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读懂】三大权威指南,助力掌握痔病诊疗规范

 Symphonizz0jez 2024-05-15 发布于江苏

痔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不仅我国如此,在欧美国家亦如此。

近几十年来,得益于指南方法学的提出、完善及临床医疗技术的进步,各国的学会针对痔病诊疗的方方面面,制定了相应的指南。

今天,让我们综合解读《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rectal Surgeons,ASCRS)于2018年发布的《痔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下称2018 ASCRS实践指南)和欧洲结直肠病学会(ESCP)发布的2020版《痔病治疗指南》(下称2020 ESCP治疗指南)这三份指南,了解其中的“大同小异”,把握痔病的诊疗规范。

痔病患病率

痔病很常见,患病率普遍较高

我国专家学者曾进行了两次比较大规模的痔病流行病学调查。

最早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开始于1975,调查时间长达22年,该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结果是:肛肠疾病的总患病率为59.1%,而痔病的患病率为51.56%,占肛肠疾病的87.25%。

第二次痔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生于2013年到2014年,跨越了我国31个省份,该调查发现肛肠疾病的总患病率为50.10%(城市占比要比农村的高),而痔病的发病率为49.14%,占肛肠疾病的98.09%。

对比这两次痔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指出:我国肛肠疾病的总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是,痔的患病率反而是上升的。

再来看看欧美国家痔病的患病情况。

2018 ASCRS实践指南提到:痔病是美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的门诊患者超过220万。

2020 ESCP治疗指南则提到: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患病率4.4%~45%。

痔病诊断

以临床症状为主,进行专科检查

痔病的临床诊断从病史采集开始。

痔病症状繁杂,多数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详细的病史采集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可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实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采集完病史后,需进行专科检查。对于上述两点,三份指南观点一致,且均推荐采用Goligher分类法对内痔进行分类。

图片

不过,就侧重点而言,三份指南略有不同。

2018 ASCRS实践指南重点强调要了解出血、脱垂等症状以及便秘等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如便秘,而对于有痔病症状和直肠出血的患者,可选择性使用结肠镜检查;《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2020 ESCP治疗指南则认为在常规肛门指诊之余,还需要对整个肛管进行硬质肛门镜或直肠镜等可视化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判断痔病的严重程度,同时排除其他肛门病变。

图片

痔病治疗

保守治疗为主,其次才是手术治疗

无论外痔、内痔、混合痔,还是特殊痔患者,治疗上都以保守治疗为主。治疗无效,方选择手术治疗,且围手术期可联合多种药物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坐浴、磁疗、饮食疗法、缓泻剂、静脉活性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镇痛药、传统中药等。

 坐浴和磁疗 

三份指南均缺乏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支持其有效性的证据,故没有纳入推荐意见。

 饮食疗法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指出:膳食纤维和纤维素类缓泻剂可减轻痔症状和减少出血,应鼓励痔病患者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2018 ASCRS实践指南指出:对有症状的致病患者,主要的一线治疗方法通常是改变饮食,包括摄取足够的水和纤维,并就排便习惯提供咨询;2020 ESCP治疗指南则“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充足的饮水、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活动”。

图片

 缓泻剂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将纤维素类缓泻剂纳入推荐意见;2018 ASCRS实践指南未推荐;2020 ESCP治疗指南推荐纤维缓泻剂可减少痔病患者的出血风险。

 静脉活性药物 

三份指南均表示推荐,其中《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将柑橘黄铜片(纯化微粒化黄酮成分,MPFF)作为首选的静脉活性药物推荐用于治疗Ⅰ~Ⅳ度痔患者,同时MPFF还被推荐作为辅助药物用于器械疗法和手术疗法。

图片

 局部外用药 

2018 ASCRS实践指南和2020 ESCP治疗指南均无推荐,《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则推荐含硫糖铝成分外用药物用于辅助痔病患者改善术后症状。

 镇痛药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MPFF及含硫酸铝成分外用药物用于辅助痔病患者改善术后症状;2018 ASCRS实践指南无推荐;2020 ESCP治疗指南指出:NSAIDs和非阿片类镇痛药可以用来缓解疼痛。

 传统中药疗法 

显然2018 ASCRS实践指南和2020 ESCP治疗指南未提及,而《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明确指出:一项分析了9个临床试验的Cochrane综述将传统中药分为专利草药和人工合成化合物两类。这些中药被报道可减轻痔的部分症状,对症状性痔的治疗是有效的。

图片

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可选择手术治疗。目前,国内外开展的各种痔切除术大多基于两种术式演变——Milligan-Morgan手术(创面开放式)Ferguson手术(创面闭合式)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结合2018 ASCRS实践指南和2020 ESCP治疗指南等国外指南,推荐痔切除术适用于Ⅲ~Ⅳ度内痔、外痔或合并有脱垂的混合痔患者(1A)。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痔病的器械治疗方法有较大更新。

《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明确指出:保守治疗无效的Ⅰ~Ⅲ度内痔患者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或存在手术禁忌症的Ⅳ度内痔患者,建议采用胶圈套扎法,也可考虑注射疗法,如消痔灵、芍倍、50%葡萄糖溶液、15%氯化钠溶液等。

图片

2018 ASCRS实践指南称:大多数Ⅰ、Ⅱ度内痔患者和部分Ⅲ度内痔患者在内科治疗失败时,均可采用胶圈套扎法、硬化疗法、红外线凝结(IRC)等治疗方案。

2020 ESCP治疗指南也提出:胶圈扎套疗法应在Ⅰ~Ⅲ度内痔患者中进行;而硬化剂注射可用于Ⅲ度Ⅰ~Ⅱ痔病患者。

图片

综合《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2018 ASCRS实践指南和2020 ESCP治疗指南这三份业界权威指南,不难发现,尽管痔病的患病率仍在不断攀升,但对于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国内外医学界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且让我们顾全大“菊”,科学而精准地掌握痔病诊疗规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