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想都需要,却不见得是我。”

 解语渊 2024-05-14 发布于福建

在我的观念中有两个东西一直在提醒我,如果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我会主动寻找或直到它们都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我才考虑它。这两个东西就是:风险和机会。

总结这些年走过的路,我从未完整地见过它们。可以说我愚蠢,也可以说我天真,我最终都在为它们买单的时刻,终是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东西,最理想的状态是,最好结果是我想要的;然后是,最坏结果是我可以承担。

其实真正的危险并不来自于它既不是我想要的,却也不是我不能承担的,那么,我还是否要继续呢?这种时候是否有必要去冒险,还是继续深耕直至不断接近我想要的结果,又或干脆换一条路?

这些年我始终谨记一点:别试图改变任何人,哪怕这个人是自己。

我想这与很多人接受的教育截然不同,实际上,殊途同归罢了。我说别试图改变谁,重要的从来不是谁,而是对“改变”的执念。什么叫改变呢?从小到大,我们自然不一样了,无论是我们的经历,还是我们的样貌,又或我们的观点或想法,这算不算改变呢?在我看来有一个很简单的检验标准: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已分不清了,分不清这究竟是自己想要的还是自己可以承担的,然后在承担中去判断和重新选择,继而调整为好像它也可以是我想要的。就像很多人已没有了初心,还有很多人则接受了没有初心,自然也还有很多人迷失了,迷茫了。实际上,这在我看来,已然是属于“自我阉割”了。当然,我并不能这有什么问题或者说这好又或不好。自己的人生终究还是自己说了算的,就像自己的感受自己是最切身体会的。

今天,有一个朋友给我发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独处的深层原因,大多是为了抵御世间的平庸和粗俗。”

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平庸有什么不好,又或粗俗就有什么问题,包括独处也未必见得就一定是因为这些。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因缺有需罢了。关键在于你能否接受它,如果你拒绝接受,自然可以说是对抗,但如果你坦然接受,何尝不能说是一种自在和超越呢?毕竟,它们不影响你啊!

接受当然不代表就过去了。但,它都在“可控范围”之内,这就足够了。就像宣泄情绪有用为什么不呢?又像强求是我执,不求亦是我执,该怎样就怎样呗,又有什么关系呢?还像是“戒”,为什么要“戒”,更深层的原因难道不是失控吗?我们好像都忘了,我们都太紧绷了,原来我们一直都很天真,很理想主义。就像经济学一般都设定为绝对理性的人,而不是实在的人。倒像是社会学才是答案,经济学只是“我”想要的结果。所以,多少人还在精神内耗,多少人拥有了“别人的幸福”依旧不知足,还有多少人不知死活一味冒进……可能很多人不记得这句话:“接受不了就改变,改变不了就适应,适应不了那就远离。”

其实,接受了就已经是适应了,为什么不直接越过适应然后选择远离呢?很多人以为这样的“捷径”是聪明,是智慧,这属实不了解人性。但凡了解人性,都应该知道人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过得去的,情绪化,情感,冲动,盲目,乃至于对纯粹的追求等等。人是感受的,但造成这种感受的却又来自更内核的诸多因素,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社会环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以我说,人活的是一种心境,境界而已。觉到悟到做到,才是自己的。它不是刻意为之就能够不动心起念,而但凡动心起念就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整体的,乃至于是瞬间的。这一点和大多数人的认知明显有区别,大多数人都天真地以为改变是渐变的,是过程的,乃至于是细节的,然而,多少人能够清楚地看见完整的过程?用逻辑,用演绎,还是用思想?人的身体算是最诚实的了,但人的头脑却并不总是可靠,甚至很多时候本能、直觉、感受都比这些靠谱得多。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人们的“接受方式”是这样,继而这样理解,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啊!

就像很多人不知死活追求“开悟”,“觉悟”,私以为这样就能彻底改变整个人生。实际上,它既是庇护,同样也需要逐渐适应的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太自以为是了。

就像我晚上和朋友说的,如果有人给你方法、给你出谋划策、给你介绍什么,但如果对方什么都不用付出,然后他还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给到你帮助,是你自己不争气。面对这样的人,我会告诉他,不妨把你家的能用来装扮我的都给我吧,放心,等我达成目标的时候,我不会亏待你的。你且看看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

换句话说,如果什么都不用付出就只是说说,然后就要分走我一半甚至是绝大部分的成果,你觉得这难道没有问题吗?就像我爸每次都说我给你介绍啊,我说好啊,如果有免费的,最好是还有房有车有事业,你给我介绍呗?然后,他无语。但事后并不影响他说,我有给你介绍,是你自己不要啊!既然都知道强人所难,为什么要呢?为了成全自己的高尚,然后就可以踩着别人的肩膀,然后还以为这样是个称职的人?人人平等啊!不是说生而平等,而是生命平等,众生平等,强调的甚至都不是平等,而是大家能做到这一点已然不易。平等是为了公正,正义,是为了繁荣,昌盛,是为了团结,互补,共筑,一起去看到“明天更美好”的愿景啊!

就像,如果我只考虑自己的事儿,我多半得看见风险和机会,但如果对方想要进来,我就需要考虑第三个条件了:互惠。我不能让你什么都没有收获就白帮我这个忙,我也不能相信一个没有代价的承诺和做到盲目的信任,我所能做到的是,我愿意去看见更多。就像爱,我愿意分享,因为爱所以分享。就像因为淋过雨,我愿意为他人撑伞,而不会想着说,一起淋雨。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你心里好受,却也让我觉得自己愚蠢。蠢过就知道蠢唯一的作用就是,终有一天你不会继续犯同样的蠢。就像醉酒的人无法送你回家,送你回家的人不能陪你醉酒。我想都需要,却不见得都适合我。

我走到这,我不感恩伤害过我的人,即使因为他们我强大了,但强大也不会是为了他们。因为你,却不必为了你。对于曾经的自己,亦是如此。

最后,分享一个启示:

谢谢小伙伴,也谢谢小伙伴家的西瓜和梨瓜(我们这边的叫法)幼苗。

好像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新鲜感,大概是从他人手中接过的缘故,也可能是深知自己的短板。接过幼苗后,我问如何种植。得知要拆了外壳,要种得深些。回去后,真的种下去才突然想到要不要浇水,要不要施肥?后来我又问了一下。得知可以浇大粪,以免黄叶(不知道是不健康还是不营养)。知道答案后,回家弄了点大灶的灰,浇了点水。一切都弄好后,我随即又想到这浇水的频率如何,幼苗应该是种在树荫处还是暴露在阳光下会否晒枯萎……

这让我想到匆匆来到人世间的我们,以及对待孩子方面。

我想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兴许连我们自己都忽略了:最开始想的是种一棵会结果的幼苗,想的是如何种,后面是如何种好,再后面则是如何给它更好的环境……然而期待着结果的同时,我们好像都只顾得上往“好”或“更好”的方向去思考,而忽略了健康才是好的前提,是它得健康活下去才是第一位。

试想一下,如果是个人觉得的好,也只好是在它的周围布上网防止其它外部攻击。比如小鸡的啄食,然后是除虫和除草。这是我们才能够分辨的,我们记得它是我们要保护的。

然而,从父母的角度,面对他人的攻击时(公鸡),我们喜欢站在理这边,我真不知道这是彰显大人的高尚还是贬低孩子的道德低吗?这时候更应该做的难道不是知道孩子到底受到怎样的伤害,或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然后再回头看下自己能否帮助到他,或他是否需要帮助?这是攻击的启示。

然后就是天气这等不可控因素,也就是大环境下的风气如何,这时如果我们没法替他们想办法(给它搭个雨衣或者是小棚,又或给它试着挪个位置),这也算是失职的一方面吧。即自己首先要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一,其次则是教会他们如何去辨别和判断,从而树立正向的三观。这是他们长久生存所需要面对的啊,而且除了这一点,我们还要考虑到什么时候记得把庇护撤掉,重新给他们自由生长的空间。于这一点很多父母是欠考虑和懒的,往往保护久便再也不放手,甚至是习惯性什么都去替孩子决定,判断,乃至于真正影响到他们的需求。就像光照。

继而除虫和除草。谁在影响和破坏孩子的健康成长,损友,不良人品的人,以及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恶。再就是同一片土地上的,喜欢嚼舌根,喜欢八卦,喜欢评论他人,喜欢各种造谣……终要明白自己的成长是最重要,且任何事情都不该成为阻碍它的前提。

再就是尊重生命的节奏。什么时期什么花期,什么时期结什么果,以及在果出来后什么时候吃,……都有各自的花期,不必慌张,健康成长,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花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