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朴”“拙”)贾平凹《月迹》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缺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超然客公众号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每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了,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981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迹”,本文记叙的不仅是“月亮本身”,还是月亮在人间的投影、行迹、效果。

B.文中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且对儿童的心理描写既传神又逼真,充满了童趣。

C.文中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月亮的特征,这与《赤壁赋》中“月”的特征完全不同。

D.孩子们的“寻月”蕴含着道理:对于美好事物,只有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儿童眼中特有的“月之形象”,这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热爱及他们天真好奇的性格。

B.文章以“月迹”为行文的线索,从“盼月”“赏月”“议月”到“寻月”,前文为后文做铺垫,叙事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C.文章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同时把强烈的思想情感寓于记叙之中,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D.文中“讲故事的奶奶”模式体现了一种民间叙事方式,表现了民间文化,这与《秦腔》所表现的一些文化内涵相似。

8.文中画线部分的记叙颇有哲理意味,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赏析。(5分)

9.有人说,“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是变化的”。有些散文(如本文)清新优美,有些散文(如《秦腔》)“朴”“拙”。“朴”即朴素、简洁但意在言外;“拙”即凝重、有力量,给人一种勃勃豪气。请结合本文和《秦腔》简要分析这两种语言风格。(6分)


6.C。“月亮”具有流动变化的特点,而《赤壁赋》中“月”具有“变”与“不变”的特点,所以不能称为完全不同。

7.B本文叙事自然不是波澜起伏。

8.(1)语言方面:第一人称“我们”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确指——文中儿位小朋友,也可理解为泛指即代表我们每一个人,由个体到人类层面。

(2)内容方面:“月亮”有象征含义,代表生命中美好事物;“印章”也可象征为人生独一无二的存在,这些象征了生命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

(3)结构方面:前文的“寻月”已蕴含着对美好事物追求的道理,此处深化为人生存在价值,升华了主旨。(答一点2分,两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1)清新优美:①叠词如款款、银银等具有音韵美;②拟人如“月亮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形象生动;③记叙中寄寓着情感,营造了诗境如“赏月”的描写,很有诗境。超然客公众号

(2)①朴:朴素,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繁复的修饰,这正如《秦腔》中秦人刚烈、粗放、忍耐的性格;

②拙:凝重,《秦腔》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厚重;

③有力量不仅体现着秦腔的激越与慷慨,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两种风格各3分,每种风格里每一小点各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