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腓力二世的故事(上)图文版

 sdtsgxsyl 2024-05-15 发布于湖北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西北约50公里处,坐落着一组巨大的中世纪建筑群,它既是修道院,又是皇宫,还是皇家陵寝,它就是著名的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Monasterio de El Escorial)。

图片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西班牙)

  这座16世纪的建筑群是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杰作,虽然,建筑风格属于文艺复兴式,大气磅礴、均衡对称,但是,和欧洲其它皇宫不同,它没有那种金碧辉煌的炫目感,而是一派庄严肃穆,那灰色的基调呈现出冷漠内敛。让人惊讶的是,它的主人,号称半个地球的君主腓力二世的卧室,竟然是一间30平米的简朴小屋。有人说,屋如其人,由此可见,腓力二世——这位曾经的超级大国的君主,是一个内敛、虔诚的君王,又是一个偏执冷傲的孤家寡人。

图片腓力二世卧室(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

  腓力二世(Philip II of Spain)出生于1527年,他的父亲是西班牙国王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母亲是伊莎贝尔王后。腓力是长子,因此,刚一落地就成了王储。由于查理五世继承的地盘实在太大(包括奥地利、西班牙、尼德兰以及半个意大利),因此,查理一生几乎是在这些分散的领地疲于奔命,西班牙就由皇后伊莎贝尔摄政。幼年的腓力和父皇见面的机会很少。

图片《查理五世和伊莎贝尔皇后》鲁本斯(荷)

  当腓力12岁时,母亲去世了,由于西班牙有着浓厚的天主教传统,腓力从小就耳濡目染母后的摄政生涯,这就养成了腓力虔诚甚或偏执的信仰以及沉默寡言的个性。

  当腓力16岁时,父皇查理就将西班牙的摄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因此,腓力从少年时代起就成了“实习”国王了。

图片

     《腓力二世》斯特雷腾(荷)

  腓力结婚了,王储妃是葡萄牙公主,也是他的表妹玛丽亚·曼努埃尔(Maria Manuela)。但是,这场婚姻是不幸的,一年之后,王储妃死于难产,而生下来的儿子唐卡洛(Don Carlos)在长大成人后,由于迄今尚不明晰的原因,与父王腓力发生了剧烈冲突,腓力将儿子监禁起来,半年之后,23岁的王储唐卡洛死于监禁之中,酿成了一幕人伦悲剧。

图片《唐卡洛》科埃洛(西)

  1553年,英格兰发生巨变,腓力的表姑玛丽一世(即血腥玛丽)登上了英格兰王位,由于父王亨利八世的作恶,耽误了长女的婚事,此时的玛丽已经是一个37岁的老姑娘了。查理皇帝是玛丽的表哥,他建议玛丽嫁给自己的儿子腓力,以加强两国的同盟关系。于是,1554年7月,腓力前往英格兰,和比他大11岁的表姑玛丽结婚了。根据婚姻协议,腓力获得了英格兰配偶国王的名分。

  但是,这场婚姻没有结出任何果实,玛丽不仅没有生育,而且4年之后死了。腓力再度成了鳏夫,而这一年,父皇查理五世也驾崩了。

图片《玛丽和腓力》埃沃斯(荷)

  查理皇帝早在三年前就举行了退位仪式,并将他继承的哈布斯堡王族的家产进行了分割,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留给了弟弟斐迪南;西班牙、尼德兰、半个意大利以及美洲大陆则留给了儿子腓力。查理皇帝的这个分配方案明显是偏袒儿子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是个虚名,它的权力范围仅限于家族的祖产——奥地利,虽然皇帝还兼有波希米亚、匈牙利的王位,但存在感很弱,至于德意志的各大选帝侯,则并不买皇帝的帐。

图片《查理五世退位》加莱特(比)

  而反观腓力分到的份额,那可是个大金矿,西班牙是一个强大的王国;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西西里、米兰都是膏腴之地;美洲新大陆的殖民开发正如火如荼。但查理五世私心太重,他把欧洲最富庶的尼德兰留给了儿子,这是一个很大的败笔,甚至拖累了西班牙的国运。

  尼德兰即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是当时欧洲最富庶的地区,在历史上臣属于神圣罗马帝国,腓力二世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统治尼德兰,缺乏正当性;其次,腓力二世的叔叔、即继哥哥查理之后登上皇帝宝座的斐迪南,由于常年在德国呵护着祖产,知道如何和信仰新教的各路诸侯打交道。尼德兰新教势力强大,如果尼德兰划给斐迪南,以斐迪南的皇帝名分以及他的圆滑手段,一定是另一个局面了。

  可是,腓力二世是一个虔诚、偏执的天主教徒,这种性格终于酿成大祸,激发了尼德兰革命,尼德兰之乱几乎把腓力二世的一生都给搭进去了。

图片

  1558年,查理皇帝驾崩,腓力二世正式继任为西班牙国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迁都,此前的西班牙首都并不固定,曾先后在托莱多( Toledo)、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等城市交替。腓力将首都搬迁到马德里(Madrid),从此,马德里成了西班牙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

图片今日马德里

  以腓力偏执的性格,他首先看不惯的就是尼德兰,因为尼德兰受马丁·路德以及加尔文的新教影响很大,这对虔诚的天主教徒腓力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此时的尼德兰总督是腓力同父异母的妹妹——帕尔马公爵夫人玛格丽特,腓力觉得妹妹太软弱,就派了西班牙的红衣大主教格兰维尔(Antoine Perrenot de Granvelle)前往尼德兰。格兰维尔在尼德兰建立了宗教裁判所,开始以异端罪大肆屠杀新教徒,这就激起了尼德兰人的反抗。1566年,新教徒发起了“毁坏圣像运动”,他们冲进教堂,将各类圣像雕塑砸个稀烂,教堂神父也遭到了屠杀。

图片《毁坏圣像运动》凯瑟尔(荷)

  但是,腓力二世绝不让步,他说:“我哪怕死一百次,也要坚决捍卫我的信仰;我绝不愿意当这些异端的统治者。”他命令素以凶残著称的“铁公爵”阿尔瓦率领着西班牙大军开进了尼德兰。

  外国军队开进尼德兰,这对数百年来享有高度自由、自治的尼德兰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矛盾激化了。

图片《阿尔瓦公爵进入鹿特丹》伊莎贝(法)

  当时的尼德兰上层贵族有三大领袖,他们分别是威廉·奥兰治亲王、埃格蒙特伯爵、荷恩伯爵。他们曾经是老皇帝查理五世最信任的重臣,为哈布斯堡家族精心看护着尼德兰这片领地。

  腓力二世的这种严酷、血腥的统治方式,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女总督玛格丽特眼见“铁公爵”杀气腾腾,立刻向哥哥腓力国王提出了辞呈,威廉·奥兰治亲王有着很灵敏的政治嗅觉,他立刻逃亡国外。

图片《威廉·奥兰治亲王》托马斯(比

  但是,埃格蒙特和荷恩两位伯爵却大意了,特别是埃格蒙特伯爵(Lamoraal Van Egmont),他曾经是西班牙和法国战争中的首功之臣,腓力二世一生引以为傲的“圣康坦战役”,就是埃格蒙特指挥的。何况,当年,腓力和“血腥玛丽”的婚姻谈判,也是由埃格蒙特出面洽谈的。

  埃格蒙特的大意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铁公爵”阿尔瓦逮捕了埃格蒙特和荷恩两位伯爵,腓力二世不顾总督妹妹的求情以及欧洲各国的赦免呼吁,下令对这两位大贵族判处死刑。1568年6月5日,埃格蒙特和荷恩这两位功勋卓著的伯爵在布鲁塞尔广场死于断头台上。

图片《埃格蒙特、荷恩》雕塑(布鲁塞尔)

  埃格蒙特伯爵之死成了尼德兰革命的导火索。

  今天,比利时和荷兰等各大城市,都有以埃格蒙特命名的大街,他的雕塑矗立在公园和街头,可见这位伯爵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9世纪,德国诗人歌德创作了诗剧《埃格蒙特》,贝多芬为这部诗剧谱曲,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成了音乐史上的杰作,它以低沉的旋律描述了尼德兰人民在西班牙铁蹄下的苦难,以高亢的乐句赞美尼德兰不屈不挠的抗争,最后部分则是描述在埃格蒙特伯爵被处死后,激发了人民的起义并奏响了尼德兰独立的胜利凯歌。

图片《埃格蒙特伯爵》雕塑(佐特海姆市埃德蒙特公园)

(未完待续)

                               2024.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