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平地名源流考|乌桓|匈奴|北魏|卢绾|昌平|燕国

 知非欣宇 2024-05-16 发布于四川

史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始置昌平,军都二县,属上谷郡。置县前,历有浑都之称,置县后有军都、昌平、长昌、燕平、万年(言)之谓。境内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其区划地名,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浑都,何以为名。浑,古今文中多指:浑浊。《老子·第十五章》:“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后多引申为:盛、大。都,古今文多释义:都邑;此释为“县”。春秋战国时,“蛮夷”之域,置都辖其境,实为县。

浑都,最早应是自然地名,可能与山戎活动于此地,密切相关。《史记·匈奴列传》:“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狈、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又云:“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世代相传,军都山原名浑都山。春秋战国前,有桓都部落活动于这一带。战国时,桓都以一音之转为“浑都”。桓都山,亦名浑都山,其水亦云浑都水。春秋时,这一带为山戎所居。山戎,亦称北戎,无终,代戎。戎人一支,春秋初,分布于今山西太原至河北玉田县西北无终山一带,族称众多。善种冬葱、戎菽。

周宣王三十八年(前791),山戎为晋国所侵。周平王二年(前769),又遭邢国攻伐,前7世纪势力渐强,先后攻略郑、燕、齐等国。周惠王十四年(前633),齐桓公救燕伐山戎,得其冬葱、戎菽,移植齐国。《国语·齐语》《晋语·二》《管子·小问篇》《韩非子·说林上》《后汉书·西羌传》等皆有载。周灵王三年(前569),与晋和好,常以虎皮交易。周景王四年(前541),同群狄与晋战于太原。周贞定王八年(前461)为赵所灭。春秋时,山戎

将养育其部众的山水,分别命名为浑都山、浑都水。

浑都得名,当在春秋战国之交。

一是幽州之域,在尧舜禹时代,当属幽州(幽都、幽陵),历为中原王朝势力范围。尧舜时,当为朝廷天文官和叔筑邑所居;舜禹时当为共工氏北迁筑城族居。先秦两汉古文献《尚书·尧典》《周礼·冬管》《孟子·万常》《荀子·议兵》《韩非子》《山海经·大荒北经》《列子·汤间》《史记·五帝本纪》皆有载。古籍载:共工部落,早期活动于今河南辉县一带,辉县孟龙庄山文化城址,可能与上古传说中的共工氏有关。其部族约在4000—3500年,由北迁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今境内燕乐寨(燕乐村)夏家店古村文化遗址,极可能是共工氏古城遗址上扩建而成。

二是周勃率军平卢绾后,改浑都县为军都县,属上谷郡。《史记·匈奴列传》载:战国中晚期,约前283年左右,燕国已置上谷郡,浑都时属上谷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击下蓟,得绾大将抵,丞相偃、守、陉、太尉弱、御史大夫施,屠浑都。破绾军上兰,复击破绾军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1649[正义]引《括地志》云:“幽州昌平县,本汉浑都县。”卢绾(前256-前194),与刘邦是同乡好友。楚汉相争中,官至太尉。刘邦立汉朝后,封其为燕王(今北京)。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同陈豨叛乱,刘邦遣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及家人奔走匈奴。汉惠帝元年(前194),卢绾死

于匈奴,享年63。

三是战国时燕国称“都”为县。都,《周礼·地官·县师》“凡造都邑,量其地,辨其物,而制其域。”《说文通训定声·豫部》:“都,侯国之下邑,亦曰都。”都,为夏制,因朝代不同,而各有行政区划建置。至春秋时,边邑之地,命之为都。《管子·乘马》:“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五暴而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邑制也。”1572《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蛮夷曰道。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春秋时,各诸侯国多在边境置郡,地位反不如县。晋定公十九年(前493),赵简子(鞅)率师伐郑,在誓词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即为证。这是我国历史上推行县、郡两级制开端。战国时,遂成郡、县两级制地方政权。而边境,因属“蛮夷”之地,故设为“道”,实为县级政权建置。

四是历代地方志及地志、专志皆有载。《水经注·卷十四·湿余水》:“湿余水故渎东经军都县故城南,又东,重源潜发,积而为潭,谓之湿余潭。”其后《辽史·地理志四》《畿辅通志·第三部分》《京东考古录》均载:昌平县本汉军都县,“昌平,汉军都县以山名也。”《昌平山水记》:“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至魏书云:军都县有昌平城,则已废,不为县矣。章怀太子注:从东道出军都袭幽州,即此山也。汉立军都县于之山之南。”《后汉书·耿弇传》载:东汉建武四年(28),胡骑经军都,耿舒袭破其匈奴,斩匈奴两王,攻占军都。《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七》亦载:沮阳,后废,矾山城州南九十里,本汉军都县,唐置矾山县于此。汉军都县,当承袭秦制,故秦已置上谷郡,郡辖36县,其中应有“浑都”县。而秦初沿袭战国燕制,其时亦置浑都(县)。军乃“浑”之音转,实为“浑都”县。

五是出土文物亦证实,战国时燕国已置浑都(县)。今北京市境内出土陶文“容城都口左”“余无都瑞”,兵器铭文“泉州都口”等,皆印证战国时燕国地方行政单位,郡以下称“都”。2019年5月13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下有“山戎文化陈列馆”。考古学家在当地陆续发掘600余座墓葬。出土陶、金、青铜、竹、皮革等各类文物近7万件。出土文物特征说明:这是一种以游牧文化为主要特征小部落,距今约2500年前。这与《春秋·谷梁传》载:齐国“越千里之险,北伐山戎,为燕辟地。”相合。《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亦载:公元前663年即“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孤竹而还。”

春秋战国之交,一部分山戎逃离本土,向今辽东一带迁徙,另一部分臣服于燕,族居此地,创造另一种受中原文化影响又区别其他另一种游牧文化。其后,燕置上谷郡,这一部分土著,极可能属上谷郡浑都(县),自称桓都部落。

六是浑都得名与桓都部落有关;其先祖当为乌桓部落。[集解]《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索隐]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后汉书》载: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俗随水草,居无常处。乌丸部落,或为乌桓部落之后裔。汉初被匈奴灭国后,败走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乌桓山,沿袭燕北“乌桓”部落之名。

有关史料载: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汉将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后,乌桓部落依附于汉,被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置护乌桓校尉领之。后时叛时服,渐盛时卷入中原割据战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败乌桓部落首领于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降众迁于内陆,后渐与汉族等融合。由此推之,浑都之名实由乌桓部落先祖即山戎,或桓都部落命名,后为华夏文字书写,时代约在春秋初。

综上所述:昌平境域,春秋时,多为燕国北部山戎乌桓部落所居。因族居在浑都山浑都水流域,故曰浑都部落,战国中末之交,约在燕昭王二十九年(前283),燕将秦开驱逐东胡(山戎)乌桓部落于辽东,于此置上谷郡,置县三十六个。浑都(县)为其一,以浑都山为名,或以浑都水为名。汉初,因燕王卢绾欲反,被周勃平定,并屠“浑都”城,置上谷郡,便改“浑都”县为军都,为十二县之一,故浑都县改为军都县,约在西汉高祖十一年(前296)。

昌平。《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昌平侯大,以孝惠子惠,二月癸未封,七年为吕王”。昌平之名,始见于国史。

吕后四年(前184),封惠帝儿子刘大(太)为昌平侯,置昌平侯国,国都在今北京市昌平区东南。吕后七年(前181),刘大进封为吕王,侯国除。其时,昌平侯国地域,复归军都县。直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在军都县内析置昌平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初置刺史部十三州,燕国始为幽州。《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调。属幽州。”其中有军都、昌平二县。

由此可知:昌平侯国政区,始于吕后四年(前184)。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于今昌平区内,始置昌平县。昌平,何以为名?昌,古今文多指:美好、正当;亦引申为兴盛。《书·洪范》:“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庄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平:宁静、安舒。《易·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诗·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尔雅·释地》:“大野曰平。”昌平,意为昌盛平安。

作为侯国地名,得名当与吕后荫蔽吕氏诸亲有关。《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又云:“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吕后为政期间,行“无为而治”黄老之策,内安社会,和亲匈奴,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惠帝死后(前188),她立少帝又杀少帝,又立常山王刘义为帝,临朝称制16年;分封诸吕为王、侯,控制南北二军,临死又遗诏吕产为相国。她死后,诸吕欲为乱,为周勃、陈平平定,复为汉室正统,以汉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前180-前141)。吕后为政之初,为安刘氏政权,乃封惠帝刘盈之子刘太为昌平侯,以昌盛平安而得名,颇合吕后“无为而治”执政理念。设县乃沿袭其名。昌平侯国以军都县域为食邑,3年后除,仍存军都县。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1),析军都县为昌平县,以侯国名名之。其时原昌平侯国地域,分置昌平、军都二县。

昌平县治,首治今居庸关(时为居庸县治)南部。据学者考证,昌平故城,位于今昌平区东南百善乡上、下东廓村附近,汉代所建,有遗迹可考。又云位于旧县村,即今昌平白浮图城。旧县村距今治约4公里(今昌平区南街道办事处旧县村)。

军都县,首治今昌平区西南8.5公里的土城村。魏晋属燕国。北魏属燕郡,时昌平县并入军都县,军都县迁今昌平县东南20公里之昌平故城。东魏天平元年(534),置东燕州。昌平郡、昌平县,共治于军都城(今昌平县城东南20公里),遂徙军都县治于东北20公里,即今东北上苑乡东、西新城村北;亦为北魏军都县治所,有古城墙夯土。《民国顺义县志》亦云:后沙峪乡古城村,后人考证为汉安乐县旧址,北魏时期为军都县治。昌平县治与军都县治,位于湿余水(今温榆河)之北,隔其支流昌平河(东沙河),相距约20公里而各治。

有学者考证:旧县村是军都新城,辛店村是《水经注》所说的军都城。东魏天平时期,在昌平区辛店的军都城,侨置了东燕州昌平郡及昌平县,原军都县治,迁入辛店西北10公里的旧县村为军都新城。军都山南有汉军都县,县有军都关。而汉昌平县东汉以降在军都县界之南。《魏土地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括地志》载昌平县故城,在今昌平县东南六十里,《太平寰宇记》载:昌平县在幽州西北九十五里东汉军都县。故东汉以降昌平县,应在军都县东南。

长昌。长,古今文多指:久,深远。《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左传·宣公十二年》:“实其言,必长晋国。”今文多释义: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昌:美好。长昌:长久昌旺。为寓意地名。

长昌得名,与王莽乱改区划地名相关。公元8年王莽立新朝,国号“新”。《汉书·王莽传中》载:王莽改制,首从更改郡县地名始,“岁变更多,一郡至五易名,而复还其故。”有学者统计:全国乱改郡县地名达577处,导致“吏民不能记”,加上政治腐败,官吏上下贪腐,民生凋弊。公元23年绿林、赤眉义举,王莽终为乱兵所杀,“新朝”立16年而亡。东汉初又复西汉制,政区地名命名由虚变实。这有助于东汉前期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

王莽新朝改昌平为长昌县,上谷郡改为朔调郡,实属乱改地名之实例。其时长昌、军都二县属之。东汉建武二年(26)春,彭宠叛汉,耿况父子平叛于军都城。东汉建武十三年(37),长昌、军都二县,改属广阳郡。永元八年(96)复称昌平县,仍属广阳郡。

三国时,昌平、军都二县属幽州。北朝北魏时省昌平入军都。《昌平县志·大事记》:“北朝北魏皇始元年(396)八日,魏王拓跋率军伐燕,将军封真等东出军都袭幽州,围蓟城。”北魏孝昌二年(526)五月,燕州治所(治今昌平县城)刺史崔秉为起义军所困,弃城而逃。于是省昌平入军都。东魏立(534),又省军都入昌平,属幽州燕国。东魏武定八年(550)5月,高洋代魏称帝,封元善见为中山王,次年12月杀之,东魏亡。

五代后唐长兴三年八月(932),昌平改称燕平,治所迁入曹村(今昌平朝凤庵村),后晋天福元年(936),又复昌平县名,迁治白浮图城。

燕平。燕,古今文多指:燕子;今文:鸟纲燕科各种类的通称;亦指周代古国名。因燕山产燕,置侯国以此为名。《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本作匽、郾,为殷商小方国。周封北燕为姬姓,周公爽之后,世称北燕。其地辖有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端,建都于京(今北京房山区董家林村)。春秋燕庄公二十八年(前663),燕灭蓟。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燕(国)实为今北京市代称。平,古今文指:宁静、安舒;后引申为平坦。

燕平得名,与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平定契丹侵扰有关。《旧五代史·卷三十九》载:李克用死后,李嗣源作为河东主将,历任代州、相州刺史,昭德军、天平军节度使。作为藩汉内外兵马军总管(首将),又协助后唐庆宗李存勖,浴血转战10余年,终败契丹,并使其臣服于后唐政权。长兴元年(930)夏四月戊午,明宗下诏称:“破契丹而燕、赵无虞,控灵武而瓜、沙并复。”可见五代后唐王朝,对多次侵扰其地的契丹王朝数次打击,幽州一带始得安定。长兴元年十二月庚申“契丹阿保机男东丹王突欲越海来归。”长兴三年(932)“三月甲申,契丹遣使朝贡。”这表明契丹王朝,已臣服于五代后唐政权。

后唐明宗时期(926—933),因启用赵德钧,致使契丹入侵累败,最终臣服于后唐;又“新开东南运河”以利漕运,并打通幽州城东南两侧潞县和良乡地区之粮道,以利幽州城巩固。在明宗统治时期,幽州境内一统,“政皆中道,时亦小康”,便改昌平县为燕平县。有学者认为:昌平改为燕平县,是避李国昌之讳。理由难立。因此之故,“昌平”县名,是企愿地名;而“燕平”县名,则是依据史实更改。这给后世县以上政区的命名、更名,以深刻的启示,足为后世范。

后晋时复昌平县。辽属析津府,宋属燕山府,金属大兴府。明正德间升县为州,辖密云、顺义、怀柔三县。清雍正年间,辖县改属顺天府。民国二年(1913),撤州为县。共和国成立后设昌平县,后归属数变。1956年1月,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撤县设区。1960年1月,撤区复县。1999年9月16日,撤县设区,属北京市,迄今未变。

昌平境域自先秦置县后,县名数改数析,县治累迁,县域频更,两汉后多不改昌平之名。可见昌平地名,影响深远,至今不易!

来源:《中国地名》2019年第8期

作者:彭雪开 王殿彬

选稿:何铂羽

编辑:邬卓晶

校对:黄海红

责任编辑:张纯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