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微言相感

 无知一熊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诗经》有“六义”:风、赋、比、兴、雅、颂。笼统讲,诗六义就是诗六宜,指作诗宜用“风、赋、比、兴、雅、颂”。问题是“风、赋、比、兴、雅、颂”究竟是什么。

从文学角度解读,六义应是指六种作诗技艺。风、赋、比、兴、雅、颂一起出现,最早是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 ,曰颂”,指的就是6种作诗技艺。

赋、比、兴本身就是诗文的3种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注》),运用赋、比、兴作诗确属技艺;这里,义同于艺。

风、雅、颂分别适用于民间、宫廷、宗庙吟诵,是3种不同的诗歌表现形式,体现在旨意、内容、结构、语言、文辞、音韵、节奏、场景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要求,因而需要不同的写作技巧,故可用风、雅、颂代指其相应的表现形式所需的的作诗技艺;这里,义解读为宜,指与风、雅、颂相适宜的作诗技艺。

从文化角度,尤其从经学角度解读,六义可指《诗经》运用风、雅、颂3种表现形式和赋、比、兴3种表现手法,赋义予诗;这里的义就是宜,小则与风、赋、比、兴、雅、颂涉及的世人物事之道相适宜,大则与自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道相适宜。遵此义理,中国文学观发展成“文以载道”直至“文道合一”。

赋、比、兴是《诗经》采用的主要手法。诗三百,意象纯美,描写生动,意蕴深邃,得益于赋、比、兴的运用。《诗经》运用赋、比、兴,或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不仅热衷,而且娴熟,其综合运用之妙可从《诗经·卫风·氓》窥一斑而知全豹。

《诗经·卫风·氓》以赋为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到弃的过程及其情感变化;以桑叶“沃若”到“黄而陨”起兴,叹人由美到色减和爱情由盛到衰;以“送子涉淇”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再至“淇则有岸”起兴,叹情感由爱到恨再至决绝之变化,尤以一条淇水触发万千情感并贯穿全诗,真是妙不可言;以氓比负心男子,喻其无德;以鸠食桑葚比女与士耽,喻不可摆脱;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比氓之变心无边际,喻爱情不可挽回。

总的来看,全诗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以加重叙事抒情的色彩。具体到每章,叙事的第一章(恋爱)、第二章(陷入情爱)、第五章(为男子艰辛付出)和第六章(情感变化)以赋为主,而抒情的第三章(沉醉于爱情)和第四章(悔恨)以兴为主。

此外,《诗经·卫风·氓》还运用了对比、顶真、呼告、感叹等表现手法,如第五章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与第六章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形成前后对比,“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综合运用顶真和对比2种手法,诗文最后两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则综合运用呼告、顶真和感叹3种手法,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

正是因为赋、比、兴及其他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卫风·氓》结构清晰、文风自然、言语含蓄、形象生动,感情细腻、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和回味久远,成为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叙事诗,而“信誓旦旦”至今仍是活的成语。可以想见,六义的运用必将使《诗经》具有更多更优的文学乃至文化上的特点和功用而流芳千古。

事实也是如此。《诗经》之诗文简练(文约)、诗辞精微(辞微)和诗义深邃(义远)。孔子说诗文学上“思无邪”(《论语·为政》)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主要指文约辞微。荀子说诗文化上明道、征圣、宗经,主要指微言大义。谨以《诗经·齐风·卢令》《诗经·郑风·山有扶苏》2首短诗说明之

之一,《诗经·齐风·卢令》。

原文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赏析】

全诗共3章,采用赋的手法描写猎人狩猎情景第一章猎人狩猎场景甚远,只闻铃声,不见狩猎场景诗人听到铃声猜想猎人美且仁,仁慈和善第二章猎人狩猎场景走近,可以看见猎犬颈环,诗人猜想猎人美且鬈,英姿飒爽。第三章,猎人狩猎场景来到面前,足以看清猎犬颈环是一个大环套2个小环,诗人猜想猎人美且偲,足智多谋。重章叠句,由犬及人,由远及近时,逐章递赞猎人的外形美好和内在仁爱、勇敢、才干,仅24字,便勾勒出猎人智仁勇、人与猎犬和谐相处及猎人带着猎犬狩猎的意象,让人如见如闻,文字简练,形象生动,合乎道义。

之二,《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原文】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赏析】

全诗共2章采用兴而赋的手法,每章以“山有……隰有……”起兴,“不见……乃见……”作赋叙述一对恋人调侃嬉闹的情景。这里要注意的是,每章的第二句“不见……乃见……”都是戏谑,是虚写而非实写,不然,便有违前面的起兴句描述的“山有…………”美景。全诗仅32字,便勾勒出草木美丽、草木与山水共生、恋人俏骂撒娇和天人合一的意象别开生面,情景交融,合乎天性。

《诗经》居儒家五经之首,自有其政教价值。《毛诗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堪称对《诗经》政教价值的精彩概括。孔颖达称诗“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毛诗正义》,又称《孔疏》)。孔子要求学诗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要不,“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季氏》)孔子运用《诗经》微言相感,劝诫子贡学不可以已,是《诗经》教化价值的一个实例;其实,古时诸侯大夫惯用古诗微言相感,言在此而意在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志,让对方去以意逆志;因此,孔子甚至讲“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有义而难懂,但又必须懂得;懂得诗义是运用微言相感的前提。《孟子·万章》提出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诠释诗义。依据孟子的释义方法,需要熟读《诗经》,并兼读《诗经》研究学和人类学的文章,以文献、文物和人类历史为证据,追溯从生活到诗、从诗到经、从诗经到诗经研究、从诗经研究和传播到文化传承等过程,才能揭示诗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