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儿防老”靠谱吗?一个90岁老人告诉我:老了就只能自己想开点

 老方说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老”是一个大问题。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人到了60岁后就跟之前大不一样了。根据我的观察,60岁是个分界线,在这之前,很多人都以为自己还算是中年人,而过了后就慢慢意识到自己老了。

我有个长辈就是这样,上次一起吃饭他还说“觉得自己没长大”一样,等到60岁的时候,他就感叹“不服老不行了”。

人生每个阶段的变化,既在于外界,也在于自己的感知。

什么叫服老?一个意思就是承认有些事自己不能做,只能依赖别人了。这对一些人而言是巨大的困难。

“养儿防老”靠谱吗?一个90岁老人告诉我:老了就只能自己想开点

上面提到的长辈是叔伯辈的,下面提到的这个长辈是算是祖辈,她已经90岁了。人到中年,我对于“老”的问题很在意,所以经常找长辈们聊天,想知道人老了后是什么样,怎么办?

按照我的观察,六十岁以后的人在身体层面就是病多,行动变得迟缓,脸上有了老态,头发发白或稀疏,而从精神层面说就是平和了,或者说就是心气已经泄,身心松懈了下来。

更准确的定义就是:认命了!

而到了九十岁,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必须要有人照顾了,自己生活肯定不行,无论就医还是日常饮食起居,自己很多事都是力不能及。

这时候的老人最希望是有儿女在身边,但实际情况很难,这个长辈就跟我讲过她原来一些熟人就是因为不想麻烦子女或没有子女照料而选择自己走的,她说,“人老了就只能自己想开点,否则是活不下去的。”

“老小孩毕竟不是小孩,老人跟小孩不一样。”

人们喜欢小孩,但未必喜欢老人。因为小孩子天真无邪,小孩子是柔软的,可爱的,生机勃勃的,孩子意味着希望和寄托。

而老人呢,苍老、难看、僵硬、病患……意味着生机的断绝,甚至会被视为无用、累赘。

很少有人对老人抱有什么希望,老人对自己也不抱有多大希望了,他们清楚地知道,生命在走向终点,人生一幕大戏,已经到了快谢幕的时候了。

“小孩和老人都麻烦”,老人笑了笑说,“但老人容易惹人嫌恶,我有时都嫌弃自己”。

她有几个孩子,大家商量好轮流照顾她,当然各家的情况不一样,她对此看得很开,“都不容易,我现在就相当于'外人’,只能是把自己当客人看,你自己不想开点也不行,徒增烦恼。”

尽管如此,她还是觉得有儿女好,不想去敬老院,“人老了,吃不多,所求也少,就盼着家里一点人情味,儿孙环绕就是有福。”

每个人都会变老,怎么办?

上面这个九十岁的老奶奶是儿女多,而她下面一辈大多是独生子女,老了怎么办呢?比如上面那个叔伯,他老了就只能是两个办法,一个是孩子招人照料,一个是进敬老院、疗养院之类,市场化养老。

叔伯说他那个年代不敢多要孩子,等到能要的时候又来不及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世界,自己不能拖后腿,跟着添乱,“如果我能活到九十多岁,那还有三十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尽量自己照顾自己。”

真等到不能生活自理了,那时候就看孩子怎么决定吧。他倒是乐观。我后来又找一些90后、00后问养老的问题,发现他们更乐观:

不是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嘛,科技发达,老了后说不定身体比年轻时候还壮实呢,实在不行就让机器人照料,用不着操心……

我本来心里还有点焦虑的,听了他们的话就觉得我是杞人忧天了,确实,生命总会找到出路,这个世界确实是属于年轻人的。

人生或许不需要什么成功!

年轻人未必就比老一辈的人聪明多少,但他们更乐观,更放松,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思想包袱,不至于那么“苦大仇深”,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有很强的松弛感和自由度。

这也是世界在进步的表现。

在跟年轻人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于“成功”的看法更理性,心态更稳定,成功当然是好的,但人生也不能被它所绑架。在年轻人心里,错误和失败可以接受,甚至是必要的。毕竟有错误和失败才能进步、成长。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情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活得开心,人生的宗旨就是快乐,让生命有意义,活得有意思,跟喜欢的一起度过。

否则目标太大,对自己太严格,生命太紧张,未必能成功,更重要的是辜负了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