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好养生的“动”与“静”

 循天园 2024-05-15 发布于广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重视健康。对于已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老年人,更是把养生提上了重要日程。很多人看书学习、听养生讲座,不可谓不用心。但是,每每谈及养生,必是吃中药、吃补品、吃药膳。讲起来头头是道,山药大枣健脾、人参黄芪补气、当归阿胶养血……似乎唯有吃,才是养生正道。殊不知,在养生这件事上,身心“动”与“静”的管理,比补品重要得多。

动则生阳

《叶氏医效秘传》云:“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则变,阴动则合,而生五行,各禀其性。”

快走、跑步、骑行、游泳、打球、日常劳作等都属于动养,这里强调的是“形动”。

形属阴,动以养形。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使机体气血畅通,促进新陈代谢。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弹性,使人体骨骼肌的密度增加,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和伸展性,减少多种疾病发生。人在进行有氧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多巴胺分泌增加,会使运动者产生幸福的感觉。当达到一定的运动量时,体内的内啡肽会持续分泌,这种“快乐激素”能够排解人们的压力和坏情绪,调节脏器的功能,增加神经的兴奋性,让人变得愉悦和满足。

阳气是什么?精力充沛、处事乐观、动作敏捷都可以看作是阳气旺盛的表现。有研究显示,运动可使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提升15%,可以使人的处事能力、精神状态和承压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

身动为动养,勤于动脑、勤于思考,也属于动养。常用脑,让大脑动起来,可以延缓生理老化,让人思维敏捷、神清脑健、耳聪目明。比如大家熟知的很多学者泰斗都健康长寿,如钱学森、季羡林、冰心、杨绛、巴金等,都接近或超过百岁高龄。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增加“动则生阳”的机会:多走路,少乘车;多利用楼梯,少乘电梯;看电脑手机的间隙,多做一些伸展运动;多学习,勤于思考;培养自己对运动的兴趣等。

当然,运动要注意适度。运动前做好热身,不要骤起骤停,以身体微汗、无不适为标准。中医认为,大汗伤气。若每次运动后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头昏眼花,不仅无益养生,反而有害健康。

静则生阴

静坐、睡眠、闭目养神等都属于静养,这里强调的是“神静”。

神属阳,静以养神。对我们现代人来讲,身静的机会很多:久坐不动、出门以车代步、乘坐电梯代替爬楼梯、宅在家里不运动。但因为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想做到神静却不容易。工作时间进行着紧张的脑力劳动,休闲时间就看电视、刷手机,我们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往往身静而神不静,很难做到冥想放松、闭目养神。到该入睡的时候,又往往神不能归根,失眠多梦。神不能静,机体就不能完全放松修整。心神不安,就给邪气入里创造了条件。现代研究也表明,很多肿瘤的患者都有共同的心理特征:缺乏宽容淡定、从容平常的心态,忧心太多,纠结太过,心急气躁,心静不下来。

《类经》云:“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气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然而很多时候,动起来容易,静下来却很难,尤其是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中青年人,需要更高的自我修养和生活事业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达到目标。

想要静心,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无论坐时、站时、躺时,让自己从精神到身体,全部放松下来,放下工作,放下手机,或微微闭眼,或眺望远方,或欣赏一幅优美的画、赏一片花草、赏鱼儿在水中游弋嬉戏,都有静目养神的效果。也可选择安静的环境,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各种情绪慢慢放松,达到身心的宁静。

此外,培养一些有益身心的业余爱好也是静养,如钓鱼,绘画、书法,让心情平静,对身心放松都有好处。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何种形式的养生,都要以人为中心。人不同,养生的原则方法就不同,运动的形式和量也要因人而异。比如阳虚的人以动养为先,阴虚的人以静养为主,年老体弱者要静动结合,静养大于动养。

总之,做好一动一静,胜过任何补药。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白立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