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文彬的《引君入梦话红楼》阅读碎札(关于“版本研究”)

 吴营洲文存 2024-05-16 发布于河北

胡文彬的《引君入梦话红楼》阅读碎札

吴营洲

关于“版本研究”

在此书中,胡先生有篇文章,标题是《佳文不厌百回读——梅节谈“己卯本”》。一看便知,是在介绍梅节先生的文章——《论己卯本〈石头记〉》。
梅节的这篇文章,刊发在香港《中报》月刊1981年第六、第七两期上。胡先生介绍称,梅文包括七个部分,分别论证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己卯本与董康。
二、武裕庵的抄补校改。
三、己卯本的原来面目。
四、己卯本与怡王府。
五、己卯本与庚辰本的关系。
六、“己卯冬定”与“庚辰秋定”。
七、曹雪芹撰《红楼梦》脱稿于乾隆戊寅、己卯间。
胡先生对梅文的精要,分话题作了精要概述。在我读过后,感慨良多。而在感慨之余,倒想说句题外话。而这句题外话是:透过胡先生的此文,使我更为深切地感知到了,研究《红楼梦》的版本,该是怎样的不易。
我此时所感知到的“不易”,或是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
首先言明的一点是:我对所有研究《红楼梦》版本的,都抱有真诚的敬意。理由也只有一个,就是觉得“研究《红楼梦》版本”绝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也正是如此,我对所谓的“版本学”,一直是敬而远之,且是“站在五十米开外,保持敬意”。
何以会觉得研究《红楼梦》版本“不易”呢?
其一,若想研究《红楼梦》的版本,首先得把《红楼梦》的各个版本收集全(或都读过)。《红楼梦》究竟有多少版本呢?实话实说,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现在已发现的《红楼梦》抄本,约有十二三种,而排印本(即程本),至少有两种(程甲本、程乙本)。若把这些版本都买到手,得花多少银子啊!若是把这些版本(尤其是抄本)的影印本都买到手,那花的银子会更多。当然,花费些银子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即便你想花银子但有的版本你未必就一定能买得到。而一心想研究《红楼梦》版本的,不可能或不应该依赖于当地的图书馆。
其二,即便你把所有的《红楼梦》版本的影印本都弄到手了,那你因此而做出的研究就一定可靠吗?就一定能得出恰切的结论吗?或也未必。何有此说?自然是在胡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感知到的。胡先生说:“梅节认为,己卯本中最显著、最大量的的粗笔触淡朱色的旁改文字,都是出自第六十七回的抄补者武裕庵的手笔。”请问:你手头的影印本,是彩色的(多色套印的)还是黑白的(单色的)?若是彩色的,则没了如上问题,而若是黑白的,你又如何知道影印本上的某些旁改或批注的字迹是“淡朱色的”?还是借便拿梅节举例:倘若梅节没有看到或没有注意到己卯本上的“淡朱色的”笔迹,何以知道这些旁改或批注“都是出自第六十七回的抄补者武裕庵的手笔”?
其三,你手头的影印本是彩色的还是单色的,或许“问题”还不是很大,而“要命”的是,抄本的某一处,曾经有个“贴条”或“夹条”,而这个“贴条”或“夹条”恰恰又很重要很关键的,而你的影印本上,能显示出这张“贴条”或“夹条”吗?倘若这张“贴条”或“夹条”因为某种原因被人撕去或遗失了,你的影印本上有显示被人撕去后的痕迹吗?再借便拿梅节举例:梅节见己卯本第十九回前面,有张夹条,上面抄有宝玉“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的批语,认为也是武裕庵的手笔。当然,这类“贴条”或“夹条”在原抄本上是有显示的,可是,你有资格去图书馆的古籍部去翻看、查阅原抄本吗?那可都是古董级的文物了,没到一定的级别是没有资格目睹的。因此我想说的是,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遇见“地雷”了。有些“地雷”可能会让你颜面尽失,也可能会让你“粉身碎骨”。
其四,面对着《红楼梦》众多的版本,你对某些文字或批语能做到烂熟于心吗?或者说,都能有所记忆吗?请看胡先生的这段文字:
三、己卯本的原来面目。梅文认为除武裕庵外,己卯本上还有另一位校者的朱笔字。这些校改不可能是乾隆时期的校改,更不可能是怡王府人士的校改,而是近人的校改,甚至比武裕庵的校改还要晚。他的根据是:(一)己卯本的这位校者,并不是依据原始的“庚辰秋月定本”校改,而是根据现存的庚辰本校改,他把现存庚辰本的误笔、错字、后人在庚辰本上的妄改,都统统校到己卯本上去。(二)己卯本第三十九回,有“凤丫头别会他取笑儿”句。武裕庵在“会”旁用朱笔写上“拿”字。这是根据程本校改。但在左边却有人点改为“合”字。这是据庚辰本校改。按校点习惯,都是在右边空行改字,而这位校改者隔行改在左边。正因为右边已有武裕庵校改的“拿”字,故断定出自于武氏之后。那么己卯本的原来面目是怎么样的呢?梅节认为,北京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己卯本第五十六至第五十九回三回半残本,一清如水。就是说,在散失之前,己卯本只是一个比较素洁的墨抄本,并无朱笔校点,大概也没有什么夹条,这是己卯本的原始形态或本来面目。
平心而论,似梅节这样的功夫、眼力、心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绝非常人所能企及的。这得拥有、读过,或熟悉多少《红楼梦》的版本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啊!倒也难怪胡先生在介绍梅节其文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佳文不厌百回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