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外联动整合资源、学科融合创新课程……劳动教育在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听月思雨001 2024-05-15 发布于安徽
图片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实施,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明确方向,内外联动整合资源,学科融合创新课程,评价牵引提供动力,各地各校的劳动教育真正从政策化为行动,从理念变为现实,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起来看——

图片

重庆市沙坪坝区:

图片
图片

明方向、抓关键、增活力,驾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示范号”动车组

重庆市沙坪坝区通过统筹规划设计明方向、尊重教育规律抓关键、激活驱动机制增活力,推动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这列“动车组”跑出加速度。

开启“动车头”,引领区域劳动教育整体自觉。沙坪坝区以培育“新时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为宗旨,凝练“固本铸魂、兴劳育劳”区域劳动教育理念,即“固红色之本、铸奋斗之魂、兴光荣之风、育勤劳智慧之人”,引领全区中小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整体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劳动教育特色体系。聚焦劳动素养发展,结合学生年段特点和生活实际,细化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提出“五知、五会、五能”劳动教育目标,即涵养“五知”劳动情怀、学习“五会”劳动知识、培育“五能”劳动技能。区教委还成立了劳动教育指导中心、实践中心,以加强工作指导。

图片

融汇沙坪坝小学校智慧蚕桑课程

挂稳“车厢组”,确保区域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校内外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群,实施“五依托、五融合”劳动教育模式,即依托校园,推动知行融合、岗位融合、学科融合;依托家庭,推动学做融合;依托基地,推动研学融合、手脑融合;依托区情,推动产教融合、企教融合;依托高校资源、信息化资源,推动学段融合、劳创融合。建设“1+N+N”劳动教育实践阵地新矩阵,即“1”个区级劳动教育实践中心,“N”个校内实践场所,“N”个校外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外联动的生活、生产、服务性三大序列“基地群”。培育“优师库”,重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师资培训计划;重引育,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重带动,建设“劳动教育优师资源库”。

图片

沙坪坝区滨江小学劳动课程《六年学会十二道菜》

发动“引擎器”,驱动区域劳动教育精进笃行。科研赋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区教师进修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区级研究中心和共同体(教育集团)研修中心组,配备专职教研员,常态化开展研修活动。品牌助推,增强沙磁辨识度。擦亮“寻根·行走山乡”研学名片,中小学校与村点签订“校村共育”项目共建协议。实施“五个一”亮点工程,即一月、一群、一库、一特、一评,创立“劳动最美文化月”、创建“劳动赋能基地群”、创设劳动智慧资源库、创兴“劳动育人特色校”、创优“劳动表现人人评”。评价牵引,营建兴劳育劳新生态。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建立劳动任务群,形成从小学到高中学段的“会劳动”实践指导清单。推行“一校一策”,创新建立校评、家评、社评、自评、他评等人人参与的劳动教育评价模式。

四川省成都市全兴小学

图片
图片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内外联动、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川省成都市全兴小学依托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在全兴正发挥着它的综合育人价值。

打造“田园+制作+创新”的育人场所。建设传统农业与智慧农业相结合的场所。修建种植园、果园等劳动实践基地,打造“空中农场”、“智慧农场”,每周为学生提供用于种植、采摘的劳动实践岗位。建设日常生活劳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场所。建设小厨房、木工坊、茶艺室等,在课后服务期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劳动实践活动社团课。建设创造性劳动教育场所。建设创新实验室,为创造性劳动、DIY、STEM等学生劳动实践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图片

探索“1+1+N”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重点打造一个劳动教育中心组。招募不同学科教师组建成立劳动教育中心组,下设劳动活动组、劳动课程组、劳动文化建设组、劳动评价组等4个项目组。着力培养一支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人人都是劳动教育教师。学期中组织特色劳动课赛课活动,同时还组织劳动教案评选、优秀课例展示等活动,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积极性。社会化渠道选聘、补充N名劳动达人。通过与社区、家庭、区内职业学校等联动,选聘劳动达人担任学校劳动教育指导师。

图片

构建“基础+特色+渗透+活动”的课程体系。分学段制定学校劳动清单、家庭劳动清单、服务性劳动清单等70余个基础劳动清单课程,落实每周基础劳动进课堂。完善学校劳动校本课程顶层设计,以美食制作课程为支点建立学校特色劳动课程,抓田园劳动关键环节。实现多元整合,建立学科渗透课程。整合学科资源,制定学科劳动教育渗透导则;整合家长资源,聘请有特长的家长担任学校劳动教育指导师;整合社会资源,引进校外实践基地的师资及课程。创新活动形式,开启劳动隐性课程。以劳动教育活动月为载体,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劳动实践活动体系;以劳动主题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春耕节、采摘节等系列实践活动;以劳动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浓浓的校园劳动氛围。

图片

打通 “校内+校外+联盟”的劳动路径。结合学校春耕节、采摘节、田园运动会等,每月开展种植、采摘、基础劳动实践等系列活动,实现学生参与率达100%。联合区内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我是校园改造家”“我是农场小助手”等活动,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师资及专业技术保障,让学生通过双手来改造校园、学习种植知识及技术等。学校与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结成劳动教育联盟,通过聘请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单位及辅导员,将农业博士、果蔬专家等请进校园,为学校田园劳动教育提供专业的知识保障和技术支持。学校还成立“微型种子博物馆”,依托联盟专家开设种子课程,拓展田园劳动教育的外延,实现联盟价值。

图片

西省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

图片
图片

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元素,家校社联动培育学生劳动品质

江西省抚州市第二实验学校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初步形成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

图片

充分挖掘各学科劳动教育元素。学校成立劳动与综合实践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助力教师上好每周1课时的劳动课程。在此基础上,其他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本学科的隐性劳动教育元素,寻找契机,不断丰富和拓展劳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的正确价值观。以学校开辟的“竞耕园”劳动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学科融合的主题实践活动,语文老师用好《邂逅节气之美》校园读本,指导学生观察作物生长,写观察日记;数学老师编写《数说“竞秀”》校园读本,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隐藏在“竞耕园”中的数学问题;英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收获的蔬菜瓜果制作创意拼盘,并用英语进行解说;美术老师带领学生到基地现场写生等,使教学、活动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劳动观念如春雨般渗入孩子心田。

图片

利用研学基地进行劳动研学体验。学校结合劳动教育设计丰富多彩的研学项目和课程,体验包括金工、木工、陶艺、厨艺、茶艺等劳动项目,参与磨豆腐、打麻糍、雕版印刷等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尝试家用器具的简单修理,学习模型制作、机器人搭建和编程等相关技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学生在研学基地中需要进行内务整理,承担个人生活劳动,合作完成团队劳动任务。

校内的事情积极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校外的事情热心做。积极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卫生打扫、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集体劳动中。校外依托学校及家委会扎实推进以“家校一体,以劳育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提倡学生每月学会一项新的劳动本领,在家务劳动中体验生活、锻炼能力、增强责任感,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第一站。同时,利用学雷锋活动日、志愿者日、劳动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质。

图片

来源 | 人民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