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黄帝内经》(72)| 学习脉诊(下)~《阴阳别论篇》

 香行万里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阴阳离合论中讲到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阳走的是开,阳明是合,少阳是疏。如果一个人太阳有病,眼睛打不开;或中风后眼睛合不起来,就是阳明合不起来,治疗阳明经就可以了。眼睛可以眨眨转动说明少阳尚好。皮肤毛孔同理。当病邪在表、外在的风邪刚进来时一定是在太阳。全身最大的太阳经从脚一路覆盖整个背、最后到达内眼角睛明穴,所以太阳受病的时候多在后背。由于是在最表的地方,病进来身体会去抵抗,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寒、热现象,这是太阳的病。如果病没有在此治好,深入身体有两条路径:一是进入少阳,一是进入阳明。如果进到阳明,病就停了,不会再往前进;阳明只有热症。如果不幸病跑到少阳,少阳是枢纽,开门进去往右转到阳明,往左转就会进入到阴经,就会有阴症出现。

【原文】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yù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㿗疝。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二阳:阳明。通常胃肠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脾。心脾都主血,有的人得这病往往难以启齿,比如男人精子少了,女人的月经不调或者经闭,这是贫血的一种现象。阳明得病肠胃消化了食物以后,没有办法把食物消化化生成血,这时候病人会有血虚的现象。

病久了再传经的时候,这人因为血不够就会风消,人就会日益消瘦下来;或者传到呼吸,呼吸短促,气息上逆,要用脖子、肩膀用力去帮助呼吸,就不可治疗了。

三阳:最外面的阳,就是太阳,太阳发病有寒热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两足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太阳经本身是在体外的,你摸人的背上都是寒的,就知道太阳(膀胱经)是寒水。肾水的源头来自肺(金生水),气化以后干净的水进入膀胱经,一路供给脑、脊髓;残渣进行第二次气化,再循环一次,好的进入肝脏(水生木),残渣小便排出。膀胱就像气球,必须有热才能上升,膀胱有400CC的巨大容量,够我们存一夜的尿而不影响睡眠。当年老气衰,热量不够(下焦寒),容量会降低,而且喷射力量减弱(听滴滴答答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此时寒水遇到病邪时无法打开疏泄,停留在皮肤底下,腿脚就会出问题。中极穴是膀胱经的募穴,上面是小肠,当膀胱经出问题的时候,中极失力,膀胱经经脉的力量不够大,肠就会下坠,传变㿗疝。

为什么说正常人的脚是热的?因为肾水从脚沿膀胱经一路上来,因为水是热的,气化很快,新陈代谢正常。要想皮肤好,太阳必须打开出汗(夏天),不能把湿寒堵在里面。

一阳:少阳。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易患咳嗽或泄泻,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饮食不下,肠胃不通。

酸入肝胆,可多吃酸的,但吃过多就会克到土。胆汁水分的源头来自膀胱,当小肠够热的情况下膀胱的水才可以气化进入肝脏,胆汁就是肝脏的代谢物。

心脏的搏动产生的热是进入小肠。心包与心脏之间有流动的液体,保持心脏不会过热。

心脏在搏动的时候产生的动能会影响到心包,心包与胆有经络相连,胆汁出来的速度与心脏搏动的频率一致。少阳发病,胆汁排的过多或过少,第一个影响到的就是心脏。

胆结石你可以想象成香水喷瓶,喷口堵塞了香水(胆汁)喷不出来,所以关键是把喷口疏通。

二阳一阴:阳明与厥阴。肝主惊骇,肝病发的是惊骇。注意怒伤肝是发怒气会伤肝,而不是肝脏有病容易发怒。风厥:肝是风脏。

二阴一阳:少阴与少阳。少阴是肾脏与心,少阳是胆与三焦,同时发病容易导致腹胀、心下满闷,叹气。(与胆有关系的多数会影响到心脏)

三阴三阳:太阴和太阳,这两个地方发病会造成病人半身瘫痪,肌肉萎缩、无力的现象(身体分阴阳时,四肢露在外属阳,身体是阴。)四肢对内脏来说属脾脏管。

【原文】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鼓:你摸上去一个圆圆的鼓顶起来,鼓脉。

鼓一阳:是心脏的脉,来时有力去时力减,叫钩脉。

鼓一阴:是肺脏的脉。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叫毛脉,

钩脉、毛脉都在寸口摸到的脉。

鼓阳胜急:鼓阳脉很急,如按琴瑟的弦,叫弦脉,是肝脏的脉。

鼓阳至而绝:鼓脉一直挺在那边不动,像石头一样,这是肾脏的脉。

阴阳相过:关下为阴,关上为阳,阳在上阴在下,脉有时候上下晃来晃去,有时在阳的位置有时在阴的位置,忽大忽小,这就是阴阳相过,滑脉(又叫溜脉),是脾脏的脉。

【原文】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阴阳在体内本是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但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发生内卷。阴在内,本来五脏之间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因为后院相争,导致阳无法固守于外,变得不稳定。肺的精液外散,变得干燥,手脚冰冷(四逆),造成喘鸣(病变现象)。

正常的阴(五脏属阴)要和,不要有风浪,阴所以和是因为有阳在中间。如果阴太盛,太过壮大,就会造成阳虚,阳虚(合不住)就没有办法制衡阴,阴就往外散掉了。阴散的方式很多,比如汗流不止,出血,大小便失禁等。阳虚造成阴亡,活不过三日。

原则:脏是收藏,可以满(充满)不可实(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腑可以实不可满。

生阳:比如肝如果有实的东西,会加重心跳速度,肝阳很亢的时候,因为里面有实,阳没法呆在里面就往外走,但是肝木一出来遇到火,心跳得更快,过快而亡。正常人是肝生心,是相生,叫生阳,但阳亢太过了就如火上浇油。

死阴:心和肺本来是互相制衡的,如果肺的津液已经不够了,火还在烤,那也是置之死地。

重阴:肺和肾,肾本身是受纳来自肺的营养、津液的,现在肾有病了,肺还在不闻不顾地输送很多营养、精液,加重肾的压力。

辟阴:肾和脾,正常人土克(制)水。肾本身有阳在内,所以才有动力,人可以举重物、有智慧有记忆,阳不怕多,怕的是肾阳不能好好潜在肾水里,肾阳要固守在内,靠的是土,脾脏,因为脾能制水。

【原文】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结阳:阳气被困住,受到了阻力循行不了。人的四肢是阳,阳不行的话,阴就会盛,四肢水肿。

结阴者:如果一个内脏被结,血进不去脾脏、内脏里,就会回逆,便血1升;2个内脏被结,出血2升,33升。

如果阴阳同时被结到了,同时受到阻滞,那就是阴盛阳弱,称之为石水,少腹会肿。

如果是二阳结,即胃气被结,胃气没有办法往下散,就会一直往上升。

消:常人饮水,到了胃部就直接散发蒸发掉了,人喝的水并不会进入小肠,这与吃进去的食物中的水不一样,水混在食物中可以进入小肠。此时胃阳被结,它就无法往下走,只能往上升,造成胃非常热,水一喝下去就被气化掉了,渴,但喝多少水也不解渴,这就是消渴。

三阳结:指小肠跟膀胱被结,过热,小便就没有了。

三阴结,指太阴脾脏和肺脏。正常人身上有非常多的气,你吐一口气可以知道是热气,如果三阴结就是被寒结到,这时气就没有那么热,正常人的气是到了小肠以后,因为小肠在下面燃烧,上面的心火也在烧,全身的水处于气化的状态。但是如果寒结在里面,原来气化的水又转换变成冷水,堵到,这就是水。

一阴一阳结:两个被结即厥阴经和少阳经被结,喉咙会有问题。

【原文】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诊脉的时候,如果你摸上去的阴脉非常大,搏动很强,一条脉变成两条脉,这是孕脉。(男左女右可以判断生男生女;少阴经那里是胎儿的心脉)

阴阳虚:寸是阳,尺是阴,阴阳都出现虚症,同时下痢不止(肠澼),危险,虚到极限了。

阳加于阴:如果寸脉的阳脉跑到阴脉上,代表病人在出汗,汗流不止。

阴虚阳搏:如果尺脉是虚的,阳脉力大,代表阳往外走,大量出血()。

三阴俱搏:太阴脾脏、肺脏之脉搏击于指下,大约20天半夜时间死(木克)。

三阳俱搏且鼓:太阳经搏动强而且鼓脉,很硬。

三阴三阳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

二阳俱搏:患有温病的,不治之症。


(AI作画:六月无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