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秦小字“冲突”之后的几点反思

 秦声何来 2024-05-15 发布于重庆

这几天都在写我与秦小字的故事。似乎有点理想化我与秦小字之间的关系,似乎我是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的。

实际上,这只是我与秦小字相处过程中好的一面。既然有好的一面,那么就一定会有不好的一面。今天中午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

今天中午我带秦小棒和秦小字去吃饭。我没有等他们吃完,就提前回到办公室。因为下午有客人来,而我得把上午陪秦小字玩枪战遗留下来的一片凌乱收拾干净。

等我收拾完之后,秦小字他们回来了。他向我询问玩具枪支的下落,我告诉他在阳台上。他在阳台上找到了枪之后,发现子弹被我放在了一个装乐高的盒子里。

他有些生气。质问我为什么要把子弹放在乐高的盒子里?我的回答是“你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我不知道你要放哪里。你不收拾,我来收拾的话,就得按我的标准。”

我说这句话的本意是想提醒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因为他的玩具历来是随意乱放,都是我帮他收拾。

而他却很“聪明”地反过来告诉我:“你以后帮我收拾的时候,可以放在这边这个箱子里。”

此时我明显地感觉到他说的是对的(放在那个箱子里更合理),但我也明白这是一个“陷阱”。他的话外之音,还是不想自己收拾玩具。

于是,我继续重复说“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让我收拾我就会按照我的方式来。”此时我的语气严厉,尽管我知道他说的有合理性,但我没有认同。

或许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说的话占理了(他指定了摆放位置),但我不听。所以,他有点得理不饶人地对我发火。

而此时的我也火冒三丈,立刻反击道:“我告诉你,不许这样与我说话。”说完之后,我就继续洗我的杯子,任凭他哭闹,没有再搭理他。

之后秦小棒从屋里出来,一方面向秦小字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疏导情绪。

最终这件事儿也就这样过去了。而秦小字该找我玩还找我玩,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件事影响。

不过,对我而言,这件事儿并没有结束。因为在这件事儿中,我居然没有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居然被秦小字激怒了。这是我需要觉察和反思的点。

起心动念必有因果,那这因果从何而来?

当我坦诚地面对自己,我发现这“怒火”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段时间秦小字经常来找我玩,打乱了我的节奏,占据了我的时间。虽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他,但也有陪他玩的时候,也有对他不满的情绪积累。

而这样的不满的情绪积累是需要一定渠道和途径释放的。正好今天发生了这件事儿,我也就借机讲情绪释放出来了。

或许这正是曾奇峰所说的“不是因为孩子做错事家长生气,而是家长想生气所以借孩子所做的事来发泄”。因为这样的生气合情合理。

而这或许是另一种“踢猫效应”。

经过这样的觉察,我意识到

一、两个人发生有情绪的冲突时,需要有第三方出面化解。而化解的方式不是评理,而是把双方隔开,让情绪最激动那一方描述事实。

描述事实能够有效地化解情绪。这是我的经验总结。

二、孩子可以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但成年人要管得住自己,不能和孩子一般计较。如果管不住自己,那一定不是孩子的原因。

有一个不恰当的例子,那就是如果有只狗对你狂吠,吓了你一跳,你大概率不会与那条狗“对吼”吧?如果会,那你不也就和狗一样了。

所以,与孩子计较的成年人,其实还是个孩子。

三、保持对情绪的觉察,一定能够发现情绪背后真实的原因。而真实的原因未必是当下这件事情。当然,觉察的前提是人得要对自己诚实。

四、教育需要引导、示范。有时候也需要严厉。即该佛系时佛系,该严厉时严厉。只是这严厉不要带情绪。因为情绪会破坏理性。

五、看来我的修为与道行还不够,还得继续修炼。因为我们改变不了任何人,只能改变自己。而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真正做好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