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世纪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刘开曙图书馆 2024-05-16 发布于湖北

21世纪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国际教科文组织反复强调:21世纪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综归一点,就是要“会学”、会“自主”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都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习,古人说的“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讲究教学方法,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新知,提高技能,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与生俱有,它需要教师的培养与激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教材的特点,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教学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探索,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1、以“本”寓情,指导阅读。新教材编排依据学科与学生的特点,具有了很强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教师应抓住教材这一特征,指导学生阅读这些内容,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过程中感受教材的趣味性,使学生有兴趣地去阅读,并通过阅读,了解学习内容与学习目的,养成自主阅读的兴趣。 2、创设问题,激发热情。在阅读教材前,教师可通过备课,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促使学生迫不急待地想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3、紧扣教材,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又有趣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阅读。4、联系实际,阅读生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去认真观察、咀嚼、分析,增加信息阅读量,扩大视野,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 古人云:“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都说明了“疑”是获得真知、增长才干的起点。一切创造性思维始于“疑”,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诱导、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与爱好质疑,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1、创建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敢于开口提问。积极思维是提问的前提,敢于开口是提问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要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敢于开口,愿意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提出自己发现的或困惑的问题,并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甚至提出相反的看法与结论,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给予肯定与鼓励,尤其是对差生提出的问题,更应给予肯定,切不可指责与训斥。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口开,积极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敢质疑的思想。 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以帮助,尤其是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要启发暗示,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联系,要引导学生要从不同侧面与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懂得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提出问题也各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让学生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知道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只有这样,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至于简单化与片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敢于问也善于问的习惯。 

三、讨论探究,训练学生自主解释疑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解决问题却是提出问题的最终目标。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欲望,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探究,辩析明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过程,让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要允许学生进行争辩,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整理、探究过程成为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下组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注意观察学生讨论的动态,使学生感到有老师的支持援助,树立大胆发言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要少发言,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发言权交给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予启发、暗示与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让学生在“山复水复疑无路”时,又感“柳暗花明又一村”,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其次,教师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见解,尤其是学生新颖独到的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意,敢为人先的思想。 再次,要善于抓住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遇到难题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成因,问题之间的联系,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重难点问题各个击破,加以解决。从而探求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以“提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为了改变学生不愿意思考的习惯应把“突破口”选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上,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局面。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如教师可以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从中评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给予较高的表扬甚至是奖励。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的递进目标:一是敢提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提问题;三是能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再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现有层次,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勾股定理一定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使学生尝到思考的甜头,以此带动和形成学生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理解学科的内涵,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担负着组织、控制、检测、参与和提供帮助的任务,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组织适当的课堂活动,控制好课堂活动的时间和节奏,让学生学会检测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时,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予以帮助和激励,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方面的帮助,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争取向老师寻求帮助的习惯。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这是实施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时,首先老师要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帮助,如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的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找出适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制定并严格实施适当的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正确评估学生物理的效果。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奖况、学习效果,更确切地说是对自己是否在物理学习上取得进步做出一个自我判断。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时,老师要起到支撑的作用,在每次讨论中逐步建立起对话,每次都要给学生加大难度,让他们独立思考先前的语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更多地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让他们体验成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篓鳐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追根究底就是让教师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宽松的土壤中自由成长,独立迎接知识的“暴风雨”。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龔长鳏檷。会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注意粗读和精读相结合。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鈞摟鳎饗。会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核心。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进行发散和收敛的方法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聾諦鳍皑。会调控。调控是学习的保证。稳定的情绪与平和的心态,对学习是有利的。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避免狂妄和消沉,能自己教育自己,不断进取,争做强者。要教育学生能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了解自身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制定目标、采取措施,不断调整心态、控制行为,使自己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曉养鳌顿。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拟用如下的几种教学方式进行了自学方法的渗透。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要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龅绌鳆現。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钞陉鳅陸。启发讨论式教学,兼容其它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讨论式。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材料指导讨论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理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易于深入,便于把握方向和进程。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罴楓鳄烛。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如何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以下4点告诉你

所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结果,而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学习怎样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句话启迪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要重视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生必须学会学习。

因此,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了。教师现在的使命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呢?克拉玛依市教研室张连勇老师倡导的“四导教学”课改理论及时为此指明了道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类比转化——诱导学生学;学生难以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导互帮学。学生在“四导”过程中,同时培养了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通过长期教学实践证明,“四导教学法”以观点鲜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那么,如何具体用“四导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因为“教改的关键在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所以备课时,要围绕学法来设计教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

一、学前研究,激发课外自学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设计“学前研究单”,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可由教师领读,学生跟读,逐步让学生学会看书并读懂研究单上的问题。上一堂下课时,布置下一堂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去自学。

例如,“认识平面图形”的学前研究单可以这样设计:1、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自己尝试用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来画出不同的图形。3、这些立体图形与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区别?问题一是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立体图形;问题二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来感受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问题三通过比较立体和平面图形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学习求知欲。再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前研究:1、什么是整十数?2、你知道100以内的整十数有哪些么?3、10+20=? 30–10=?这两题你会算吗?你是怎样想的?问题一和问题二都是为了让学生复习旧知;问题三是给学生设计了一棵“苹果树”,让他们跳着伸手能够到苹果。因为此前早已学过1+2=3,3-1=2,所以,可以用知识迁移来思考10+20=30 ,30-10=20。

设计学前研究单,是为了让孩子们养成遇到问题时,先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再向别人请教,然后积极思考,自己去解决的习惯。还学习以本来面目,教人以终身学习的方法。因为只有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二、独立思考,促进课内自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

要使学生掌握独立思考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教师上课“满堂灌”、事事包办代替,学生是无法掌握独立思考方法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老师不要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详细地讲解,而要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经受一定的困难。在北师大附小何立娇老师的“四导教学——《认识时间》”一课中,何老师在此方面就把握得非常好,提问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想敢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整堂课里,老师的话语很少,节省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了学生思考与交流上了,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其在课堂内有效地学会自学。

三、质疑问难,讨论学法交流

学会提问是学习方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有的教师遇到学生提问就不耐烦,劈头一句:“这么简单还要问,你的脑袋派什么用场!”这一瓢冷水很可能毁掉一位未来的科学家。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拿何老师的“四导”课堂为例,她就充分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比如“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疑问?”“哪位同学来做解答?”“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这些启迪性的温柔话语一下打开了闸门,学生一连串的问题就跟着出来了。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思维的跳跃,争先发言的踊跃碰撞出学生朵朵精彩的思维火花,着实难能可贵。

“学生讨论”这一步,要求学生说出算理或解题思路,以验证自我尝试的正确性。通过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了信息。这一步是“四导教学法”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的情况。讨论从哪里着手?一般都从“学前研究单”着手。学生提问也是从“学前研究单”中而来。

通过解决学习单,时常会出现不同答案和想法,哪个对哪个错,学生都有话可讲,讨论从这里着手就可化难为易了。判定了谁对谁错,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能够讲出做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能够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的确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四、总结评价,改善内化学法

有了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才能扬长避短,改善学法;有了总结,才能把零散的学法系统化,使学生掌握学法。可见,注重评价总结,有助于学生实现方法的内化。

教学中发现学生好的学法,教师应予以提倡;遇到不当的学法,应及时指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堂课结束时,不但要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总结,而且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与归纳。一方面,因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的学法,开始都是点滴的、零散的,通过归纳,可以使之系统化。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掌握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逐步深化的过程。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学习方法加以抽象概括,才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灵活应用“四导教学法”来指导学生“学”,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真正实现在引导学生“学会”的同时也达到“会学”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