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段视频,看着看着就哭了|2024版《中国高考报告》问世,题海战术遭到降维打击?

 舍得付出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图片

2024版《中国高考报告》问世,

题海战术遭到降维打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理解和把握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和命题改革的核心要旨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题遵照“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制要求,考查内容不再只是针对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及深浅,而是在价值引领和必备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对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考查,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引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
是新高考区别于旧高考最大的地方,也是我们准确把握和有效应对新高考的关键所在。结合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实践以及前文的政策分析,高考命题将呈现以下特点或趋势

01

以《课程标准》和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为命题依据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指南
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图片

02

紧扣“三线”逻辑,
坚持命题四项原则,
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素养导向,着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方向。

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其中,“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

“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

“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关键能力方面,高考命题将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当然,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且还需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的关键能力。

概而言之,高考试题要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图片

03

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引导思维过程化、
可视化和规范化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思维品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维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规范化三个方面。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包括过程、方法和技能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看得见。

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思维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与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有可操作性的实在之物。

思维规范化是思维品质的核心构成,要求思维必须是专业的、准确的和规范的,而非混乱的乃至错误的思维。

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是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形式。我们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04

坚持稳中求进,
加大试题区分度,
增强高考选拔功能

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题整体平稳,科学设计试题试卷难度,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高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科学设计试题设问,优化试题呈现方式,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不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加大试题的区分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以考促教,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图片

0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认为高考试题难度加大了,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命题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表面上难度的增加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
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
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
这里提到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
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新高考。

来源|当代教育家传媒,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这段视频,看着看着就哭了……

“教育的意义在此刻具象化了”

看完这段视频

很多网友如是感叹

五四青年节前夕

杭州市行知中学的学生们

拍摄了一条“穿越转场”短视频

当历史画面与今日少年

以转场形式重现眼前

不禁让人热泪盈眶

图片

其实,早在4月中旬

这群中学生创作的

第一条转场视频

就在网上火了

对于视频爆火

初二(8)班的几位主创同学

感到十分惊喜

他们没想到,大家的小创意

竟然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能量

图片

团队成员刘梓彤说

大家平时都非常喜欢历史课

那些历史瞬间,早已铭记在心

有一次,一位同学看到

有视频博主尝试

用转场的方式剪辑视频

来衔接现实生活

和历史事件的影视画面

“画面很燃,也很感人

一下子点燃了我们的创作欲

我们想复刻这些转场

向五四青年节献礼”

图片

但将创意变成现实

并非易事

在确定了还原事件后

他们还面临着

寻找场地、准备道具

彩排练习等一系列难题……

大家将人员分组

利用课余时间逐个突破

为了准备道具

同学们费了不少功夫

家人去东北旅行购买的雷锋帽

同学的运动眼镜

中队旗的旗杆

……

经过一番搜罗

终于凑齐了道具

图片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

看似简单的转场画面

实际上需要花不少心思

为了表演出从楼上向下张望的感觉

他们先后尝试了食堂、主席台等多个场地

最后才敲定了图书馆门口的空地

图片

“日本递交投降书那一幕

我扮演的是现场的卫兵

站上去的那一刻

我情不自禁地

挺起了胸膛、站得笔直”

团队成员李金泽恩说

之前是通过课本学习历史

但在表演的那一刻

自己好像穿越了时空

“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

表演完,他心生强烈的情感:

只有祖国强大

才能国泰民安

图片

其实

这不是同学们首次尝试表演

早在半年前

他们在学校的陶苑节“年度大戏”环节

演绎了《南昌起义》情景剧

团队成员洪敏杰说

拍摄视频不仅仅是摆出姿势

更重要的是把自己

带入所扮演的角色中去

与先辈们对话

图片

学生们思想和行为上发生的微妙变化

指导老师刘思佳看在眼里

“他们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在一次次实践中

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她也看到了孩子们

在团队协作能力上的进步

有些同学虽然没有出镜机会

但也积极参与其中

制作短片里需要的道具

每个孩子都让我感动

这才是教育的意义”

这些是画面的复刻

更是一次次古今对话

这成为大思政课的鲜活载体

也成为拱墅区“大运河思政”品牌

一个良好的展示窗口

图片

有网友说

孩子们的视频

第一眼看是创新与酷炫

第二眼看却已眼含热泪

在他们的身上

看到了薪火相传的爱国情怀

在一次次穿越时空的演绎中

这群学生让我们明白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本文来源|新华社微信(记者 孔令杭 林光耀 李梦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