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研习笔记:张良使用素书案例

 旭日东升999 2024-05-15 发布于河北

原文如下:《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首先,《素书》让张良超越家国仇恨,拓展了他的视野和格局。曾为韩国复仇的他,放下仇恨,将眼光投向天下。《素书》教导他,不再只追求个人私利,而是愿以天下为己任,济世兴邦。

二丶《素书》告诉张良等待明主的正确途径。潜居抱道,伺机而动。尽管过程几经波折,他准备去寻的陈胜和秦嘉都先后身死,但这也许就是命运为他和刘邦定下的缘分吧。最终,张良将目光锁定在沛公刘邦身上,耐心等待是一种智慧,而张良等到了刘邦,也等到了他可以为之努力的机会。刘邦的德、信、义,使他成为了张良心目中的明主。

三丶《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素书》上说,“阴计外泄者败”。当年韩信自己提出要求,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非常恼火,但考虑到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暂时不宜得罪韩信。张良正是运用《素书》上所说的“阴计外泄者败”这一谋略的基本法则,暗示刘邦先答应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为刘邦的霸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皇帝,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简称“高帝”,文中特指汉太祖刘邦。刘邦死后,群臣议定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王”字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读wàng,“王韩信”就是封韩信为王。

四丶《书》曰:“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当天下初定,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悄悄商议策划叛乱的时候,张良根据“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为什邡(shífānɡ)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侯,在这里也是用做动词,表示封侯。雍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汉初沛县人,与刘邦是老乡,从汉高祖刘邦起兵,虽从战有功,终因曾经多次困迫凌辱刘邦,为刘邦所不快。及刘邦即位,诸将还未行封赏,人怀怨望。刘邦听从张良献言,先封雍齿为什邡侯,于是诸将皆喜曰:“雍齿尚侯,吾属无患矣。”后用雍齿封侯为不计宿怨的典实。

五丶《书》曰:“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素书》上说,“决策于不仁者险”。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xínɡ)阳的时候,刘邦一筹莫展,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百姓的拥戴。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根据“决策于不仁者险”的原则,说服了刘邦打消分封六国后裔为侯的念头,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以避免再次出现春秋战国那样的混战局面,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六丶《书》曰:“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四皓,指秦末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四人,因避乱世而隐居商山,年皆八十余岁,发眉皓白,世称“商山四皓”。汉高祖即位,欲延致为官而不得;后高祖欲废太子刘盈,立赵王如意。吕后用张良计策,以厚礼迎请四人至朝廷,随太子见高祖,高祖见太子得此四人,认为“羽翼已成,难动矣”,于是打消废太子之意,汉惠帝刘盈得以继位。

七丶《书》曰:“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张良深谙功高盖主之祸,懂得知足而吉之道,婉谢高祖所封齐国境内三万户封邑,自请封于留,告老不问世事。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留,就是张良最初与刘邦相遇的留地,在今江苏沛县。

八丶《书》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飘然出世,跟随神仙赤松子逍遥自在云游四方去了。赤松子,亦称“赤诵子”“赤松子舆”,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为神农时的雨师,又有“帝喾(kù)师”“尧之师”之说。后用为咏仙人之典。唐代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诗:“还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唐代杜甫《寄韩谏议》诗:“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