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一亭的艺术人生及历史贡献

 栎阳钓晚 2024-05-15 发布于贵州

   在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王一亭是个十分重要的中坚人物,他对海派书画整体的发展,特别是对艺术领军人物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王一亭可以说是上海这个大都市所培育出的既有艺术才华、又有商品意识,既有创作能力、又有经济头脑,既有审美追求、又有社会责任的英才。王一亭对吴昌硕书画金石的广为推广,对海派书画艺术地位的提升、海派书画社会影响的扩大,对海派书画家在慈善赈灾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等,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他个人在书画创作上,也以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为海派书画增添了光彩。为此,吴昌硕当年在赠他的对联中曾写道:“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图片

一、对海派书画领袖的推介之功

  王一亭(1867~1938),本名震,字一亭,后以字行。自号梅花馆主、海云楼主,中年以后又自号白龙山人。在海派书画家中,王一亭也许是具有多种身份的人,他首先是位书画家,一生勤于笔墨艺事;又是一位大商人,善于经营和精通金融,曾两次任上海总商会主席,在船务、银行、企业、办厂方面颇具影响。他正是拥有如此的艺术才力、经济实力和活动能力,才使第二代海派书画具备了相当的底蕴、勃发的能量和雄迈的气魄。然而正是王一亭身份的多重性和角色的多元化,影响了对他的客观评价和深入研究。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一个艺术流派的发展及影响,其创作形态和社会地位,都和这个艺术流派的中坚人物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王一亭正是以其特有的能力和能量,使海派书画的鼎盛期显得有声有色,他是真正第一位把海派书画做大做强的传奇人物。


                   图片

  1912年,已年近70岁的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这对吴昌硕个人来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转折。而对于海上书画界来说,更有重大的艺术提升作用。缶老那雄浑豪放、劲健雅逸的笔墨,气势酣畅、格古韵新的艺风,特别是那种苍迈郁勃、朴茂苍莽的金石气,使王一亭敏锐地觉得这正是一种传承创新而继往开来的崭新艺风,为当时的海上书画界带来了一股别开生面的笔墨表现形态。这种艺术觉悟和开放精神,是难能可贵而又难以求之的。历史地看,人到中年的王一亭当时在上海的画坛已极有影响,而且在绘画上很有成就,跻身于一流名家之列;同时在政界、商界、金融界更是春风得意,处于全力发展期。王一亭作为辛亥革命中上海光复的大功臣,曾在“沪军都督府”中担任部长,后虽辞职,但他在上海商界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就是说凭着王一亭的艺名、财力、人脉、声望、地位,他在海派书画界称雄当盟主应当讲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任伯年于1895年去世后及吴昌硕1912年来上海定居前,海派书画群体中公认的大家亦不少谢世,如吴伯滔于1895年、虚谷于1896年、吴大澂于1902年、蒲华、钱慧安于1911年都归道山。

                     图片

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群龙无首的时期,王一亭以他睿智的目光认识到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解决或弥补,将会影响海派书画的整体性发展及提升。遥想当年吴昌硕时常在上海、苏州之间奔走鬻艺,缶翁之所以迟迟不能在上海定居,就是担心这海上华都开销甚大,立足较难。而正是王一亭以敏锐的艺术眼光和独到的经济头脑,认定凭吴昌硕书画印诗四绝的艺术才能,不仅能在海上艺苑开创一番大事业,而且凭吴昌硕的社会资历和从艺声望,他也能担当书画界的领袖。于是他多次劝说、反复邀请缶翁到上海定居,并给予了老人以生活上的关照及经济上的帮助。吴昌硕初到上海时,书画销售并不畅,是王一亭悄悄地自己将其作品买下,以安抚老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讲是王一亭为海上画派引进了一位领袖。于是他除了问艺于吴门外,还礼贤下士,甘为辅佐,帮助并力推吴昌硕为海派书画界盟主,并在上海商界、金融界推介吴昌硕的书画金石艺术,使其名声大振。而这种现象假设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当时吴昌硕见上海已成为繁华都市,自己来到上海鬻艺,而王一亭作为当地书画界的大腕,如其心胸狭窄的话,那么就会极力排挤吴昌硕,使其难以立足。那么已年迈体衰而又没有社会背景的吴昌硕就很有可能退出海上画坛,回到苏州或故乡终老,而海上书画艺苑的发展将会失去一次历史的契机和振兴的机遇。如果说历史选择了吴昌硕,那么这种选择的执行者就是王一亭,尽管这种历史现象有特殊性和随机性,但王一亭作为个人在这个历史阶段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二、对海派书画艺术的传承创新

  在近代美术史及海派绘画史上,对于王一亭的艺术评介并不高,他的艺名似乎为他的经商之名所掩。实际上,王一亭对海派书画艺术的传承弘扬及在个人风格的打造上,是成就卓然的。王一亭的书画功力深厚、风格雄健,体现了一位海派书画界准领袖的能量。

  王一亭的绘画是从裱画店这个艺术工场起步的,而非从文人士大夫的画斋中开笔,这个笔墨生涯的初始,就决定了其绘画的实践性与指向性。正是由于执着于翰墨丹青,再加上勤奋刻苦,他的绘画基本功扎实,笔墨底蕴丰厚。他早年从徐小仓学画,甚有悟性,初具笔墨造型能力,后师事任伯年时,任已是一位风格卓然、技艺超群、声名遐迩的大师级画家,这就使王一亭的笔墨具有了较高的艺术起点,他的人物画深受任伯年的影响,在人物的结构造型上,生动自然,颇有生活气息,更可贵的是在面相方面,喜怒哀乐刻画细腻,从而赋予了人物以性格与禀性。与传统的人物画那种面容淡然、烟云供养相比,王一亭的人物画已具有近代人文意识及性格特征。其笔墨线条朴茂灵动而浑厚华滋,并加以适当的变形与夸张,使笔触更具神采。其用色则明丽雅逸,富有生活情趣而大气端庄。如他画于1895年的《弄璋吉叶图》,从人物神态及线条勾勒上均深得任氏神髓。王一亭师事任伯年期间,主要是在人物结构的造型能力与笔墨线条的表现能力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为他以后在绘画上的发展及艺术上的成就作了良好的铺垫。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任伯年那种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及平民大众化的笔墨表现,对王一亭的审美追求及绘画观念影响极大。

                       图片

吴昌硕定居上海后,王一亭与之相交甚欢、相从甚密,王服膺吴的诗文、书画、金石之才艺。从王一亭后期的书画创作来看,吴昌硕对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其中最突出的笔墨展示就是金石气与诗化性。综观王一亭中后期的书画,运笔金石气浓郁,线条质感劲挺,气势内涵而朴茂老辣,笔墨厚重华润而凝练强悍。特别是其书法更是笔调开张豁达,点画爽辣恣肆,提按顿挫抑扬起伏而节奏强烈。缶老曾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活泼泼地饶精神,古人为宾我为主。”从中可见对其金石气的肯定。

三、对海上慈善赈灾业的杰出贡献

                  图片

  在近代上海史上,海派书画家一直是个大力参与慈善赈灾的重要社会群体。而王一亭不仅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亦是一位重要的领导者,体现了一种自觉的社会责任和可贵的慈爱精神。他不仅以自己个人经商的财力为支撑,而且以自己擅长的书画为艺术资源来扶贫帮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一事一时地行善救灾,而是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身体力行。历史地看:王一亭在慈善赈灾上的策划组织、实施操办、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为近代上海慈善赈灾活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可以作为一个专业课题来加以研究。为此,吴昌硕在《白龙山人小传》中曾动情地说:“以慈善事业引为己任,绘图乞赈,夙夜彷徨,不辞劳苦,于是四方之灾黎得以存活 者无算。”

       图片

   王一亭为何执着于慈善赈灾事业,对社会抱有强烈的关爱之心?这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关。王一亭出身贫困,是依靠其堂舅父蒋秀才的资助才在朱道台的私塾附学八年。为生计所迫,只得到上海怡春堂裱画店当学徒。后遇儒商李薇庄,他见才15岁的王一亭办事勤快能干,人亦聪明灵活,于是在1881年介绍其到“慎徐钱庄”学徒。尽管钱庄的学徒生活辛苦繁忙,但王一亭依然在晚间坚持学画,并到当时的“广方言馆”攻读英语,后又去“恒泰钱庄”继续学生意。在钱庄的社会实践、经济活动及人际关系,使王一亭在商界金融界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并迅速地成长。1885年王一亭年仅20岁就被提升为“天徐号”的跑街先生,这在当时的钱庄行业中是特例,不久又以出色的工作业绩晋升为经理,专搞航运经营。期间得到了上海著名绅士、实业家李平书的赏识和帮助。1907年他与李平书、沈漫云等人集资20万两,创办了“立大面粉厂”,从此正式跻身于上海实业界、商界。他与商界同仁创办了两家银行,并担任“华商电器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大有面粉厂”的董事,还参加“同盟会”,在辛亥革命的上海起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片

  正是贫寒的出身、艰苦的奋斗和贤者的帮助,使王一亭深受传统人文思想的熏染,“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为大众谋福祉,为百姓解危困。同时,他作为一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更是了解社会现实和民众疾苦。为此,他不辞辛劳、不计得失,全身心地投入,成为上海最著名的慈善家和慈善界领袖人物。先后参与策划、创办了上海孤儿院、中国救济妇孺总会、上海慈善团、上海游民习勤所、上复善堂等10多个上海最有影响的慈善组织,并担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救灾准备金保委会委员长、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国际救济会等社团的要职。可以这样讲,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慈善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慈南在《纪白龙山人王一亭》一文中曾写道:“先生开会,常若人定,恒一言不发,然遇取决之际,事有不能决者,一言立解,凡上海慈善事业,无不有先生名,盖无先生之名在董事列,若不足以号召也者。各慈善经费恒不裕,其所办事业则又力求其大,因之收支常不敷,转以求先生,先生能有以纾其急。先生常谓'办慈善事业,不愁无经费,如办得好,人自会送款子来’。有时至无可筹措际,先生常出其所作书画,集巨款,而以嘉惠公益慈善事业。”

  王一亭亦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慈善家。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他即与朱葆三等人在《申报》上刊登《救济日本大灾召集会议通告》,及时垫募白米六千担,面粉二千多包及药品、木炭等生活急需品于9月8日装船,于12日抵神户港,为最早抵达日本的外国救援船。后又在峨眉、九华、普陀、五台及上海玉佛寺、西湖招贤寺等举行普利道场法事,并向日本灾区寄赠一座梵钟。日本人称其为“王菩萨”。1983年王一亭的墓迁于吴县洞庭东山杨湾时,日中友协会长宇都宫德马题词“恩义永远不忘记”,以示感激当年救济之情。    

  王一亭对上海的艺术教育事业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12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创办之初,王就出任校董,不仅亲自上课,而且出资相助。后又创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培育青年英才,弘扬海派艺术之风。王一亭也是一位对外文化交流的专家,多次组织中日书画家互访及办展。如1931年4月作为中国艺术家访问团团长率张大千、王个簃、郑曼青、吴仲熊、钱瘦铁等青年书画篆刻家访日,在东京上野举办了展览,在日本引起轰动。他还在自己的寓所梓园接待了爱因斯坦夫妇等外国友人。王一亭亦是一位佛学家,曾任中国佛教会会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日寇入侵上海后,逼其出任伪职,王一亭坚辞不就,决不与侵略者合作。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抛家别业远避香港,体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图片

文章来源:海上寻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