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闲书

 杏坛归客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人这一生需要找点乐子,以“遣有涯之生”。我的兴趣比较广泛,但能够坚持一辈子的恐怕不多,读书可算是其中之一。陆放翁有名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说的是书生生涯,终日与书为伴,看着窗外的日出日落将一生的时光送走,这既是苦事,当然也是幸事。

闲来无事,我爱沏杯清茶,读点闲书,一来缓解一下工作的疲累,二来增长一点见识,三来用文化温养艺术创作。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闲书才值得一读呢?窃以为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开卷有益。以我为例,人到中年,阅历渐丰,关注点早就从物质领域转移至精神领域,问天诘地,已不再是一种空谈或者抒怀;何去何从,早就在心胸结成块垒。读书不仅为了满足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慕,还可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保持清醒的认知。

近期,我又在重读《红楼梦》。年轻时总是带着猎奇的心态去阅读,一味追逐情节与结局,忽略了诸多细微的、沉下去的东西。如今再拿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体验对照来读,更容易引发共鸣和思考。起码,我不会再照着自己的好恶,轻易地去贬低里边的任何一个人物,也更加关注社会的复杂和生活的苦涩。一部好小说,一方面是要反映现实生活,且必须对社会对人性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另一方面是要以哲学思考为支撑,否则将少了深度和力量。《红楼梦》两者俱佳,所以“文”寿千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多少人想通过了解曹公,自拟曹公,从而去理解这部作品,其实大可不必,也必然难以企及,倒不如放松心情,相信自己,边读边去认识自己。

又比如读名著《大师和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借魔幻的故事进行反讽式讲述,谁是告密者犹大,谁又是本丢·彼拉多,作者还给辛勤的写作者呈上一份福利,塑造了善解人意、美丽又勇敢的玛格丽特来陪伴“大师”,给天下孤独的写作者以慰藉。所以通过阅读,我们既看清了强权的真实面目,又为作者抗争的勇气和悲悯情怀所折服和感动。

《五灯会元》当然是义理高深的禅宗史书,我也将它列入闲书一类来读。我将上中下三册各置于茶座、书桌和床头,以便随手翻阅。有人会觉得奇怪,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怎么还有留下《六祖坛经》《五灯会元》这样的典籍。事实上,禅宗的不立文字并无否定文字作用之意,而是力图突破它的局限,不执着于用它来理解佛法。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无法解说,只可感受。《五灯会元》是五部禅宗灯录的汇集,初读时需要耐心,禅师机锋,公案轶闻……往往一语道破天机,勘破当下的虚妄和无明,发现真我。画家朱新建等“新文人”画家,多爱读《五灯会元》,在画作题跋时常借禅师之口,什么“万法归一”“吃茶去”之类,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另一种是情有独钟式的读书。读书的最佳状态是“两情相悦”,听得到彼此的心跳声。随着年齿渐长,我阅读的口味也向着非虚构作品转变,像史哲类书籍,一些文化随笔也蛮好看的。对于那些响应某种号召、赶时髦的文学作品,无论何种体裁,我向来不感兴趣,总觉得不及深思便搅得沉渣泛起,颇有投机之嫌。好的文学作品,背后应该站了个“我”,不是急于大秀“肌肉”,或是板起脸孔教训别人,而是从容舒徐,温文尔雅,将情绪与观点悄然掩蔽于文字之中,引而不发,让读者如摸索于伸手不见五指的乡野黑夜,渐渐发现从树叶缝隙闪射出来的点点灯火,愈读心愈切近,愈觉珍惜。

记得小时候,我爱把喜欢的书放在枕边,然后相信睡着了也会与书发生感应,书里的知识就像充电一样源源不绝地输入我的小脑瓜。这样的想法听说也能成真,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可以往人脑植入一块芯片,每个人便拥有了想要的知识。但是,若是能够选择,我宁可不要——那样,将失去包括读书在内的许多乐趣。

本文原载于《今晚报》2024年5月14日1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