测是指导个体化治疗的前提,如果患者有相应的治疗靶点基因突变,则靶向药物起效快且有效率高,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存活率。

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0 年版)》明确指出: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需在病理组织学确诊后或基因检测后方可使用。

四、基因检测还可对遗传和疾病复发风险进行评估


BRCA是一种肿瘤易感基因,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主要评估受检者未来患癌的遗传风险高低,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健康“地雷”,即疾病易感基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前干预,从而预防肿瘤的发生。

再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分子特征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MMR)相关基因(包括 MLH1、MSH2、MSH6、PMS2 以及EPCAM 等)胚系致病突变。它能够发生多种肿瘤综合征,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另外卵巢、胃、小肠、肝胆、肾、输尿管、脑和皮肤等也可发生癌症。NCCN 指南明确指出,所有的结直肠癌患者和所有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应接受MMR或MSI检测,并进行遗传风险评估,以及早发现林奇综合征病人。

总结


总之,免疫组化在肿瘤亚型诊断、病理质控、基因检测项目选择和报告解读等多个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精准医学的今天,免疫组化越来越成为基因检测不可或缺的帮手。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均在肿瘤患者的精准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对疾病把握的更全面充分,选择最为合理的检测手段及检测项目,治疗才能更精准和有效。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无需下载便可浏览更多病理资讯

参考文献:
[1] Nong L, Zhang Z, Xiong Y, Zheng Y, Li X, Li D, He Q, Li T.Comparison of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nalysis for targeted therapy-related genomic statu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J Thorac Dis. 2019 Dec;11(12):4992-5003. doi: 10.21037/jtd.2019.12.25. PMID: 32030215; PMCID: PMC6988007.
[2] [1]张琨琨,辇伟奇.肿瘤基因检测与分子靶向治疗[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000(022):2871-2873.DOI:10.3969/j.issn.1672‐9455.2012.22.049.
[3] 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2024.V2版
[4]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模式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专家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学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12):913-920.
[5] Bernardi FDC, Bernardi MDC, Takagaki T, Siqueira SAC, Dolhnikoff M. Lung cancer biopsy: Can diagnosis be changed after immunohistochemistry when the H&E-Based morphology corresponds to a specific tumor subtype? Clinics (Sao Paulo). 2018 Oct 29;73:e361. doi: 10.6061/clinics/2018/e361. PMID: 30379223; PMCID: PMC6201148.

本文来源:允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