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宗恩:经方与温病(一)

 空中漫谈王新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李宗恩,医师,美籍华人。原为美国硅谷高科技企业管理人及投资人,获得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MBA。因父亲罹患肝癌而进入医学领域,师承经方大师倪海厦,并成为其指定学术传人。

李医师受邀到各地医疗机构教学演讲及指导中西医师,为中国医药大学五十周年庆主讲、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班大型医学研讨会特邀授课专家及查房教学、美国国际医药大学博士院博士生导师等。曾担任史丹佛大学访问学者、台湾工业研究院顾问、北京市政府医疗咨询专家顾问等。

李医师擅长使用经方中医治疗重症、急症、特殊复杂疾病,因临床疗效卓越闻名。如各类恶性与良性肿瘤、急性与慢性白血病、淋巴癌、各类重度关节炎、急性心衰竭、红斑性狼疮、重度急性过敏、重度急性与慢性感染、各类流感肺炎、急性肺积水、胆结石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肝炎、肾炎、肾结石、急性深层静脉血栓、多发性硬化症、急性肌肉流失、重度全身水肿等等,以及其它很多西医无法确诊及治疗的疾病,并帮助过许多大型西医院放弃的重症病患。

李医师还治愈许多神经与精神科疾病,受到中国医药大学、国际同济会、国际狮子会等的邀请,针对如何以中医治疗取代精神科药物教学演讲。

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也谢谢大家在周日早上来听讲,也可能有一些回听的听众们,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留言给我们。今天主办单位说时间是30分钟到60分钟,所以我想我们尽可能不要拖太久,免得大家在周日还想休息,还有一些事要做,所以如果有什么问题我没有办法这一次回答的话,没有关系可以上我的网页,或是我们下次有机会再聊,总是有办法可以回答大家。

今天我聊一聊我跟倪海厦老师学习经方与实践经方的一些想法,和一些经验比较不算是非常深入的一个探讨,也是第一次跟大家聊。所以我们两个比较,可能大家对倪海厦老师对我个人的一些经方上的一些想法有些好奇。很多人都说倪海厦老师自成一派,其实这不是很对的,因为经方派是一直都存在。老师当然也在强调说我们并不是发明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把古书念得比较懂,比较透彻,在临床上来实践来证实古人的想法,同时考证一些事情。

所以今天的题目我们定为《经方和温病》,我想我们今天不是来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或是哪一个比较厉害哪一个比较不厉害,我想两个都有它的好处,都有它的一些需要大家思考的地方。经方跟温病其实并不冲突,甚至于我们会认为其实经方已经解释温病很多东西就是被误解。所以我们来看今天早一些我发了投影片,大家就跟我一一来看,我不一定会按照投影片讲。如果有什么特别想听的中医要打断我话,可以记一段留言给我,我如果可以稍微插一下。

我们看第二页,大家对经方很多误解,很多误解,很多人现在念经方,因为现在经方很热,就会想要说把《伤寒杂病论》,就是《伤寒论》跟《金匮要略》两本书,原本叫《伤寒杂病论》,把上面的症状一个个拿出来,像脉腑、项强、头痛、大出血这一些症状,然后看对到哪一个《伤寒杂病论》里面的方剂,是四逆汤症还是茯苓四逆汤,桂枝汤也好,胶艾汤也好,吴茱萸汤也好,或者是做一些加减,都是在吴茱萸汤,我们随便讲,无论是加五苓散也好,那就认为这是方剂,这方剂就是属于经方,这其实是一个不对的想法。

为什么古时候会有这样的写法?因为古时候那个年代他是在竹简上面写字写书,竹简这个简字就代表它写不了太多。竹简本身比较像笔记,就像我们在大学念书的时候,老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天天抄笔记,抄笔记是为了什么事,只是帮助自己记忆,或者下次要考试的时候,我们要想好说要怎么考试,说要先记一些重点,或者我们可以打个比喻了,他比较像空手道的招式,告诉你说空手道你练,你不可能把一个初学者拿去跟人家对打上擂台上MMA比赛来对打。

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有一些招式,从最基本的上挡、中挡、下挡、直拳、勾拳这一类的拳真叫你练,练了以后你才知道说原来是这样子来使用你的身体,怎么样抵挡对方的打架。可是招式毕竟是招式,它是教学用,就跟我们记笔记的重点,真正打架的时候,你不会去想这些招式,打架的时候,你就是要行云流水,就是你要融会贯通,知道你原来的招式背后代表了什么意思,你把它运用上来,待会儿我们会举一些例子来给大家来解释什么意思。

也有很多人来讲说扶阳,就是经方就在扶阳。像之前有扶阳论坛,我想的是几位非常有名的中医师的前辈举办扶阳论坛,那倪海厦老师也在扶阳论坛讲过一整天,当时我陪他一起去上海来给扶阳论坛讲课,也拜见了许多的前辈,那扶阳就是经方吗,那经方就一定只用热药吗,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另外就是说大家都觉得说经方很可怕,都用一些很重的药,是不是用很重的药yes and no了?我们确实会用生半夏、生附子、炮附子、乌头、生硫磺。像我自己非常喜欢用生硫磺,石膏(生石膏)、巴豆、卓玛汤很有名,巴豆啊,还有很多的重药,可是问题是我们并不是说为了用重药而用重药,而且剂量其实比国内很多的叫火神派也好,或者其他在推展这些附子的一些学者或是一些医生,用的剂量很小,比如说炮附子我们常常只用到9克,甚至有时候这一包我想在倪门下得很多人开方是开一天半,好因为在习惯老师习惯是一包药,是早中晚是不是三晚,然后早晚各一晚,所以一包药是一天半。

所以你看你是在很多的病例上面的剂量实际上是一天半的剂量,所以其实比大家想的要小,但是要用的时候,我们从来不会留一手,不敢用,包括生硫磺在癌症上是非常好用的一味药,但是美国还是有很严格的法律,美国FDA有规定,很多东西是不能用的,像生附子、炮附子这些都是在法律上是就小心使用。生硫磺也是小心使用,生半夏都是这样子。

可有些药不能用,比如蟾酥不能用,铅丹不能用,这个药在美国是认为是有毒的,有汞的有重金属的药物是不应该使用的,所以说它在规定上面,实际上我们用的东西其实并不是那么真的有毒性,只要你会用。所以并不是说经方就只能用这些强药去把病打下来,好像我们癌症就用很强的药把它攻下来,是很多时候会用到强药,但是并不是说越重的病就越强,常常很重的病用药反而精简,甚至于用很轻的药。我们回来谈一下,我们不是要上个历史课了,我们算是从历史上面来讲讲解中医的发展跟一个大家知道说他思路怎么变化。

我们看到下一页就像《黄帝内经》实际上很少出来,上一段好像微信在美国有一点点卡,我重新讲一下,因为微信也还好,先准备今天为大家带来座谈,如果再过月一个多月,美国可能就不准用微信了,所以不晓得是不是现在微信变得特别不稳了。

刚才讲到说《黄帝内经》是在大概2500多年前左右的时候,到2200多年前的出的书,中医的生理学,所谓生理学就是说你人体怎么的,内脏怎么运作,怎么跟外界运作,怎么受到伤害,它是一个生理学的解释,所以它是以对话方式,它是最早的用生理解释,所以很多人在研究《黄帝内经》到底里面代表什么意义。往后推到了东汉,《伤寒杂病论》其实已经离《黄帝内经》挺远的五六百年至少有。所以很多人认为张仲景先师医圣,他并不是创作《伤寒杂病论》,而是他是编撰,他是转发外面的一些方子来分析来解释,然后周记成书,并不是说这些方剂都他一个人发明的,而他是去整理出来,中间流散了很多次,也很多的版本比较成型的是在宋代才要重新校正为《伤寒论》跟《金匮要略》。

很多人就觉得这只是一个记载方剂吗,就记载到这边比如说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然后就开始巴拉巴拉一大堆条文,就跟讲说桂枝汤、葛根汤什么汤方,特别是刚刚初学的人觉得对感冒是个家庭小病真的好好用,就拿一些症状来对。可是实际上很多人都留在字面上的意义,就觉得它只是一个像手册一样,那去查这些症状之后,然后就开始觉得应该对应哪个方。

可是我们刚才讲到这就跟空手道招式一样,它的招式是这样子教。今天如果你自己去网络上买一本书,或者看一个DVD,或者是看YouTube,或者说优酷去看的话,看起来就这样练,可实际上招式后面有很多的意义,他告诉你的中医的病理学了,所以后人古人也说里面有六经传遍,有很多不同意思。我们待会可以举一个太阳寒水的例子来解释。那实际上它后面隐藏的病理学远比字面上要多很多,而他最重要的宝贝是在它的病理学,而不是在它的方剂上面,

因为方剂永远可以换,药材永远可以更新,不一定只用某种药材,我今天药材没了,然后出产产地不对了,淹水了怎么办呢?总是有办法变,但是你生理病理学很熟的时候就不会有问题。为什么会开始转变?我想大家往下一页看,金元四大家是一个蛮大的从中医开始转变的开始,他不是一个结束,是一个开始。在大概1000年不到1000年前的时候,金元四大家金朝元朝的时候终于开始蓬勃发展。可是你总是不能希望只是念古书吧?你希望自己总是能够自创一派成名吗?所以这时候开始有四家来解释《伤寒杂病论》跟《黄帝内经》,而不是创新,大家这一点要知道是解释,当初解释也只是说他偏重某一个方面,而并不是解释所有的部分。

所以那时候开始就有所谓寒凉派,寒凉派什么意思?认为说六气说外邪六气全部都是火化来的,就是都是因为跟火跟热有关,他们认为是你要降心火跟溢肾水就是要想办法火压下来,想办法补水,你可以说它也是滋阴的一种刘元素,刘河间那叫河间学术派,这是寒凉派。

他是这么说,他也这样治病有没有效,因为在他临床上有他厉害的地方,但是如果看古书也知道说他们本身自己生病的时候,有时候也需要别人医家来看。攻下派基本上就是所谓的汗吐下了,汗吐下法,其实在《伤寒杂病论》也都提到很多,光看麻黄汤、葛根汤的汗法,吐法瓜蒂散,下法更不用讲大承气、小承气,都是汗吐下。所以攻下的你可以说攻邪不管是功下或攻邪,就是你有什么东西我把你排掉吗?你在上焦就可以用发汗,你在中焦就让你吐,你在下焦我就把你下出来。

所以他把《伤寒杂病论》中《黄帝内经》一部分拿出来强调说我特别喜欢攻下,你可以说是最早中医的分门别派,是以分他的想法,比如说今天你是肠胃科很厉害,你是心脏科,你可以说是中医最早分科,而不是以内脏来分,而是以学术的观点来分。

补土派李东桓我想大家就早开始知道了,像补中益气汤就是补李东桓这一派人提倡的,为什么?因为《黄帝内经》也讲,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你脾胃不好,你什么东西都会出问题。所以就强调调脾胃要先去清阳,因为如果你脾胃里面有脏的东西,有浊物,在清阳无法生,浊阳往上就有问题。实际上在我们临床看补土派确实很多的用途,特别是小孩子很多病,包括我们甚至抽动过动症,很多时候我们只用像小建中汤、酸枣汤这一类的补土,然后引血归肝,很多时候可以吃得很不错,所以补土派确实在人的本上面很有用处。但是如果你有急症,今天已经胆结石快要破掉了,今天有什么问题你补土是来不及的。

滋阴派我想朱丹溪这一派,我想可能是影响现代最高最多的一部分了,就常常讲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又说阳很多,阴常不够,还有血津液肠不足,所以我们要津滋阴降火了。所以寒凉派跟滋阴派其实是有它的重复性,其实针对他年代我想刘慧杰比较早,朱丹溪是比较晚辈,因为他其实担心其实是整理前面三家,然后再提出他自己的理论之后,他就说了前面三家应该要被表扬,他还讲他自己也该被表扬,所以后代才把前面三家跟朱丹溪这一派合称叫金元四大家。这个就开始有问题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其实这个能量是不可能一直都不好进的,所以这个是开始有一点点产生一些讨论。

那么再往下一页,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我想温病派开始变成了非常热门,然后讲最有名的就是我们《温病条辨》,然后清代的吴鞠通,吴鞠通是叶天士的学生,叶天士是国医,但其实叶天士是一个蛮厉害的经方家了,而且是很会用经方,你看他的方剂中有很多经方的影子,可是他身为国师,国医太医总是有一种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开始温病派由他来发扬光大。在1798年成了所谓《温病条辨》,所以如果这一本书我想可能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更大。

大家觉得大家很多时是提到李时珍怎么样?很多外面人听是这样的,可是真正在中医界行业的话,不像学术界的话,《温病条辨》可能是影响近代中最重要的一本书,不是说最好,而是最影响最大。温病派的论点,我想这是有点点泛化,不是指每一个温病学者都这样认为,我想但是是一个大致上,所以我们不要以偏概全,但是把它稍微讲一下说,最早讲说南方无伤寒吗,因为其实温病学派是从南方,因为江南开始复苏了,因为鱼米之乡,江南的越来越多有钱人,乾隆都下好多次在江南,所以江南的学术地位也开始往前走,他就认为江南很燥热,然后如果在广东人在深圳的人会知道很糟的,像我是台湾生长,后来才来美国的,台湾非常燥热,非常寒湿非常热湿了,所以南方无伤寒。

所以就有句话就认为说因为南方无伤寒嘛,所以《伤寒杂病论》故名是一个伤寒嘛叫伤于寒,所以南方的人怎么会研究伤于寒为重呢?我们只看看就好,要以温病为主,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今天大家看太阳病,太阳病的伤寒,我们先不要看《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先生,为什么先是,为什么去把它定为叫《伤寒杂病论》这个书名?但是你看太阳篇,你先打开太阳篇来看,没有真的讲到他伤于寒,我们刚才讲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像强痛而恶寒,他是恶寒,怕热怕寒,怕冷,可是怕冷不定是伤于寒,今天如果你在外面中暑,流汗流很多,你一样怕冷,因为已经你伤了津液,你今天表虚了,所以其实他说他对《伤寒杂病论》第一条太阳之谓病这一条,他只是告诉你说他恶寒他并没有说伤于寒。

像这几天美国非常热,我在今天美国大概40度,西奥40度出汗出很多,一回到家马上会觉得冷。第二条好太阳病,汗出发热汗出恶寒,脉缓者名为中风,我应该没有背错,应该没有记错。所以他也是跟你讲说它叫做中风就伤寒,被不中风不是shock了,不是今天见面瘫或者是大脑中风是指中到风邪,他并没有说风邪是温还是寒,他只是说你今天因为你汗出太热了发热了,当你汗出,然后你吹到风以后,这样子之后今天造成了表虚,因为脉缓者为表虚,甚至于在后面也讲到太阳病发热, 而渴恶寒,者为温病。

所以温病这两个字其实在最早在《黄帝内经》出现,那在《伤寒杂病论》第6条和开宗明义前面的最前面几条就已经提到所谓的温病,所以《伤寒杂病论》一开始他虽然叫《伤寒杂病论》,虽然叫太阳篇,所以很多人听到太阳篇就觉得说这个是治感冒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他只是告诉你有这样的表现,那去反推他病理上面是代表什么意思,大家可以回来谈,但他从来没有跟你讲,他一定是伤于寒,一定是今天吹冷风是感冒了,你才产生这些症状,而是你有这些症状表现,他去告诉你,从他的方剂上告诉你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比如说第7条,它讲热至汗出身灼热者名为风温,他也提到温治,他并没有说是寒,所以很多人把太阳篇就当做治疗感冒,这有很大的至少有两个误区。第一个他从来没有跟你讲说太阳篇的原因是因为受寒而已,受寒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是他的唯一的原因。所以很多时候方剂并不能说它就是这样产生,一定是六经从太阳篇传到某一篇之后产生这个症状你可以治。假设你今天发现一个病人,他无缘无故就已经有少阴症的,其实他不是这样传变来的,他只是告诉你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思考去使用这些药物。(上周三继续)

本文根据李宗恩老师在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聚友会微信群讲课录音,由志愿者整理而成,在北京赵炳南中医皮科流派微信订阅号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