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够延长大秦周期的两张牌

 子玉史院 2024-05-15 发布于陕西
 / 子

大秦灭亡属于必然,但从技术的角度分析,始皇还是可以人为延长大秦的周期,那就是,坚持关中本位和打造第二政治中心。

首先,秦国能够兼并六国是关中资源优势的加持,包括经济优势和优质的兵源,这是秦军能持续开拓的基础,也是在统一之后始皇能够保证关中大本营和皇权不受六国残余势力冲击的底气。

只要大秦能够始终维持自身的资源优势,那么局势就不至于恶化,即使关东出现变局,大秦也能维持关中的稳定进而东出函谷处理危机。

也就是说,只要坚持关中本位,维持大部秦军镇守关中的格局,那么秦国就能保证本土安全并有多余的力量解决关东问题

但始皇在统一之后接着就对百越用兵并大力开发岭南,导致关中的资源逐渐被抽空,为什么陈胜部将周文能够轻松打进关中,就是因为关中的空虚,这是自孝公之后秦国本土第一次被六国势力攻入。

看看大秦庙堂当时的反应,简直就是手忙脚乱,要不是章邯及时挺身而出,将修筑骊山陵的刑徒组织起来临时组建了一支军队,暂时解决了生存危机并东出函谷剪灭魏咎、项梁等群雄,大秦可能亡得更快。

这就说明,秦国当时连本土安全都不能保证,更不能奢求经略天下,原因就是,始皇放弃了关中本位,在开拓岭南和经略北境的过程中将关中抽空。一旦始皇驾崩,其个人威势不能再继续维持脆弱的稳定,那么危机马上就会出现。

读史的人总是在纠结为什么子婴就不能借助关中的地利守住大本营,维持统一之前秦国独霸关中的格局,因此还给子婴打上了“庸人”的标签,说这个人啥也不是。关键是子婴也难,本来就没有什么人,完了章邯还率领仅有的秦军成建制投降了项羽,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地利根本就不能发挥作用。

等于是始皇自己给大秦挖坑让子孙后代跳了进去。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分析,不仅始皇要坚持关中本位,二世、三世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秦国都要坚持关中本位,直到大秦完全消化六国故地、消弭所有矛盾并形成统治惯性。

这样看的话,始皇急着开拓岭南根本就是一张错牌,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透支了家底。这和北境的问题还不能相比,匈奴是肘腋之患,而岭南则完全可以由二世、三世或者四世之后再打这张牌。

统一之前,秦国需要聚集力量,统一之后,秦国更不能出现力量分散的状况,因为守江山的难度本质上是要比打江山更难的。

在坚持关中本位的同时,始皇还可以着手打造第二政治中心。在统一之前,咸阳作为秦国政治中心可以覆盖关中及周边地区,但在统一之后,咸阳对于整个天下就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毕竟有限,即使是在始皇修筑了驰道、直道、新道的情况下,咸阳依然对齐国、楚国、燕国、岭南这样的边远地区鞭长莫及,无法对边地发生的变局做出最快速的反应。

这个时候,秦国就非常有必要在关东打造第二政治中心以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驭。这不是为难始皇,因为他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西周当时就是这么做的,周公在以镐京为都的同时在洛阳打造了第二政治中心,就是在保证大本营安全的情况下钳制四方诸侯。

西周实行的是两京制

图源/剧照

而且,关东的地理面积本来就比关中大,始皇就更有必要在关东打造一座新的国都以同时解决军事、政治、文化问题。完了始皇再以宗室领衔经营其地,这样就能在出现危机时保证关中有一个大的战略缓冲空间。

即使如此,秦国对齐国、楚国这样的边远地区的统治力依然薄弱,这个时候,始皇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皇子为藩王,以藩镇的形式来治理其地。

这样,秦国本质上就有了三个层面的政治中心:关中本位、洛阳为副、藩镇为辅,完全可以填补统治盲区,解决秦国本土官吏不足的问题,形成对全天下覆盖的格局。等到真正形成天下一盘棋的格局之后再进行削藩。

但始皇既没有参考西周的做法,也没有听取王绾等人分封皇子的建议,而是采取建立流动政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说实话,关于大秦存在的问题始皇心里是门清,所以他就采用持续性的大巡游建立流动政府来镇抚六国故地,就是,咸阳一套班子,始皇自己再带一套班子。

但这样做是有明显的弊端的。首先就是资源的过度消耗。始皇每次巡游,都会调动天下的神经,一系列资源都要向他的车队汇聚,这样肯定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消耗。为什么后世的皇帝很少进行大巡游,原因就在这里。

可是即使如此,始皇依然不能解决所有矛盾,因为,在关东广袤的土地上,他根本无法做到同时兼顾,只能解决他所处的地方的问题。

而且,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常年进行大巡游是一件极其耗费心力的事情,始皇作为创业皇帝能够忍受艰苦条件,二世和三世不一定就能坚持了,胡亥在即位之后清楚的知道大巡游对于稳定帝国的作用,可他也只是象征性巡游了一次就躲进咸阳宫不想出来了。

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巡游,胡亥还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这样看的话,始皇就太有必要在关东打造第二政治中心,同时在楚国、岭南这样的边地分封藩王来镇守。如果二世、三世能够坚持适当的大巡游,那就更完美了。

如此,任何地方出现动乱,大秦都能做出最快速的反应,还能保证在发生危局时有人来勤王。

而且,这样还能解决经济和文化问题。如果始皇在关东建立了第二政治中心,那么七国之间的文化就能更好地进行交流,而且,藩王们还可以将大秦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边地,促进岭南等边远地区的开发,一举多得。

另外,两京制还能培养储君组建自己的班子,提前为接班做准备。比如,始皇可以自己坐镇洛阳,完了让钟意的皇子坐镇咸阳,形成创业皇帝威慑关东,储君在关中本地提前适应的格局。

完全不用担心在权力更迭之际可能出现的乱局。

当然,在坚持关中本位和打造第二政治中心的同时,始皇如果能打好继承人这张牌那就更好了。

本质来说,坚持关中本位也就是维护大秦勋贵的利益,如此勋贵才能为保卫大秦出力。但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始皇的儿子们都没有军功,无力驾驭勋贵,将来极易发生对勋贵的清洗,自断臂膀,胡亥即位之后诛杀蒙氏兄弟就是证明。

如果想避免悲剧,保证皇帝和勋贵的通力合作,始皇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和勋贵利益高度绑定的皇子,而扶苏明显符合这个条件,他和蒙恬以及长城军团本质上是一体的。

只有勋贵不缺席大秦的统治,同时他们的利益能够得以保证,那么这个群体就能保卫大秦,进而解决关东的乱局。

勋贵决定了大秦的命运

图源/剧照

想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假设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这些人都在,大秦何至于那么快就分崩离析。

毕竟,在军事层面,蒙恬这样的人才是专业人士,且有实战经验的加持,当时的沛公刘邦在他们面前还明显属于小学生的水平。

当然,如果当时大秦有藩王,始皇又在关东打造了第二政治中心,那么关东群雄就更激不起什么浪花了,直接就会被就近的力量给扑灭。

除了这些,大秦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为什么大泽乡起义之后,秦国在地方上的官吏都成了造反的主力,原因就是意识形态的缺位,大秦官吏根本就没有忠君思想。

以吏为师只有在太平无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高效性,但在危机出现之后,这样的高效性也能转化成灭亡大秦的动能。

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一点也有点为难始皇了,毕竟他当时还没进化到什么问题都能预判的地步,直到汉武帝时,意识形态的空白才被填补,汉武帝用董仲舒以儒家学说建立起了一套服务价值观的体系。

但是,没有打造第二政治中心却绝对是始皇的失误,因为他有历史经验可以作为参考。

后世的历代王朝就充分吸收了大秦灭亡的教训,都会打两京制的牌甚至多个政治中心来解决问题。比如,隋唐都以洛阳为第二政治中心,元朝以上都和大都同时兼顾草原和中原两大势力。

而且,隋唐都能坚持关陇本位,忽必烈能够坚持草原本位,清朝始终以八旗为主力,都是吸取秦亡教训的具体表现。

大秦最大的作用就是,建立了大一统的制度,完了又给后世提供了经验教训,避免后世继续踩坑。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大秦之亡,大体如此
元朝之亡,大体如此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