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四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天下无双 2024-05-15 发布于山西

一、基本理论

皮亚杰,瑞士人,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发表40本著作和200多篇论文。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又称为“相互作用论”。他认为思维的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而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称为格式。

按照皮亚杰的说法,所有行为和思维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有机体以更好的方式适应外部环境,适应也就是不断地动用和修改我们对外在世界的内部表征的过程,也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使我们越来越准确地表征外部世界的过程,适应包含中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为”。用食物消化来比喻:人吃食物,通过消化作用,把食物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这是同化作用,在把食物转化成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时,人体有关的器官如胃、肠等都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如胃壁收缩分泌胃液就是顺应作用。

一个儿童在认识一样新事物时,往往倾向于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同化它,但是因为新知识不同于原来的结构,于是在同化新知识的同时,必然要引起原有结构的变化,产生一种新的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见图。正是这样,儿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既丰富了认识,也改造了认知结构,发展了思维。

儿童的思维就是不断从一种平衡向高一级的平衡发展的过程,平衡-----不平衡----平衡......这就是儿童不断增加适应能力的过程,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顺应和平衡将贯穿人的一生。

二、思维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期(0-2岁)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

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感知运动阶段两在成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1周岁左右)。

第一阶段(出生----一个月)反射练习期: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从吸吮

奶头到吸吮拇指、玩具等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及扩展。

第二阶段(1个月-4.5个月)习惯性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等。

第三阶段(4.5个月-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儿童在视觉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经常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从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联系,最后使动作与动作结果产生分化,出现了为了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第四阶段(9个月-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目 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已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物体的布,不过,这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行动格工,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第五阶段(11、12个月-1.5岁)智慧动作的进步:当儿童偶然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娃娃,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的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娃娃之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娃娃。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第六阶段(1.5岁-2岁):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时期开始。特点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如有一只微微开口的不盒子,内装一条看得见的项链,儿童先是把盒子翻来复去的看,或用小手指伸进缝里去拿,但拿不到,后来儿童完全停止了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个动作后,他突然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到了项链。这种一张一合的嘴的动作实际上是儿童在头脑中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盒子张开的情形,只是当时他的表象能力还很差,仍须借助外部动作表示。

2、前运算时期(2-7岁)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供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第一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儿童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能凭借意义所供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儿童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如儿童用小棒当“枪”,用碎纸片当“菜”,这里的棒和纸是意义所供的象征符号,“枪”和“菜”则是意义所指的被象征物儿童不能认识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也不能认识不同个体变化中的同一性,如儿童看到别人有一顶与他一模一样的帽子,他就会说:“这帽子是我的”,在他看来,“帽子”一词就是指他专戴的那顶帽子,在房间里看一到月亮,在外面也看到一个被云遮住一半的月亮,认为天上有两个月亮。

第二阶段:直觉思维阶段(4-7岁)从前概念阶段向运算思维过渡阶段。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儿童只是把注意集中到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或两个维度,他们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状态,而看不到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变化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只注意主观的观点,只考虑自已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已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如幼儿知道自已有个哥哥或姐姐,但不知道他的哥哥或姐姐是否有他这个弟弟,还有幼儿很早就能认识自已左右手,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分清别人的左右手。

3、具体运算阶段(7、8岁-11、12岁)“运算”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定概念,有四层意思,一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二是一种可逆的动作,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如1+1=2,相反2-1=1;三是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四是系统性,运算格式与前面几个阶段中提到的动作格式、象征格式不同,运算格式是一个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有两个特点:一是获得了守恒性,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通过同一性、补偿性、逆转性实现了思想的转化,取得了守恒;二是群集结构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是群集运算中的一部份。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以单摆振动实验来说明形式运算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区别。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四元群结构和组合运算结构,又将整合

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儿童思维的最高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不足之处已越来越明显,但这并不能抹煞或降低皮亚杰发展理论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将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的“新皮亚杰学派”研究和重视教育作用、重视应用性与整体性研究,就是对皮亚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