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材料)肖鹰《庄子美学辨证——刻雕众形:驳“技外见道”说》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6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冯友兰说;“哲学是旧说所谓道,艺术是旧说所谓技。《庄子·养生主》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旧说论艺术之高者谓其技进乎道。技可进于道,此说我们以为是有根据。”他阐释说;“理是不可感者,亦是不可觉者。实际的事物,是可感者,可觉者。但艺术能以一种方法,以可觉者表示不可觉者,使人于觉此可觉者之时,亦仿佛见其不可觉者。艺术至此,即所谓技也而进乎道矣。”此后,钟泰提出“技通乎道”,徐复观提出“技中见道”。近来又有学者提出,庄子的真实主张是“技外见道”,“反对艺术”; “遗技合道”,“反对现世的技艺”。对于庄子的技道观至今失于含混,而“技外见道”诸说的产生正表明需要正确诠释庄子本义。

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云:“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在与感知、思意相对的意义上,“神遇” 与“神欲”之“神”,有两层要义:其一,作为技术主体的人与作为技术对象的物,建立了深刻而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技术活动实现为高度自然化的活动——“神遇”和“神欲行”实现的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活动;其二,技术的自然化,在超越感知和思意的有限性、限定性的同时,也将技术行为提升到造化自然的无限境界。庖丁解牛之所以展现出音乐舞蹈般的和谐美妙,而且他从中获得高度的满足和成就感,根本原因在于,对于庖丁,解牛的技术活动不止于谋生的功利行为,而是扩展和实现人生之道的途径(“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因此,在庄子的道技哲学中“神”就是“与天为一”所实现的无限生机和创化力量。

庄子对于技艺的肯否是立足于“知之至”即道(真)的体认的。他对庖丁之技的推崇,正在于庖丁将有限的技巧实现为无限的生命游化(“体道而游万物间”)。“化”归根到底就是“技”——大冶之技。庄子视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人与万物则是造化在天地间炉捶的产物。因此,庄子是将自然运行而生产人与万物视作为创造性的技术活动,而自然(造化)则是“大匠”(“大冶”)。老子主张“大象无形”,因此也主张“大制不割”;庄子主张“未始有物”,因此则主张“刻雕众形”。庄子认为学道者的“大宗师”, 就是“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大匠——造化。“此所游已”,造化之技与体道之游是同一的。

老子是反对技艺的,“朴散则为器”;他主张放弃技艺,“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庄子放弃了老子的朴器观,认同技艺通道,主张“雕琢复朴”。(《庄子·大宗师》)王弼注“朴散则为器”,亦将老子之“朴”字释为“真”。“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 钟泰注“雕琢复朴”说“还其真也”。但是,老子之“真”,是本根之道,是先于人而超人的本体——“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而庄子之“真”,是由“真人”定义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因此,同样言“朴”,若归之于真,老子立足在人外之道,庄子立足在道中之人。其次,老子之“朴”,因为是自然本性,因此只需要抱守与复归。庄子之“朴”,只有真人可实现,“雕琢复朴”,即“复朴”并非向老子式的终极原始的复归,而是一个游于万物、同于造化的创造历程。老子之朴归宗于一实然精微之道,庄子之真实行于人生当下游化之境——与造物者为人,游于一气之化。老子守朴反技,故主张“绝圣弃知”;庄子崇真尚技,故主张“真人真知”。 两者分别的真义在此

庄子主张以造化为师、自然神遇。他认为有限的技艺可以借助于勤奋精专的训练达到物我合 一、化技为道的境界。               这个境界可以概括为“以化为神”的技艺境界开辟了中国后世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核心原则。后世论艺术所采用的基本观念“神”“妙”“逸”“自然”,都出于庄子的“神”, 并且归于庄子的“化”。甚至可以说,中国艺术之“艺”,归根到底,就是以庄子哲学精神为基始的技达于神、而形入于化,即“出神入化”——“此所游已”。

——(肖鹰《庄子美学辨证——刻雕众形:驳“技外见道”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庄子的技道观,后世出现了“技进于道”“技通于道”“技中见道”“技外见道”等诸多阐释,这表明需要正确诠释庄子本义。

B.解牛不再只是谋生手段而上升为实现人生之道的途径,使得庖丁能够在解牛过程中展现出音乐舞蹈之美并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C.作者认为,庄子之所以推崇庖丁之技,在于庖丁将有限的技巧与自然融合实现了体道之游与造化之技的同一。

D.庄子崇真,认为它产生于真人之后,存在于人生当下游化之境,与造物者为人,游于一气之化,故主张“真人真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作为技术的主体与作为技术对象的物建立深刻而密切的关系,才能实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一系列造化活动。

B.“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造化归根到底也是“技”,只不过天地是容器,人与万物是造化的技术对象。

C.庄子和老子对于技道的真义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老子反对技,主张放弃技,而庄子崇尚技,立足在道中之人,主张真人真知。

D.后世论艺术所采用的基本观念“神”“妙”“逸”“自然”的核心原则是庄子所说的“以化为神”的技艺境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四十三章》)

B.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

C.凡神知之所知者,则知合于万物之化,而能不止于物物间。 (钱穆)

D.可游汝心神于恬淡之域, 合汝形气于寂寞之乡,唯形与神,二皆虚静(成玄英)

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驳论思路。(4分)

5.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以《庖丁解牛》为论据为最后一段横线处添加合理的论述内容。(6分)


1.A

(驳斥的内容只是“技外见道”等诸说,而非包含“技进于道”“技通于道”“技中见道”之说。)

2.D

(“以化为神”开辟了后世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核心原则,而非它是核心原则;另“以化为神”是后世概括的,而非庄子所言。)

3.C

(第二段的观点是技术在主体顺应自然中上升到造化自然的境界。A项老子这句话是在说无为的效用。B项庄子表达的是生生不息辨证变化的观点。C项钱穆的话在说神就是与天为一的创化力量,化技为道,符合第二段观点D项成玄英做的这个疏是解释虚静的关系而非技道。)

4.①作者先引出所驳观点“技外见道”;②然后结合《庖丁解牛》阐释庄子所说的“技”“道”密不可分来驳斥;③再将庄子与老子的观点进行对比,强化庄子“技可通道”思想。④最后得出庄子技道观真正内涵是“出神入化”的境界。(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5.①《庖丁解牛》之解牛为有限技艺,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而庖丁能“游刃有余”,②是经过了开始的所见无非牛,到三年后的未尝见全牛,此为勤奋精专的训练,使庖丁“进乎技矣”达到了“道”境界。(每点2分,表述契合原文,填入进去连贯通顺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