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1:碑林的定海神针

 丹儀 2024-05-16 发布于湖南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要聊的书是《藏在碑林里的国宝》,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研究员陈根远,另一位是西安碑林博物馆001号讲解员杨烨,在这本书中他们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碑林博物馆的19件国宝级文物,今天我们就聊其中的一件,那就是碑林的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

在聊《石台孝经》之前,我先解答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看到《石台孝经》的时候,都会发现它所在的亭子上面,写的“碑林”两个字中,“碑”这个字很奇怪,左半部分没问题,是个“石”,但是右半部分就不对了,“卑”这个字最上面的那一撇竟然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错别字吗?有一些不太专业的导游就会告诉你,“碑林”这两个字是林则徐写的,之所以“碑”这个字少一撇,是因为林则徐当时被革职,相当于摘掉乌纱帽,所以林则徐特意没写那一撇,这就纯粹是谣言。是,这两个字确实是林则徐写的,但是原因根本不是这个,其实“碑”这个字在当时写法根本不固定,如果是刻在碑上,为了左右的对称美,通常是不写那一撇的,所以林则徐确实是特意这么写的,这说明他懂书法,懂碑刻。

接下来我们再说《石台孝经》,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做序、注解并亲自书丹,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继位的唐肃宗篆额,这个碑什么时候立的?天宝四载,也就是公元745年。

说到这儿,我给大家补充一个历史小常识,我们以往说历史的年份,往往是年号+数字+年,比如说天宝二年,但是从唐玄宗天宝三年到唐肃宗至德三年这段时间,我们需要把年改成载,为什么呢?因为尧舜那个时代,就是用“载”纪年的,当天宝这个年号用到第三年的时候,唐玄宗觉得自己已经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简直可以和尧舜媲美了,所以他就改年为载,后来唐肃宗即位之后,最开始用至德这个年号的时候,还是称载,但是这个年号用到第三年的时候,他把年号换成了乾元,这个时候他就下令不用载了,重新用回年,是啊,安史之乱都爆发了,国家乱成这个样子,你还好意思用载啊?说起来真的很讽刺啊,唐玄宗觉得自己媲美尧舜,改年为载,结果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但更讽刺的其实还是我们今天聊的这件文物。

我刚才说了,这个《石台孝经》是天宝四载的时候立的,太子李亨用篆书写了这个碑的碑额——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然后碑的正文部分是唐玄宗用隶书写的序以及对《孝经》的注解,而《孝经》是一本什么书呢?顾名思义,阐述孝道和孝治观的书,如果是别的父子合作弄这么一块碑倒没啥,但是他们这对父子,那可跟父慈子孝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你听过我们之前聊《弃长安》那周节目的话,应该就能明白我在说什么了。自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之后,他其实给后代的子孙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那就是皇帝这个位子任何皇子都有可能坐的上,就看你狠不狠,这就导致后来所有的太子都没有安全感,生怕哪个弟弟学一下李世民,把自己杀了当皇帝,每一个皇帝也都没有安全感,生怕太子学李世民,逼自己退位当太上皇,而我们的唐玄宗是怎么上位的呢?

就是他的势力已经特别大了,让原本应该作为太子的李宪害怕了,他主动把太子位让给了李隆基,毕竟保命要紧啊,再后来,他的父亲唐睿宗也害怕了,也是主动把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李隆基是这么上位的,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自然也要防着自己的儿子,为了不让任何一个皇子坐大,他开始施展他的政治平衡术。

他一开始立的太子是李瑛,但由于宠信武惠妃,他对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也是宠爱有加,这就让太子李瑛感受到了威胁,有一次就和另外两个兄弟在背后发了点牢骚,结果就被武惠妃的人听到了,武惠妃趁机就给唐玄宗吹耳边风,虽然当时张九龄坚持要保太子唐玄宗没有追究,但是张九龄罢相之后,接任的李林甫却支持唐玄宗,所以最终唐玄宗还是杀了三位皇子,但是之后唐玄宗并没有选择寿王,而是把李亨立为了太子,原因很简单,李亨娘家没什么势力,如果让寿王当太子,他不就坐大了,威胁皇权了吗?

所以大家可以想见李亨当上太子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那真的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唐玄宗竟然就放任李林甫对太子的各种攻击,只是每次到最后关头才施以援手,帮太子渡过难关,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了,李亨就和唐玄宗分道扬镳了,他跑到灵武称帝并且在称帝之后才告知唐玄宗,你已经变成太上皇了,现在我是皇帝。即便后来收复了长安,唐玄宗也回来了,你也会发现,这俩人根本没有什么感情,一开始两个人还特能装,演了不少戏,感觉好像还父慈子孝,但很快,戏就演不下去了,唐玄宗被宦官李辅国从兴庆宫赶到了太极宫,他身边所有亲近的人也全部被换掉,可是李辅国一个宦官哪有那么大的胆子啊,这背后当然是唐肃宗的授意,唐肃宗为啥要这么做啊?就是防着唐玄宗,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啊。这对父子啊,真的是一言难尽。

如果你再去看碑文的话,你就会发现有些字,比如说“民”“治”都漏刻了最后一笔,这可不是刻工偷懒啊,而是为了避讳。如果你熟悉唐代皇帝的名字的话,应该很快就能反应过来,唐太宗叫李世民,唐高宗叫李治,所以“民”“治”这两个字就是为了避他们两个的讳,而这个少写一笔,其实就是一种避讳方式,叫缺笔法。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避讳方式,首先是空字法,就是将要避讳的那个字直接空着不写,或者画个“□”,或者写个“某”,或者写个“讳”,这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观世音了,为什么后来我们改成观音了呢?就是为了避李世民的讳。还有一种是改字法,就是用同义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比如隋代有一个将领叫韩擒虎,后来唐人在写《隋书》的时候,就要改他的名字,因为李渊的祖父叫李虎,那把虎改成啥呢?当时他们就想,虎是百兽之王,所以改成兽算了,这么改表面上看好像没啥问题,但是改完之后,韩擒虎的名字变成了韩擒兽,这让人情何以堪呢?

最后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2013年的时候,有一个外地网友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参观这个《石台孝经》的时候,发现序的顶端从右往左竟然是“朕略萌”三个字,这是咋回事儿呢?其实《石台孝经》的序是竖着写的,原本的开头是:“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但很有意思的是,写到碑上之后,你从右往左看,顶端刚好就是“朕略萌”三个字,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反正这本书里面夹了一个书签,上面就写了“朕略萌”三个字。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973年,《石台孝经》其实从1103年就移到了现址,但由于年久失修,地基局部下沉,导致碑身向西南倾斜,于是1973年的时候就要对这个碑进行整修,结果这一修不得了,竟然分别在碑身背面与中心石柱连接处及中心石柱的卯眼内发现女真文书残页、《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拓,还有一张珍贵的《东方朔盗桃》的年画,这些都是金正隆五年,也就是公元1160年河东、陕西发生地震后重新修整《石台孝经》时特意放入的,而其中《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更是中国书法名碑中唯一的宋代整拓,它也成为了碑林博物馆中的一个国宝级文物。

说到这里,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我们就聊完了,下期节目我们将回到秦朝,来聊一聊《峄山碑》,下期见!

本期书单:

《藏在碑林里的国宝》,陈根远,杨烨著.

撰稿:小谦

讲述:小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