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儒敏:“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就是商业操作的口号

 关夫之 2024-05-1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导语 




要有强硬的措施摒除市场化、产业化对教育的严重影响,抑制产业化、市场化对教育的伤害。这种伤害可以说日益严重,是致命的伤害。

作者:温儒敏,现任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因为触及了一个很实际又很敏感的话题,引起相当广泛的反响。很多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有不少人并不赞同我的看法,彼此发生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是有价值的,起码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这篇文章主要是反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其实也是普遍的观念与社会心理,我把它说成是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大家都司空见惯,认可这种存在,并不感到有什么问题。这种观念甚至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弥漫性的“生活理念”。我们把这种错误的理念凸显出来,让大家感到某种“陌生化”——重新打量这个观念,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一种误导。
这种错误观念的流行,并不只是人们观念的错误,而是现实的逼迫。
情况就是这样,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虽然讲义务教育,可是城乡中小学教育条件有天壤之别,同样在城市,学校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差悬殊。这种差别是残酷的事实,家长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附近中小学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你属于什么阶层、是否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似乎都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命运。
这种教育资源严重不均,本身就是并不一致的“起跑线”,怎么能不影响千百万家长的心理?孩子的出生是没有选择的,有的出生在都市,有的出生在偏僻乡村,有的出生在富贵豪门,有的出生在贫困之家,这当然也可以说是“起跑线”,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平均。问题是,我们本来可以做到、可以尽量有所平衡的,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让教育资源分配稍微均衡一点,但现在却是放任了。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与无所作为。不是在实施课程改革吗?我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就是个瓶颈,必须重新认识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些年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有所加强,办学的硬件改善不少,但办学的软件——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
比如:很多原在西部或者相对落后省市工作的优秀教师,纷纷都被“挖”到京、泸、粤等省市去了,一些普通学校的优秀教师也集中到重点学校去了。农村情况更严重,乡镇中学基本上被摧毁,一个县的重点县中,往往囊括了全县半数以上教学资源。
我觉得最近十多年,虽然出台了一些措施抑制教育资源的失衡,但是事实上呢?情况越来越糟糕了。一边是学校本身的两极分化,是教学资源的愈加畸形的分配,一边还要讲消除社会上的紧张心态,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就近上学,减少负担。这怎么可能?凡是有点权力的人,或者有钱人,都把孩子送到资源优厚的重点中小学上学了,这个“起跑线”一开始就不是一条线,社会怎么能不紧张?
所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仍然会严重束缚人们的观念,除非我们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很有诚意地、切实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个问题上想点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办法,是既得利益的掌权者能否容许实质性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改革,哪怕是只改一部分也好。
此外,要有强硬的措施摒除市场化、产业化对教育的严重影响,抑制产业化、市场化对教育的伤害。这种伤害可以说日益严重,是致命的伤害
当前对教育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而且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没有钱怎么办教育?老师们生活艰难,怎么安心教学?校长们都去“创收”了,谁真的还在研究教学?说是不容许中小学收费,可是哪个学校不在收费?说是老师不让兼职办班,可是查一查,有多少老师,特别是所谓名师,还在参与办班?令行而不能禁,这就是现实。
其实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投入不够,学校就要自己去赚钱。赚了一些钱,可是风气坏了,人心野了,老师哪有心思教学?现在学校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越来越世俗、庸俗。市场化对于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不抑制,而去讨论什么克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是很不现实的。
再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本来就是商业操作的口号你这边搞课改,提倡减轻孩子学业负担,可是那边商家和学校某些环节结合,要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你这里规定不能让学生陷于题海战术,不得在学校推销教辅。但可以说,极少学校没有以各种方式推销教辅。教辅已经成为很难摧毁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和教育主管部门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政府部门如果想实施有效的课改,就必须对这种损害教学秩序的商业行为有切实的抑制措施,关键是切断商业机构伸向教育领域的管道,那么这就要动一动某些既得利益阶层。否则,“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会继续被商业操作利用,继续忽悠误导社会,制造紧张与焦虑。
当然,我们的宣传部门与传媒对于抑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让一些负责任的专家出来说话,从科学的立场说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是不科学、也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现在都在搞“提前量”,中学的课提前到小学来学,小学的课提前到幼儿园,其实是很愚蠢的,可是现在都这样干。科学家应当出来说话,说说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为何不能一蹴而就,为何不能拔苗助长。我们的报纸网络应当有更多科学的声音,不能听任不负责任的无良商家在那里继续制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
面对目前教育界某些乱象,我不禁想到“五四”。当时鲁迅、周作人等一些先驱,破除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束缚,实行思想启蒙,他们提出过一个鲜明的口号,就是“发现妇女和儿童”。在古代中国,妇女和儿童不被看作完整独立的人,特别是儿童,并不受到普遍的人格的重视。即使重视,也只是作为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工具。所以,“五四”发现儿童,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
近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儿童是否被发现了呢,是否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呢。这还是个很大的问号。现在的家长很多都很紧张和焦虑,他们在随大溜,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孩子上重点学校和各种课外班。他们几乎一刻不停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可是孩子的天性和感受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的“教育紧张”和巨大的努力,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可以问鼎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才,这是为什么?大家好像都清楚,却又无奈、焦虑。
面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集体无意识和普遍的焦虑,我想重新强调我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一文中的那句话:
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