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松学经穴】人体十四经之:心经的临床运用

 简单医行 2024-05-15 发布于云南

手少阴心经(9个穴)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属心系(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络小肠;从心系联络咽、目系(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和肺,从肺部浅出腋下(极泉),循行于上臂内侧后缘,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之后,经肘部和前臂内侧,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编者按:

十二条正经,加上奇经八脉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最重要的十四条经脉。


对于初学者,不管是用按揉刺激的手法,还是用针刺、艾灸,都需要了解这些经络穴位的基础性格,才能准确循经取穴。这个系列,就给大家好好捋一捋,使之尽可能成为初学者随时可以参考的工具书。

根据子午流注的概念,十二经脉的气血从肺经开始,肝经结束。前面讲了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今天我们进入心经......

心经,能治疗与心脏相关的疾病,以及心经循行线路上的痛症,如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厥冷、麻木等

治心首先得治血,而治血的重点在于调整经气的运行,手少阴心经专门主管从心生的病,主治由心脏所引发的病变。

中医里的心,其实只是一个藏神的概念,而真正与西医的心脏比较类似的,是心包(西医的心包仅指心脏外层的包膜)。因此,心经最主要的治疗方向,是情志方面的疾病。另外,汗为心之液,人体出现异常的出汗情形,也可以找心经。

一、心脏病:

心痛、心悸等。常用穴位为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

冠心病、心绞痛为慢性疾病,中医称之为“胸痹”,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病人需要长期服药,而且仅仅针对疼痛症状。

可以建议病人每天按摩手少阴心经在肘、腕之间的部位,特别是左侧的经脉,每次以局部发热、潮红为度,次数不限。若坚持按摩,能从根本上改善冠状动脉的供血状况。

二、神志病:

失眠、癫狂、笑不休等。常用穴位为阴郄、通里、神门、少冲。

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分别由五脏所主,并且相互影响。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当喜则喜,当怒则怒。若五脏功能失常,则出现反应太过或不及,甚至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情志反应,并且这种异常的情绪反应会反过来影响脏腑的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心在志为喜,五志中,喜是唯一健康、良性的情绪变化。笑则是喜的主要表现形式,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但若大喜过妄,不但不会对心脏有益,反而还会有害,即“喜伤心”,如过度兴奋导致心肌梗死或范进中举式的“精神失常”;相反,若遇到喜事却高兴不起来,或者无缘无故地发笑,则是心脏功能异常的表现,即《灵枢·本神》所说的“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人取手少阴心经的络穴通里,治疗一例“笑不休”症,连针3次而愈。

三、上肢病:

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厥冷、麻木等。常用穴位为少海、通里、神门

这些症状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心绞痛发作时,会出现沿着上肢内侧后缘的放射痛,临床上应该注意区别。

四、舌病:

暴喑、舌强不语。常用穴位为通里、神门。

心开窍于舌,手少阴心经的络脉“系舌本”,若心之气血不足或脉络闭阻,气血不能上荣于舌,则为不能言语。暴喑指突然不能说话,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喉炎或癔病性失语。

有人治疗一例男性病人,患癔病性失语长达54年,针刺双侧神门穴,针向大陵方向刺入1~1.3寸,以透至大陵穴为度,留针40分钟。退针后患者恶寒发热,形同疟状,须臾豁然说出话来,发音清晰与常人同。

五、汗出异常:

盗汗。常用穴位为阴郄。

汗为心之液,正常情况下,出汗具有调节人体体温的作用,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活动。“阳加于阴谓之汗”,当体内阳气亢盛时,随着津液外泄,阳气亦随之发散,即《素问》所谓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所以发汗法既可以解阳气之郁于肌表,治疗外感风寒;又可以清亢盛之阳邪,治疗外感风热。

夜属阴,入夜阴气盛,不应当出汗;若有汗出,则意味着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盛,逼迫津液外泄。

阴郄为手少阴心经的郄穴,可以清心火,故对肾阴不足、心肾不交所致的盗汗症效果较好,亦可以治疗肺阴虚所致的盗汗症。可以单独使用,或配合足少阴肾经的太溪、复溜等穴滋阴补肾,标本兼治。

宣宾老师著名的美容四穴,阴郄、少海、阴陵泉、隐白,就是治疗多汗症,以及各种皮肤问题的,点击参考阅读:

【一起学】宣宾老师外治法之点穴疗法系列:特效部位之“阴郄”



如果想从脏腑的角度,了解更多心的知识,可以参考阅读:

能源的制造者,当心脏被各种实邪困扰 (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心脏实证篇)

能源的制造者,当心脏出现各种虚弱之象(学辩证之:脏腑辩证. 心脏虚证篇)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经络入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