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山渔家美滋味

 食品与生活 2024-05-15 发布于上海

金山毗邻东海,自古便是远近闻名的渔业重镇,其中尤以名为“金山嘴”的渔村为最。作为上海市内唯一保留出海捕鱼习惯的渔村,这里如今仍维持着浓厚的渔猎氛围,保留着旧时渔民生活的真实样貌。

金山嘴位于金山区山阳镇杭州湾北岸,与金山三岛隔海相望。《金山县志》中记载,古时的金山嘴与金山三岛同在一片陆地之上,三岛在彼时也并非岛屿,而是统称为“钊山”。后来,随着潮汐的日夜侵蚀,海岸线不断坍陷后退,最终在南宋时期,钊山没入海中,只留三座山峰露出海面,成为今日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大金山、小金山和浮山岛(因形似乌龟,亦被称作“乌龟岛”;而金山北部也逐渐形成一道犁形凸岸,也就是后来的“金山嘴”。到明清两朝,金山嘴在海浪冲刷与泥沙淤积之中不断变化、移位,最终在乾隆年间取代漴缺(今奉贤区胡桥镇内),成为上海最繁盛的渔港之一。

金山嘴的上位离不开其特殊的地理优势,作为黄浦江支流与杭州湾的交汇处,每逢春秋两季渔汛,金山嘴沿岸便浪潮奔涌,肥物麇集,黄鱼、带鱼、银鱼、白虾、海蜇、白蚬、蛏子、黄泥螺、大眼蟹、沙蚕、牡蛎、藤壶、大海葵等等无一不足,算是水生动物的天然温床。渔民随即出海捕猎,白日间百船云集、桅樯如林入夜后鱼市兴隆、渔火点点,久而久之,金山嘴周边店铺林立,人声鼎沸,往来商贾络绎不绝,到清末民初时,全镇36商铺作坊中,与渔货相关的就多达10家,每逢汛期,打鱼的渔民、观潮的游客、买鱼的商人集聚海塘之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好一番热闹非凡的景象。

丰富的海产不仅带动了金山嘴的发展,也孕育出金山嘴独特的饮食文化。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还有许多他处难寻的美味。首当其冲的便是干货。各家有各家独到的海货腌渍与晾晒方法,制成后在临海的集市上依序支摊贩卖,如鱼鳌、虾米、干贝、鱿鱼、带鱼、黄鱼、小银鱼、河等等,令人目不暇接;空气中也夹杂着浓烈的咸腥气味,呼吸吐纳之间,仿佛身处满载而归的渔船之上,令人精神一振。

除了干货,金山嘴一带的渔民也自创了不少菜肴,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渔家老八样”——白煮烤子鱼、盐水小米虾、清蒸暴腌马鲛鱼、银鱼炒蛋、韭菜炒蚬肉、葱油炒海瓜子、红烧小黄鱼、紫菜虾米汤,属于当地人人会做的家常菜。

此外还有两道时令菜,一道是海蜇红衣韭菜,将海蜇表面的红衣取下后漂洗干净,再用沸水汆煮,最后沥干水分,与韭菜同炒,清香可口;另一道是带鱼粥,新鲜带鱼加生姜、料酒与粥共煮,出锅前撒葱花,再添一小勺猪油,入口香气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近年来,为配合当地旅游业发展,金山嘴渔民又以当地特色海鲜为基础,自创“十大特色菜”,每道菜式不仅色香味美,还各配有一个文绉绉的雅称——雪菜莲婆汤叫“沧海拾贝”;盐水煮白虾叫“牵须登场”;红烧闸网鱼叫“虾兵小将”;鳗鱼干烧肉叫“海陆佳配”;咸鳓鱼炖蛋叫“日月升平”;清蒸梅童鱼叫“孔雀开屏”;红烧海鳗鲡叫“变色青龙”;清蒸带鱼叫“银龙上滩”;红烧乌鱼叫“无鱼伦比”;葱油梭子蟹叫“解甲归田”……联想到这些菜式的外形、用料与技法,不得不承认,这些雅称着实颇具趣味。

倘若您有闲情逸致,不妨去金山嘴走一遭,一饱口腹之欲的同时,也感受一下上海古渔村的独特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