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红喜事与白喜事

 冬歌文苑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红喜事与白喜事

 袁福成||江苏

大千世界,烟火人间。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或早或晚都会有红白喜事临门。

把喜事分成红与白,这既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喜事,专指值得高兴和庆贺的事。

中华民族,对红色情有独钟。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之火、八卦之离、南方之神(朱雀)等皆以红色来彰显。在西方人的眼中,红色代表流血、暴力、危险、禁止,在国人的词典里却是喜庆、吉祥、热烈、幸福的象征。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间的认知差异尽如此截然相反、泾渭分明。近现代的中国,红色还被赋予蓬勃、向上、革命、忠诚等特定的寓意。在我国,人们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经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叫红色政权。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旗、少先队队旗皆以红色作为底色,红色的内涵从此更加丰富多彩、立体多维。

红喜事,其核心要义在于喜庆和祝福。如果把人的生命历程比喻为一场旅行,那么,林林总总的红喜事,则是生命旅程中值得庆祝和礼赞的重要坐标和节点。诸如:男婚女嫁、添人进口、生日满月、升学晋职、获奖提薪、开张乔迁等等。

在名目繁多的市井红喜事之中,男婚女嫁历来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男女,结婚成家,是血脉相传、建功立业的起点,是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基。在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婚俗各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传统、主流的中式婚礼,其喜庆、隆重的氛围,都毫无例外地选择用红色来烘托。新娘顶红盖、着红妆、坐红轿,新郎骑红马、着红袍、戴红花,连婚床上的铺盖、婚房内的陈设等一应物品都以红色为主。若打算将家中传世的贵重物品用于后生晚辈的婚礼,也要贴上红双喜、扎上红丝带,亦或覆盖上红色布料或纸品。至于婚礼中使用的请柬、手袋、礼包、礼盒等,当然也首选红色的。特别细致讲究的人家,迎接新人的喜车装饰、宴请宾客的场景布置也都以红色为主,连酒水、饮料的外包装,营造喜庆气氛的气球、鞭炮,用于闹新房的道具等也都选用红色的。

与中华民族不同,西方世界对白色则倍加推宠。在西方人的眼里,白色象征公正端庄、超凡脱俗、圣洁典雅。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多数国人的潜意识之中,白色和黑色一样,都是冷色系,都是红色的对立面。我们的老祖宗用白色来标示西方,值守西方之神亦以“白虎”相称,白虎之神所承担主要职责也是“主刑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早已在白色之中植入了许多冷峻、萧杀的信息,赋予了更多负面和消极的内容。久而久之,白色便成了死亡、恐惧、悲伤和不祥的象征。在日常的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在人死之后的治丧期间,孝子贤孙及亲朋好友们都要披白纱、佩白花、戴白帽、穿白鞋等。设灵堂,挂挽联,制孝杖,送花圈、献花篮等也皆以白色为主。到了近现代,人们又将反动势力绞杀进步人士的恶行称之为“白色恐怖”,白色的内涵更加令人惊悚。当下,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城市的中式婚礼上,年轻的新娘们开始选择穿白色婚纱出席婚礼,此类“洋风俗”,虽有日渐抬头之势,但迄今为止,着白色婚纱,充其量也只是婚礼上的短暂点缀而已,一般只是在新人迎宾和婚礼开场时亮相,此后会迅速换上红色喜庆的中式婚礼服。用红色作为国人婚庆仪式主色调的传统,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绝大多数国人仍坚定地认为,但凡家有喜事,唯有选用红色来装点,欢乐、喜庆的氛围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红喜事之外还另有“白喜事”一说。所谓白喜事,又称“喜丧”,是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以生命消逝的方式和这个世界永别,本是一件不幸和悲伤的事,为何有的丧事还要冠以“喜”字的名头?这依然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追根溯源。

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虽然是全人类的共同归宿,但并非所有人的死都可以作为“白喜事”来操办的。丧事也有“普丧”和“喜丧”之分。与普通的丧葬仪式相比,“喜丧”仪式(即白喜事)的特别之处就在于:

首先,举办喜丧,对逝者本人有着特别的要求,或者说有特定的标准。广而言之,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只有在生前实现了“五福临门”者,其葬礼才可遵“喜丧”的仪规来操办。何为“五福”?一曰长寿,二曰富贵,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善终。大概因现实生活中富贵难求的原因,后来民间又进一步把喜丧的界定标准简化为“三全”即:全福、全寿、全终。全福,特指父母双全、儿孙满堂、家庭和眭、家庭成员未遭无妄之灾;全寿,特指逝者的寿命必须达七十(古代)或八十周岁(近现代)以上;全终,即善终,特指自然终老或寿终正寝,走得安祥且有尊严。

其次,“喜丧”是以表达对生命圆满结局的景仰庆祝和对逝者功德的歌颂缅怀作为主旋律。对普罗大众而言,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即便寿命很长,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地位卑下,有的人疾病缠身,有的人非正常亡故,甚至还有人品行不端或为老不尊……留在身后的是诸多遗憾、不幸和悲伤。因此,普通人的葬礼都以表达悲伤哀思为主。

再次,“喜丧”的仪式也与众不同。根据各地的民间风俗,许多在普通葬礼上被视为“大忌”的祭奠方式,诸如鸣炮奏乐、载歌载舞、举办为逝者歌功颂德专场追思会议或文艺演出等,在“喜丧”仪式上则被广泛采用。

人的一生,原本就是向死而生。彭祖八百,大臣千岁,皇帝万岁,鸿儒福寿无边、高僧坐化成佛,道长羽化成仙等,终究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死亡,是人人都可预知的未来。死亡既然不可避免尴尬,人死又无法复生,如何对待死亡,便成了人类必须面对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和这个世界告别又存在着千差万别。在中国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只在18一33岁之间。如果能活到或活过七十周岁,便视之为生命中的奇迹。如长寿之人又德高望重,更可视之为生命奇迹中的奇迹。他们在漫长的人生历练中,纵揽世事风云,历经成败得失,风轻云淡、无怨无悔、洒脱优雅地走到人生的终点,用惬意人生,给生命旅程划上了圆满句号。这样的别离本身,就是对生命旅程的特别礼赞,是人生的圆满,是值得庆贺和歌颂的别离。再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将年长且德高望重之人的丧葬当作“白喜事”来操办,这既是后人孝敬先人的独特孝行方式,更是对逝者的特别尊重和怀念,也是中华民族通达圆融的生死观、生命观最生动的具象表达。让“五福”或“三全”齐备之人的人生终点,成为激励后人的新的起点,将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大形象树作后人的榜样和标杆,化作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逝者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就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得以传承并获得永生。

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无论是红喜事亦或是白喜事,都是值得自豪和骄傲的美事,无须谈“白”色变,更不能把操办“白喜事”简单地视为做表面文章或搞形式主义。传统优秀的公序良俗,既要好好继承,更要发扬光大。当然,对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奢糜之风,或借操办红、白喜事之机,刻意敛财、炫权、炫势或炫富的,都必须坚决反对。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袁福成,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公务人员(现已退休),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追溯过往,怡情养性,格物致知。已有超百篇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随笔、杂文等)在各类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