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隘看杉关

 苍松xujp 2024-05-16 发布于海南

杉关位于福建光泽县北止马镇闽赣交界的杉关岭上,出杉关即江西新城(黎川)县境。

杉关,两山壁立耸峭,夹道其关。为两省咽喉要害,闽地诸隘为最。

关内为闽地,地势险要高峻;关外为赣境,地势渐低平缓。杉关如屏障立于这“鸡鸣两省闻”的闽赣之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上”之势。

自古有“闽之有仙霞、杉关,犹秦之有潼关、临晋,蜀之有剑阁、瞿塘也。一或失守,闽不可保矣”的说法。

杉关始建于唐广明元年(880年)。据清光绪《光泽县志》记载,关隘“岭峻道狭,仅容单骑。”至明洪武三年(1370年),“增雉堞,甃以石门,而阁其上,商贾蹲趾交道,置税焉。”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关匾——“闽西第一关”


2009年,杉关列为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有一古道为青石铺就,谓官道巷。自汉唐建都长安(今西安)以后,官兵入闽,官员晋京,商旅往来皆由此通行。


清咸丰七年(1857年),杉关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复建。

明提学冯挺撰《儒学改建碑记》文中云:“闽于方舆,东西一奥垠也,宸山襟海,另开局面……而川、湖、江、广,从杉关为优,则光泽固咽喉之地也”。








1998年“6.22”特大洪灾给光泽造成严重的破坏。 


 是中国南方珍贵用材和特用经济树种。


古有飞猿岭,亦曰悲猿峤,又名飞鸢岭。旧置飞猿馆于岭上。登之可望峭石。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暮宿落消石。

 

同兴台(原名烽火台)上,遥想曾经驻守在此的将士们,他们用自己脊背,扛起边关的日月。


雅聚亭中,平和的岁月里也有商贩、谪臣和学子盘桓于这片苍山之间,领略大自然的妖娆。

宋末元初 · 刘将孙的《杉关晓行》 “晓凉上关路,苍茫绕高木。瞢腾身踏空,左右云满谷。日光未出海,平野气如玉。葱笼虹五色,霞翠锦一幅。自非远役忙,奇景曷到目。回语同行人,为此游亦足。”让人感到岁月的厚重。


唐代于此设关后,元代于元年(1333年)起又设置专司官府公文传送、来往官员食宿安排和坐骑换乘的驿站。为此,将泉池石砌成井,以供守军使用,并以北宋诗人傅翼(约1030-1100年)于杉关所作七律中“溪山分断七闽天”“秋石和云泻陇泉”而取名“龙井”。

杉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自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至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凭据杉关或路过杉关的农民起义军就有10多次。

封建朝廷频繁调兵遣将,强兵把守,如宋代的韩世忠、元朝的王溥、明朝的张楷、清朝的许贞等将领均率所部奉旨守关。

宋范汝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陈友谅皆由杉关入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明朱元璋使胡廷瑞、朱亮祖、王溥从陆路督师入杉关,定闽中陈友定割据势力。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发动农民起义,据杉关,顺江而下。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朱聿键从福州至延平,命郑成功镇守闽北三关,抗击清兵。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3000余人出闽,经崇仁,绕金陵,出杉关而入江西。

杉关也是红色革命战略的要冲,民国22年(1933年),红军扼据杉关,出击洵口(今江西省黎川县地),歼灭国民党的一个师。


杉关城墙,大多利用山脊作为基础,外侧用石块砌垒,墙内侧比较平缓易登,有的地段铺有石砌磴道,墙外侧则十分陡峭。

城墙两翼各长约1500米,外侧高约4—5米,下宽上窄,墙顶垛宽约0.4米;内墙高约1—2米,内设站道,便于守军壮士观察和联络防守。

杉关有红军战壕群遗址。由阻击战壕、物质弹药掩体壕、单兵狙击壕、营房壕等组成。


防御战壕群分5级依次向山顶峰布防,每组防御战壕群直线间隔150米左右,中间设多个单兵狙击战壕。


南山高处,与战壕相连的是一个圆形掩体,疑似小型堡垒或是机枪阵地。




将军指挥战壕群由深掩体指挥战壕,掩体厕所,警卫战壕和通讯战壕等组成。

交通战壕的作用是支援、通讯、伤员撤退,多为支援红军作战的群众或赤卫队使用。运输战壕紧联作战壕是补充作战物资通道。

居高远眺,峰峦叠嶂,云雾缭绕。南北朝时期著名边塞诗人鲍照诗曰“古驿旧名杉,烟光锁翠岚。”

当年闽中的三年游击战争,由黄立贵、吴先喜率领的闽北独立师出入杉关一带,牵制了敌人大批兵力。


俯瞰山下,盘旋的公路像一条银蛇在丛林中游走,为这片美景增添了几分灵动和险峻。



回望山脊上的城墙,当年战火绵延的历史场景消弭殆尽,残城断垣的体温渐渐散去。

危城下,赫然矗立四个大字:雄屹千秋。杉关——这座雄踞闽赣边界的千年古关,人们在寻找遗失于历史缝隙里的光阴时,也在摇起弘扬历史的文化的旗帜再出发。

杉关古隘锁闽疆,

一骑当关万仞墙。

烽火台前思旧将,

红军战地忆沧桑。

(2024年5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