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苏中心建设与管理急诊专家共识

 所来所去 2024-05-15 发布于云南
中国急救医学
ZHONGGUO JIJIU YIXUE

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而心脏骤停患者出院生存率却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如何预防心脏骤停的发生、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给予规范的综合救治,已成为急危重症领域的焦点和难点。成立复苏中心为院外和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床救治,同时开展复苏质量监测、科学研究、培训与健康教育等,这对于提高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复苏中心建设是促进急诊医学专科发展的重要途径。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众多,复苏流程并不局限于单一学科,常可能涉及到现场救治—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专科处理病因—重症监护—康复治疗等多个环节,要求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具备有效解决复苏链条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科之间的高效协作,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因此,复苏中心建设是全面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促进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01
建设目标

通过不断优化心脏骤停的早期预警、现场反应、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及重症康复,提升复苏全流程的及时性、规范性、科学性,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及出院生存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存质量;结合国际先进经验, 通过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复苏中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区域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02
功能定位与基本要求

根据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救治需求和具备的医疗救治能力,对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复苏中心的功能定位,设置基层版、标准版、高级版复苏中心,建议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具备基层版复苏中心的功能;三级综合医疗机构具备标准版复苏中心的功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按照高级版复苏中心的标准建设,如表1所示。鼓励已建成基层版、标准版复苏中心,且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提升医疗服务救治能力,进一步建设上一级复苏中心。

图片

03
组织管理与工作机制

复苏中心所在医疗机构应成立由院长或医疗副院长牵头、急诊科主任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复苏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复苏中心的日常管理。各级复苏中心应制订基于本机构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细化并落实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院前院内衔接制度、复苏相关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等。

复苏中心以急诊科为核心和主要平台,以复苏救治单元为基本管理单元,建立健全多学科联合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工作机制,打破专业壁垒,提高救治效率。MDT组成包括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心脏及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创伤外科/创伤救治团队、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含介入)、检验科、麻醉科、康复科、器官移植科等。复苏中心参照相关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制订救治预案以及复苏启动、复苏中、复苏后的专科协作机制,建立多学科参与的快速反应团队(rapid response team, RRT),保持24小时绿色通道和复苏救治的快速响应。复苏办公室专职人员负责患者信息登记、诊疗数据记录、随访管理,对诊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质量监测、开展科学研究,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开展复苏中心MDT会议,按季度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反馈,提出质量改进措施,持续跟进改进效果。

复苏中心应与院前120急救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建立联动协作机制,优化院前院内衔接流程,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复苏通道。区域内各级复苏中心(基层版、标准版、高级版)协同配合,健全复苏中心之间双向转诊机制,保障区域内心脏骤停患者的科学救治。

04
建设内容

4.1 复苏空间配置

复苏设施场地的合理配置有助于临床复苏工作顺利开展,主要包括:①复苏床单位:最少有一个独立的复苏床单位,另外设置备用或优先使用的不少于一个复苏床单位。②单位占地面积:每个床单位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平方米,适合团队复苏及复苏设备的合理配置。③绿色通道设置:为复苏患者设置快速检查、介入、手术的诊疗通道。④后续处置衔接设置:为复苏患者优先检查、介入、手术设置必要的备用位,留置救治复苏患者的重症监护床单位。

4.2 复苏设备配置

围绕复苏相关技术的开展,需要完备的急救和生命支持设备配置作为基本保障,主要包括:①循环支持设备:机械胸外按压装置、除颤仪、体外心脏临时起搏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以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等。②气道及呼吸支持设备:多功能呼吸机、支气管镜、可视化喉镜等。③多功能监护设备:呼气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波形、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等。④神经功能保护及评估设备:目标体温管理设备及脑电、脑氧、脑血流监测仪等 。⑤快速影像评估设备:床旁超声、移动式数字化X光机等。⑥床旁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 POCT)设备: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相关指标等。⑦创伤止血设备:主动脉球囊阻断设备、外固定设备、抗休克裤等。⑧器官支持及血液净化设备:血液灌流机、床旁血滤机等。

4.3 复苏技术开展

1.基础生命支持;2.高级生命支持;3.快速人工气道建立技术;4.机械通气技术;5.电除颤、电复律术;6.体外心脏临时起搏术;7.镇痛、镇静、肌松技术;8.深静脉穿刺置管术;9.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判读;10.心电图判读;11.创伤止血术;12.血气分析判读;13.基础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头颅影像学、脑损伤标志物等);14.心包穿刺术;15.急诊床旁超声技术;16.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判读;17.目标体温管理技术;18.血液净化技术;19.急诊支气管镜技术;20.颅内压监测(有创或无创);21.ECMO技术;22.主动脉球囊阻断术;23.主动脉球囊反搏术;24.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与监测(包括脑电、脑氧、脑血流等监测)。

4.4 MDT复苏团队建设

4.4.1 院前急救团队 经过规范的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能够执行持续的高质量CPR,熟练使用复苏药物及院前急救设备。对于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协同院前医疗急救,建立健全衔接机制,保障患者救治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4.4.2 急诊抢救团队 具备高级CPR能力、超声评估、心电评估、POCT检测及相关诊治能力。

4.4.3 重症监护团队 具备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重症评估和管理能力,具有CPR术后的标准化管理流程等。

4.4.4 急诊介入团队 24小时在值,具备急诊开通心脏冠状动脉血管、介入下止血、肺动脉及脑血管取栓及动脉溶栓等能力。

4.4.5 急诊手术团队 24小时在值,具备完成心脏大血管、胸腹腔脏器、肢体损伤等急诊损伤控制手术能力。

4.4.6 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团队 具备7×24小时快速建立体外生命支持的能力。

4.4.7 康复团队 能够制订规范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开展早期康复管理。

4.4.8 脑损伤评价团队 对复苏失败或存在不可逆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开展脑损伤评价及器官捐献评估。各级复苏中心需要在空间配置、设备配置、技术开展、MDT复苏团队建设等方面达到相应要求(见表2)。

图片

05
复苏救治单元

复苏救治单元包括: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单元、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 EICU)、院内快速反应系统、辅助支持单元等。标准版、高级版应配置上述五个单元,基层版至少配置院前急救、急诊抢救、辅助支持三个单元。

5.1 院前急救

在紧急医疗服务启动后,院前急救部门对急危重症患者开展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对于不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应与院前医疗急救联动协作,建立院前院内急危重症一体化救治流程。

5.1.1 主要任务

对心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现场生命支持和急诊处理,快速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对心脏骤停高危患者进行快速评估,纠正可逆因素,预防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

5.1.2 设备设施

救护车须符合国内相应的标准,至少具备一辆监护型救护车,有条件者配置机械胸外按压设备,其中高级版复苏中心的救护车应该具备ECMO支持下转运危重患者的能力。

5.1.3 人员资质

院前急救单元建议至少配置医师、护士和司机各1名。院前急救人员(医务人员、司机及医疗辅助员)在上岗前均需通过规范化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和再培训。

5.1.4 操作流程

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医疗急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诊疗行为制订标准操作流程,健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信息化衔接的工作流程。

5.2 急诊抢救单元

急诊抢救单元是心脏骤停患者院内紧急抢救的关键场所,必须确保资源配置到位,救治流程高效,实现“一站式”抢救。

5.2.1 主要任务

承担急危重症患者到院后早期复苏救治。

5.2.2 人员资质

急诊复苏团队的基本组成一般至少包括4名医护人员,均经过高级CPR相关培训:复苏小组组长1名,应具备急诊医学中级或以上职称;急诊科住院医师(或以上职称)1名;急诊护士2名;根据患者复苏的需要,可相应增加人数及相关学科的人员。

5.2.3 操作流程

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制订标准操作流程,确保相关内容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包括但不限于:急诊抢救单元内CPR标准操作流程;终止/不予复苏的标准判定流程;早期复苏救治过程中关键治疗的标准化流程,包括ECPR、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紧急手术、紧急血制品输注、紧急静脉溶栓等。

5.3 EICU

标准版及高级版复苏中心应建立EICU,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救治和综合管理。

5.3.1 主要任务

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进行监护及治疗,以及提供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综合管理。

5.3.2 人员资质

EICU救治单元应由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医师作为组长,团队应具备心脏骤停可逆病因的识别、气道与氧合管理、循环管理、神经功能评估与保护、其他器官功能支持及预后判断能力;掌握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包括超声评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目标体温管理技术、多模态神经功能评估及其他相关重症监护管理技术等。

5.3.3 操作流程

各级复苏中心应针对心脏骤停患者EICU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操作制订标准化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针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监测与治疗的标准操作流程(包括神经功能监测、目标体温管理、循环和通气管理等);脑损伤评价、终止治疗和器官捐献的标准操作流程;针对患者家属心理疏导的标准操作流程等。

5.4 院内快速反应系统

标准版及高级版复苏中心应建立医院内快速反应系统,以应对院内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其中RRT应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及相关科室等多学科成员组成。

5.4.1 主要任务

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提前预警、早期干预、及时救治。RRT对主观或客观指标出现恶化的住院患者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识别临床高危患者,进一步评估并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如实施气管插管、电复律、CPR、高级生命支持、护送转运等急救措施,以维护住院期间的患者安全。

5.4.2 建立医院三级RRT

标准版及高级版复苏中心应建立院内三级RRT(见表3),具备较完善的RRT启动标准(见表4)。RRT 启动的触发阈值可以根据不同医院RRT激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每天的警报数量酌情进行调整。

图片

图片

5.4.3 院内RRT工作流程(见图1)

图片

5.5 辅助支持单元

辅助支持单元指急诊手术室、急诊影像、急诊药房、急诊检验、急诊超声、急诊导管室等,辅助形成急诊急救功能完整的闭合系统,急危重症的救治均可在近距离内完成,从而大幅度缩短救治半径,提高救治效率。

06
标准操作流程(见图2)

图片

07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7.1 质量控制指标

复苏中心质量控制指标按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局指标分为三大类,现阶段具体评估指标及导向详见表5。

图片

7.2 教育培训

强化复苏相关理论培训,提高核心技术掌握程度,熟练急救流程,对于复苏中心的质量改进不可或缺。复苏理论培训的核心内容包括:循环功能的监测和管理;肺通气、肺换气监测和维护;神经功能评估和管理;液体管理;镇痛、镇静等。主要复苏技术培训见表6。

图片

7.3 科研建设

科研建设是提高并持续改进复苏医疗质量的有效保证。各级复苏中心应有相应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建设项目及投入,鼓励高级版复苏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促进复苏中心的建设和推进复苏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7.4 信息化数据管理

复苏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复苏中心在复苏相关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和管理上更为准确、客观,从而精准地开展基于PDCA的质量控制工作。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院前、院内、院际间、区域数据库及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安全管理等,建议具备病历结构化设置、关键信息自动抓取、集成数据分析功能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管理达到医院等级评审中要求的相应级别,不同功能定位的复苏中心达到相应的建设要求,见表7。

图片

08
发展与展望

建立复苏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规范心脏骤停及可能发生心脏骤停疾病的诊治,并实现持续质量改进,进一步提高时间依赖性危重疾病的救治成功率。随着复苏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其功能定位将由单纯的CPR扩展至循环复苏、氧合复苏、代谢复苏、器官功能复苏等,复苏中心必将在急危重症系统化、精细化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复苏地图”的完善及远程医疗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高危患者的监测、预警和急救响应,推进急危重症救治前移。借助5G和物联网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加持,将建立集智能调度、智慧分诊、AI辅助诊断、远程会诊、综合救治等一体化、智慧化的复苏医学诊疗大平台。未来复苏中心将协同“五大中心”,进一步建成“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急危重症医疗服务体系。

专家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陈明泉、陈建军、陈松、陈旭锋、窦清理、杜贤进、高恒波、高瑞、韩小彤、何小军、黄中伟、金魁、景道远、兰超、李晨、李桂云、李杰、李俊杰、李娜、李勇、刘丹平、刘树元、刘文操、刘洋、逯林欣、吕菁君、吕立文、闵军、裴俏、秦杰、石岩、单鸿伟、宋振举、孙峰、孙明、孙鹏、谈定玉、田英平、田兆兴、田铸、王瑞兰、王旭东、夏剑、肖盐、熊艳、徐军、徐胜勇、燕宪亮、杨建中、杨婷、杨正飞、尹路、殷文鹏、于学忠、詹红、张秋彬、张玮、赵光举、赵宏宇、赵丽、赵敏、赵晓东、郑粉双、郑晓文、周平、周荣彬、朱保锋、朱海燕、朱加印、朱建军、朱瑞凯

审核专家名单 (按姓名拼音排序)

曹钰、柴艳芬、陈锋、陈凤英、陈晓辉、陈旭岩、陈玉国、崇巍、褚沛、邓颖、杜俊凯、封启明、郭庚、郭树彬、洪玉才、黄亮、蒋龙元、金红旭、李培武、李湘民、李欣、李燕、林志鸿、蔺继龑、刘明华、卢中秋、吕传柱、吕立文,马骏麒、马青变、马岳峰、梅雪、穆叶赛、聂时南、彭鹏、秦历杰、商德亚、王振杰、魏捷、吴海鹰、吴利东、吴青峰,邢继红、徐峰、许硕贵、杨立山、尹文、曾俊、张国强、张泓、张剑锋、张玲、张茂、张文武、赵刚、赵剡、朱华栋、朱继红、朱长举

注册号:PREPARE-2024CN411

执笔作者:刘 洋,张 玮,夏 剑,吕菁君,窦清理,徐 军

通信作者:徐 军(北京协和医院),E-mail: xujunfree@126.com;朱华栋(北京协和医院),E-mail: huadongzhu@hotmail.com;张国强(中日友好医院),E-mail: zhangchong2003@vip.sina.com;赵晓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E-mail: zxd63715@126.com;吕传柱(四川省人民医院),E-mail:  lvchuanzhu667@126.com;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E-mail: chen919085@126.com;于学忠(北京协和医院),E-mail: yxz@medmail.com.cn

编校:高瑞

审校:裴俏


中国急救医学
微 信 号:zgjjyx
1981:不忘初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