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活寄生汤:药王留下的千古名方,治疗腰腿痛,疗效卓著(三)

 任我游129 2024-05-16 发布于陕西

中医治痹大家国医大师朱良春老师治疗顽固性痹症的代表方“益肾蠲痹汤(丸)”,朱老乃当代中医界应用虫类药登峰造极的大家,临床治疗风湿浊毒诸邪深遏经络、骨骱、肌腠的顽痹、尫痹类重患,最擅用虫类药搜剔邪毒、通络追拔,故本方原名为“六虫蠲痹丸”(后方中亦有增加至七虫、八虫者)。但是,在整体辨证论治的指导下,针对顽痹、尫痹筋骨损伤严重,筋挛拘痛,骨骱变形,且顽疾久损等等肾肝脏腑重戕的病机,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骨骱筋络久损难复,必当培本扶正为主,故方曰“益肾蠲痹汤(丸)”为是。

2、辨病因与辨病机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此论演说痹病成因,以风寒湿三纲统之。后人依此,于痹病的治疗制定了祛风、散寒、除湿的基本治则。我们暂且将这种确立治则的方法称为辨病因论治。此法虽好,但却为许多临床不懂得变通者设置隐形障碍,

独活寄生汤其功效为:①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②益肝肾,补气血,强筋骨。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症见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酸软气弱,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象细弱诸症。

很多医生临证喜以独活寄生汤化裁治疗类风湿疾病,被认为是治疗类风湿疾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方剂。但是,因为对类风湿疾病中病因病机的理解有误或不全面,过多地夸大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重要性,甚至将其看成辨治风湿类疾病的唯一病因病机。依据病因,这类医者只知道一味的祛风、散寒、除湿,殊不知攻邪每易伤正,祛风者多辛散耗气,散寒者多温燥助火,除湿者多渗利伤阴,况多久用乎?临床往往因为长期过度使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等攻散类药物,戕伤正气,耗竭精血,败伤胃气。每使顽疾难愈而反生他疾。

基于此,我们应当把目光收回,在辨病因治疗乏效的情况下,侧重于该病的基本病机及病理,从血脉、经脉的痹阻上做足文章。依照独活寄生汤的方义,以寄生统领的补药占据主导,其目的在于以补为通,流畅血脉,而将与风、寒、湿有关的药物改成疏通经络之品,如鸡血藤、夜交藤、鹿衔草等。如此则缓缓调治,治本而不伤正,为治痹的万全之策。

3、风药辛润

独活寄生汤中所选风药如:防风、秦艽、川芎等,这几味风药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辛润微散,通络不燥。此用法符合叶天士辛润通络的选药宗旨。一则,久病以补养为主,燥烈之品伤津耗血,与病机不符;二则,辛润之通,于血脉、经脉的痹阻状态大有裨益,不似一味温补行散之蛮攻不灵。

4、注重通阳

阳气贵乎流通,独活寄生汤之用意大略仿此。蛮补不是流通、过度行散不是流通,而该方除了以八珍之气血双补外,最能体现流通阳气的两味药是桂枝和细辛。这种于大队补益药之后坠以通阳之品的手法,是点睛之笔,成为方剂显效的关键点,值得后学借鉴。

要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强调绝对不能墨守成规、对号入座,而不应一提什么病就对号入座用什么方。方剂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选方用药的思路,必须在精究方义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表里寒热虚实灵活化裁,以使方药与病证相符,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以独活寄生汤为例,方名本身就蕴涵着组方的深刻意图。方中君药为独活与寄生,其中独活代表着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功效的一组药物,以攻散为主;寄生代表着具有补肝肾、养气血、强筋骨功效的一组药物,以扶正为主。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类疾病常根据邪正虚实不同,活用独活寄生汤,攻补之间或三七开或二八开或五五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且能屡建奇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