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军形篇》《资治通鉴·唐纪》《吕氏春秋·精通》《说苑·敬慎》阅读答案及翻译

 新用户38922816 2024-05-15 发布于海南

材料一: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节选自《孙子兵法·军形篇》)

材料二:

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狡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群臣多谏曰:“于律,以兵刃至御在所者绞。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韩州刺史封同人诈乘驿马入朝切谏。上皆不听,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上尝言:“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见胜A不过B众C人之所知D非善之E善者也F战胜而天下曰G善H非善之I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举起,与《屈原列传》中“举贤以自佐”的“举”意思不同。

B. 间,中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的“间”意思不同。

C. 切,迫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切”意思相同。

D. 所以,……的原因,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子认为,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但不能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因此,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B. 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

C. 唐太宗亲自在显德殿庭院教习士卒箭术,群臣因为这一做法与不可在天子处所持刀刃的律法不合而极力劝阻太宗。

D. 太宗认为,大唐疆域之内的人都是他的子民,他对每个人都能以诚相待,没有必要对保卫他的将士加以猜忌。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潮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2)患在边境少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

14. 对于取胜之道,孙子和唐太宗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案】10. DFH

11. C 12. C

13. (1)没有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作战措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那些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2)忧患在于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了战争的威胁,因此外敌来犯时不能够抵御他们。

14. ①孙子认为要想取胜,要先做好防守的准备使自己不可战胜,然后抓住对方的可乘之隙发起进攻。②唐太宗认为取胜要用己方强兵攻对方弱兵,用己方弱兵对战对方强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算不上最高明。

前后有两句“非善之善者也”,都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这两句句式、句意完全一致,各自单独成句,DFH处断开。

此外,“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中,“见胜”是主语,“不过”是谓语,“众人之所知”是宾语,中间不断开,D处断开;

“曰善”是动宾结构,中间不断开,H处断开。

故DF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举起。/举用、任用。句意:所以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选拔那些贤德有才能的人来辅助自己。

B.正确。中间。/间隙。句意:陛下身处其中。/那牛的骨节有间隙。

C.错误。恳切、深切。/迫切,急迫。句意:韩州刺史封同人假称有事,骑驿马来到朝廷直言切谏。/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D.正确。句意:能够取胜的原因。/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群臣因为这一做法与不可在天子处所持刀刃的律法不合而极力劝阻太宗”错误,“今使卑碎之人张弓挟矢于轩陛之侧,陛下亲在其间,万一有狂夫窃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群臣极力劝阻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太宗遭遇危险。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忒”,差错;“所措”,所采取的作战措施;“胜”,战胜。

(2)“患”,忧患;“少”,稍微;“莫之能御”,宾语前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可知,孙子认为要想取胜,要先做好防守的准备使自己不可战胜,然后抓住对方的可乘之隙发起进攻。

结合“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案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政,所以取胜,多在此也”可知,唐太宗认取胜要用己方强兵攻对方弱兵,用己方弱兵对战对方强兵。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子说: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处于不可战胜的地位,然后等待敌人能被自己战胜的时机。做到不可战胜,关键在于自己(创造充分的条件);可以战胜敌人,关键在于敌人(出现可乘之隙)。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做到自己不可战胜,不能使敌人一定被自己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不可以被战胜,是因为做好了防守的准备;可以战胜对方,是因为具备了进攻的条件。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充分;进攻,是因为条件充裕,举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人措手不及)。因此,(善守善攻的人)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算不上最高明。所以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这些善战者的胜利,既不显示智谋的名声,也不表现勇武的战功。他所取得的胜利是不会有差错的。没有差错,是因为他们所采取的作战措施是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那些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不放过打败敌人的时机。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制胜之道,坚持制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材料二:

丁未日(二十二日),太宗带领众位将士在显德殿庭院练习箭术,并告诉他们:“周边的蛮夷等族的侵扰,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忧患在于边境稍微安宁,君主就放逸游荡,忘记了战争的威胁,因此外敌来犯时不能够抵御他们。现在我不让你们挖池塘筑园苑,而是专门熟习射箭技术。闲居无事时,我就当你们的老师,突厥进侵时,就当你们的将领,这样,或许中原的百姓可以稍微得到安宁吧!”于是太宗每天带领数百人在宫殿庭院里,教他们射箭,并亲身测试,射中箭靶多的士兵用弓、刀、布帛赏赐给他们,他们的将领的考核成绩也列为上等。众大臣多来劝谏说:“根据律令,手持兵刃到天子所在处的处以绞刑。现在让这些地位卑下的人在宫中殿堂的旁边拉弓带箭,陛下身处其中,万一有狂徒暗中发难,突然采取行动,这可不是重视社稷江山的办法。”韩州刺史封同人假称有事,骑驿马来到朝廷直言苦谏。太宗都不听从,他说:“君主视四海如同一家,大唐疆域之内,都是我的子民,我对每个人都能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为何要对宫中警卫的将士加以猜忌呢!”从此(侍卫将士)人人想着勉励自己,几年之间,都成为精锐将士。

太宗曾说:“我早年南征北战,颇知用兵的关键,每次观察敌军阵势,便知道它的强弱,常用我军弱旅抵挡敌军强兵,而以强师击其弱旅。敌军攻击我方弱旅,追逐奔跑不过数百步,我军攻其弱旅,一定要突至其阵后乘势反击,敌军无不溃败奔逃,我能够取胜的原因,多在于此。”

图片


材料一: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注]:①饮:没(mò)。②舍氏:一作“舍市”,街市。

材料二: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节选自《说苑·敬慎》)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为舍氏A睹臣之母B量所以赎之则无C有D而身固E公家之财也F是G故悲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道理。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意思相同。

B. 内,同“纳”,接纳。与《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

C. 志,心意。与《屈原列传》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志”意思不同。

D. 辟,离开。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难壬人”的“辟”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养由基、伯乐、丁能达到很高的技艺,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怀有一心一意的精诚之心。

B. 钟子期听出击磬者磬声中的悲哀,申喜能感受行乞者歌声里的哀伤,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

C. 骨肉之亲虽身处异地却能彼此感应,感受到对方的欢心与忧思,是因他们彼此之间同气一体,精诚相通。

D. 孔子听闻丘吾子哭声就催促赶紧前往探视,是因为他从哭声里听出这个人内心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2)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

14. 从材料一、二可以得出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出两点。

【答案】10. BDF

11. A 12. B

13. (1)自我有所觉察就询问她,说:“为什么行乞呢 ”与她交谈,原来是他的母亲。

(2)我年少时喜好学问,周游遍及天下诸侯国,回家后我的双亲亡故,这是第一种过失。

14. ①心志之“诚”可使彼此感应相通;②不能养亲是让人悲哀的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前些日子我在街市看到我的母亲,想为母亲赎身,可我什么都没有,而且连自己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我心中悲伤。

“为舍氏”作状语,修饰“睹”,中间不断开,“睹臣之母”为动宾结构,B处断开;

“量所以赎之”“则无有”是转折关系,句意联系紧密,D处断开;

“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后面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道理”错。“牛的肌理”;道理。句意:顺着牛的肌理宰割。/以至于到了覆灭的地步,按照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

B.正确。句意:叫守门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不要放诸侯进来。

C.正确。心意;记忆力。句意:心事相连。/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D.正确。离开;批驳、抨击。句意:孔子下车。/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本来就存有悲伤”错,不是二人心中存有悲伤,而是磬声歌声中含有悲伤,二人以诚心相应而能感受到。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觉”,觉察;“何故”,什么原因;“语”,交谈;“盖”,表推测,原来。

(2)“周遍”,周游遍及;“亲”,双亲,父母;“一失也”,判断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直接议论说“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材料二“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孔子能够凭借诚心听出哭者的悲伤,可见心志之“诚”可使彼此感应相通;

②材料一“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材料二“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可见不能养亲是让人悲哀的事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养由基射犀牛,射中了石头,箭却隐没在石头深处只见箭羽,这是因为他心中专注想着犀牛的缘故。伯乐学习相马,眼中见的没有不是马的,是因为心中专注于马的缘故。宋人庖丁喜欢分解牛,眼中所看见的都是死牛,整整三年没有见过活生生的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刚刚磨过的,是因为他顺着牛的肌理宰割,精神专注于牛的缘故,钟子期在夜里听见敲击磬的声音很悲伤,派人召见敲磬的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敲磬敲得这么悲伤?”那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自己不能活了;我的母亲得以活命,却替公家酿酒;我自己得以活命,却替公家敲磬,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我的母亲了。前些日子我在街市看到我的母亲,想为母亲赎身,可我什么都没有,而且连自己也是公家的财产。因此我心中悲伤。”钟子期叹息着说:“令人悲伤啊,令人悲伤啊!心不是手臂,手臂也不是槌不是石头。悲伤存放在心里,木石都能与它应和,所以君子的心思专注在此处,在别的地方也能表现出来,自己心里感触到的别人心里也会发生,这难道一定要强为解说吗?”周朝有个叫申喜的人,和他的母亲失散了,听到有个乞丐在门下唱歌而感到很悲痛,脸上为之动容,叫守门人让唱歌的乞丐进来,自我有所觉察就询问她,说:“为什么行乞呢?”与她交谈,原来是他的母亲,所以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是一个整体分为两个部分,有着相同的精气但不同地呼吸着,就像草丛中有鲜花有果实,就像树木有根有心,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彼此相通,心事相连,有病痛互相救护,有忧虑愁思互相感应,活着就彼此欢喜,死了就彼此哀伤,这就叫骨肉亲情。精神是在忠诚里产生,在心中应和,两种精神相通,哪里还用得着言说呢?

材料二:

孔子出行途中,听到有人哭泣的声音,声音很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不同于常人的哭声。”一会儿走近,看到了哭泣的人,是丘吾子,抱着镰刀带着绳索在那里哭,孔子下车,问道:“先生不是失去了什么吧?为何哭得这么悲伤?”丘吾子回答说:“我有三种过失。”孔子说:“我希望听听这三种过失。”丘吾子说:“我年少时喜好学问,周游遍及天下诸侯国,回家后我的双亲亡故,这是第一种过失。效力君王,君王骄奢,进谏不成功,这是第二种过失。忠厚结交朋友,而后却断绝交往,这是第三种过失。树将静息而风不停住,儿子想奉养双亲而双亲不能等到那一天,过去了不会再来的是岁月,不能再得相见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辞世(去陪伴双亲)吧。”于是自刎死去。孔子说:“弟子们铭记这件事吧,这值得作为鉴戒啊。”于是,辞行还家奉养双亲的弟子有十三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