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明星|公共食堂

 古稀童趣 2024-05-16 发布于安徽

林明星公共食堂

编者按】林明星先生是当涂知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其他作品可点击篇末的合集标签【林明星作品选】浏览。

公共食堂

一九五八年,我已十二岁了,到了记事的年龄。在纷纷杂杂的记忆中,让我难忘的是城乡那蓬勃兴起后又黯然夭折的公共食堂。

我家在城里,乡下有亲戚,常走动。这年六月初的一天上午,我从上门口浮桥过河,沿着河堤到龙山桥的表哥家玩。到表哥家已是十一点了,肚子饿的咕咕叫。表哥家冰锅冷灶,没有一点升火做饭的迹象。我说饿了。表哥说,我喃家有半个月没开伙了,全家都在生产队食堂干(吃)饭,干饭不要钱,伙食不错的狠乃!我问怎么不错的狠乃?表哥笑了笑,说无非鸡鱼肉蛋汤而已。表哥还说,现在我们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然后手一挥,说走,到食堂干饭去!

食堂在生产队公房里,五大间一字排开,一间砌了两口灶台,一灶煮饭一灶炒菜。一间作粮食、菜蔬储藏室。另三间打通,摆了八九张方桌,三十几条长板凳(桌子、凳子都是社员家里的)。食堂有三个人,一个红案、一个白案、一个灶下塞柴烧火。米油是生产队的,蔬菜是社员自留地里的,鱼虾是集体池塘里养的,猪羊鸡鸭鹅是社员家的,折价卖给队里。

到了食堂,人声鼎沸,男女老少齐聚一堂,人人脸上笑逐颜开。一二百人轮番上阵,吃流水席。大家都敞开肚皮,无节制的吃喝,好像生产队有吃不完的粮食。有个叫老猴子的男人吃饭狼吞虎嚥,噎得脖子一伸一缩。表哥见了,一脸不屑,说疹相。还有个小孩故意把一碗白米饭倒在地上,喂蚂蚁。表哥看到,生气的骂道,你个小昂粒格(小孩)不像话!糟蹋粮食要讨打。

好景不长。听表哥说,由于浮夸风,生产队虚报多报粮食产量,造成粮食丰盛的假象。几个月后,粮食日益紧张,队里开始按年龄发饭票,十八岁以上每人每天十两(当时一斤为十六两),以下六两。后来捉襟见肘,不论大小人一律二两。基本是煮得很稀很稀的粥,勺子放进锅里时,会听到“咚”一下砸到锅底的声音。再后来,连二两也没了。食堂坐吃山空,越办越难,到五九年开春就停办了。让一个没有经济基础的小集体,来养活整个生产队社员的妄为年代,很快结束了。

农村办食堂,城里也没闲着。同年七月一天,我家大院里来了两个南大居委会的干部,东张西望,指手划脚,不知道干什么。隔了两天来了一帮人,有瓦匠、木匠,还有电工。在院里盖大棚、砌大灶、打碗橱,才晓得要办食堂。那时居民家铁锅被街道办的人砸碎,拿去炼铁,烧饭炒菜只能用瓦钵子,在缸缸灶上将就着用。一大意瓦钵子里的水干了,“啪”的一声,瓦钵子就炸了。

知道是办食堂,绝大多数居民都欢欣鼓舞,认为共产主义来了,饭菜按需供应了。和农村食堂不同的是,居民是凭钱和粮票到食堂打饭买菜。开始的时候,食堂饭菜还可以,实打实的饭,荤素搭配的菜。往后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特别是居委会派了一个姓霍的人到食堂负责打菜,情况更糟了。这个姓霍的个子高高的,卖过肉,最会尅斤扣两,连他老子买肉都尅,手习惯了,条件反射。在食堂旧习不改,打菜的时候故意把瓢子抖一下,五分之二的菜又掉回了大菜盆。吃食堂的人给他起了个“歪瓢子”的外号。  过了两个月,歪瓢子突然中风,头歪了一边倒,像柬埔寨那个宾努亲王。   又过了几个月,说他得了肺痨,翘辫子了。我问大人:他是男的又没有辮子怎么翘?大人说死了。我才知道死了叫翘辫子。为什么死了叫翘辫子?也没弄懂。后来才知道有点历史渊源,与清朝男人辫子有关,男人死了把辫子盘起来,翘翘的,叫翘辫子。

居委会供应的粮食越来越少,跛着右腿的食堂管理员想了一个办法,将米炒熟再放水煮,一锅变成两锅。这样的饭,人吃到肚里不抵饿,像虚假的繁荣,成了泡沫。于是有人骂他缺德,早晚一天左腿也要跛。其实也不能全怪他,少米之炊,不得已而为之。

三个月后,居委会一粒粮食也没得供应了,食堂不宣而散,落个一地鸡毛。

食堂、食堂,顾名思义是食在堂上。中国古代食堂按阶级地位划分,称谓不同,等级森严。有天厨、百司官厨、堂厨、吏厨、膳堂等。而古希腊,斯巴达的男人几乎都在公共食堂就餐,他们的饮食非常粗糙。但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公民都一视同仁,吃同样的食物,体现了古希腊人在饮食层面上的平等。

中国食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楚语下》记载说:“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馐子文。”楚成王曾单独为“令尹”子文准备餐饮,可谓是最早的食堂工作餐了。

《史记》记载:“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可见孟尝君为三千食客提供伙食,算是最早的大食堂了。

唐德宗时,大臣、诗文家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中提到唐太宗为官员提供早餐,这表明唐代已经开始有较为普遍的官员食堂。这可以被视为最早的机关食堂。河东先生柳宗元在《盩屋县新食堂记》一文中,指出盩屋县的各种官廨包括食堂,因安史之乱而毁废数十年,“由是县之联事,离散而不属,凡其官僚,罕或觐见”。旨在反衬食堂所固有的沟通“联事者”的人际关系,以利于共同治事的功能。晩唐诗人郑吉在《楚州修城南门记》中写道:“掾曹有公膳,牙门有常饔,胥吏有官厨,卫卒有给食”。其中,掾曹的公膳,亦称公厨,是唐朝创置食堂的一项制度。

宋代,將官员的食堂餐饮称作“廊餐”或“廊下餐”。

元代,宫廷官员饮宴达到两三千人之多。诗文家周伯琦的《近光集》记载,“太宜用羊二千,马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俗称“诈马宴”。

明代初,明太祖朱元璋也为上朝的官员们配备工作餐,比较抠门,一般是青菜、豆腐。

清朝的宫廷堂食是最丰富的。道光年间,书法家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描绘道:“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 侈靡之极。

近现代食堂的概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1958年夏秋之间,中国出现了被称为“公共食堂”的机构,主要由政府组织,旨在解决人们的饮食问题。这种形式的食堂,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出现和消失。

【作者简介】

林明星,一九四七年生。一九六六年当涂一中高中毕业,安大法律专业自考生。当过农民、工人、企业干部、厂法律顾问、兼职律师工作者、政协秘书、主任科员。

平生喜爱写作,笔耕不辍,已成闲书《流逝的岁月》,续作待辑《那些年的人和事》。闲书、续作为姑孰往事旧闻,及由此𧗠生的小说、趣闻、随笔等。

【配图编辑】老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