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需一个动作,就能看出是否学到了“二王”精髓,外行也能看明白

 墨品书法网 2024-05-15 发布于北京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书法史上影响力最大、地位也最高的两位“宗师”,从东晋开始,凡是学翰墨者,几乎都绕不开他们。当我们把评价某人的字“有'二王’之风”时,想必他一定会心满意足、大受鼓舞。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二王的作品以及每个朝代学习羲献者的书法,会发现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或者说都有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也是判断是否学到“二王”笔法精髓的重要证据,它就是行笔到弯折的地方,是否有停顿、提按、顿挫等明显的动作。

如果有,那就是没学到“二王”精髓;如果没有,就算学到了。之所以如此,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当时的书法发展情况。我们现在练字,往往以楷书入门,而在魏晋时期,楷书还没有完全从隶书中脱离出来并走向成熟,那时的学书者,往往以篆隶为起点。

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行书都是以篆书、隶书笔法为基础的。《晋书·王羲之传》就记载他:“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再回顾一下王羲之学书的历程,他以王廙、卫夫人为师,又吸取同族王敦、王导用笔特征。

北游名山时,王羲之看到李斯、曹喜的字,又在许下看到钟繇、梁鹄书迹,此外蔡邕《三体石经》以及《华岳碑》等作品也丰富了他的眼界。王羲之对隶书笔法研究非常通透,在他的行、草、楷作品中都能看到明显的隶书笔意,而转折时的一搨直下。

王羲之擅长各种字体,飞白等,但每一种都离不开隶书根底,比如他的“如斜反正若断还连金声玉振,左规右矩”“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等。而且,直到暮年他将隶书笔意与新体协调和谐时,水平才真正登峰造极“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唐代楷书彻底发展成熟,之后的学书者开始不再以隶书为起点,而是以楷书入门,楷书转折时的顿挫、明显,强调笔力,如果我们欣赏黄庭坚的行、草书,会发现他非常注重转折处的力道变化和顿挫效果。

魏晋用笔不论起收转折,都没有多余的动作,一气呵成,唐代以后,书写时的留驻、提按动作才广泛出现在起收笔时。所以,我们在学习“二王”时,要格外注重训练用笔灵巧性和手腕的灵活性,否则不仅神不似,连形也很难相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