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辉家教:我陪女儿背书的故事

 荣辉有约 2024-05-15 发布于江苏

(图片源自网络)





题 在 前 面

    好人统统是软弱的,他们之所以是好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强大到变恶的地步。

——《权力意志》

我陪女儿背书的故事

女儿小的时候,我陪女儿背过书。一次她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她上初中的时候。

上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女儿老师喜欢给学生布置背诵的任务让家长检查。对于这样的事情,我向来保留意见。不过,女儿倒是乖巧,只要老师有要求,她就照做。一次,她自以为背熟了,就拿了书说要背书给我听。结果,背得吞吞吐吐。我说,你自己觉得背得怎样?女儿实诚,很不好意思地说背得不熟。我说,那怎么办?她说,再多读几遍。我说,你不妨读一遍背一遍,尤其不熟悉的地方,重复几次就好了。

女儿转身回去房间努力。不一会儿,小燕子似的又飞回来。应该说,较之先前已经熟练一些。但有一说一,有些地方还是一边背一边想。对此,女儿的解释是,我看到你就紧张。我忍不住笑起来,一加一等于几?她说,二。我说七加八等于几?她说,十五。我说,你在哪个学校读书?我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读书。我再问,你知道你家住在哪里吗?她说,我家住在玄武区锁金村……我说,你这时候为什么不磕磕绊绊?女儿一听,就笑了。我说,我再教你一个办法:你不是说背熟了可能因为紧张就出现暂时性遗忘吗?家里有很多地方,你房间,哥哥房间,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你觉得背熟了,可以到每个地方各背一遍,想象那些地方都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去背书给他听,你都背完了,再来我房间背给我听。

女儿觉得好玩,蹦跳着又折身回去。之后,她真的挨个儿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煞有介事地背书,不厌其烦。过一会,她又回到我面前。果然效果不错,这一次背得熟练,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吞吞吐吐、磕磕绊绊。我笑着问,现在知道背诵的秘诀了吗?她笑成一朵花,说知道了。自此之后,每一回有背诵的任务需要我检查,她都这样玩游戏似的,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串门”,然而再给我检查,屡试不爽。偶尔忘记了这个流程,我就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提醒她,在客厅背了么?她就打个哈哈,快乐地跑开去,然后很开心地一个地方一个地方打卡。

另一次印象深刻的时候,是女儿上了初中。同样是语文老师布置背诵的任务。这位老师很有才,但有个习惯,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啥呢?文言文,还没有正式学习,预习时就先让学生背。有一天,女儿背懵了。该是好长一段时间过去,一直效果不佳,她便苦着脸喊:“爸爸,你帮我背!”届时,我正读书。听到女儿“呼救”(在我,这是真的呼救了,因为平素关于学习的事,女儿都是独立完成,效率、质量也极高,从不需我们提醒或督促),我连忙赶过去。问清了缘由,连说不着急不着急,爸爸有办法。

爸爸的办法是什么呢?挨着她坐下。我说,要想背得快,记得久,最好是先搞明白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一句一句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意思。之后,我和女儿合作,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策略,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有时候女儿说,女儿不明白的时候我就提醒。弄明白一句的意思,读两遍,尝试记住原文。再往下,再明白一句的意思,读两遍,尝试记住原文,包括前面已经理解的原文。就这样,如此叠加,很快就将一篇文章的意思梳理完。其实,意思梳理完毕,女儿也就基本能磕磕绊绊背出来。余下怎么办呢?当然还是老办法,读一遍背一遍,读一遍再背一遍,如此重复几次,女儿和我很快也都耳熟能详啦。女儿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再不放心怎么办?我说,你怕明天到老师那里一时紧张忘了,家里还有很多地方供你尝试,你不妨再练一练。于是,女儿又欢天喜地地跑出去去各个空间“串门”练习。完了,女儿很是开心,连说“谢谢爸爸”。我笑着回应,重要的是方法。方法是什么呢?就是钥匙,有了这把钥匙,背诵就会事半功倍,轻而易举。

在此之外,关于背诵,女儿再无与我产生任何交集。也许之后也曾遇到过困难,但因为有了我教给她的两个方法一直为她保驾护航,她一直平稳度过,再无出现之前出现的那种尴尬和“呼救”的场面。

年轻的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你担起必要的责任。如果你的孩子也曾遇到过背诵的问题,不妨如我们这般试一试。两个细节须注意:第一,声音有助于记忆。正因为如此,我们古人才用吟唱的方式来念书。第二,语意和理解是帮助记忆的最好办法。所有要记忆的东西,不论语词、段落,还是文章,只要明白其意义,就比较容易记得住,记得牢。

其实,记忆本身是个熟悉的过程,它跟提取线索的多寡有关。线索越多,回忆越好,所以好的学习、背诵要争取与大脑回路的动作密切配合。怎么配合呢?有个简单的法子,犹如我和女儿常常做的那个“串门”游戏:在一个地方背10次,不如在10个地方各背1次。

END

作者

一等父亲,二等教师,三等写作者。

无所谓追求,简单生活,简约工作,致力于做更好的自己,做尽可能多的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