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影:1940年代的上海,犹太人的希望之地

 公元2012 2024-05-16 发布于新疆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的欧美国家都对犹太难民关上了大门,上海向他们敞开了怀抱。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3万多名犹太难民,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仍有2.5万名左右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临时家园。提篮桥一带成为犹太难民集中的居处。
来上海的犹太难民中有不少是专业人士,掌握一定的技能,原来有不错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关系。致力于改变自身境遇的犹太难民们开始艰难谋生。他们有的获取各种开业需要的证照,有的医生重操旧业开起了诊所,还有的发挥经商才能,做起路边摊之类的营生。他们在虹口提篮桥附近开设具有中欧风情的咖啡馆、酒吧、餐厅、裁缝店和百货店,使得提篮桥地区形成繁荣的“小维也纳”。
1943年,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在提篮桥地区设立一块面积约为1平方英里的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犹太难民称这个区域为“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大约2万名犹太难民住进了这个拥挤的区域。上海犹太人家庭和美国犹太人慈善团体向他们提供了庇护所、食物和衣服的援助。
1945年二战胜利后,绝大多数犹太人离开了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