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大学》要点

 多米well 2024-05-16 发布于四川

     一一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为: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八目详解

格物一一穷究事物的道理。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致知一一达到完善的理解。出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诚意一一一般指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

正心一一使人心归向于正;公正无私之心。

修身一一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

齐家一一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治国一一治理国家政务,使强盛安定。

平天下一一一般可解释为“平定天下”。又有人认为,“平天下”指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礼记·大学》提要:三纲领

国学经典《大学》中讲了些什么?(一)

大学本来是周代天子、诸侯之子上学的学校,八岁上小学,学小艺、履小节。十五岁束发之后进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在尧舜事情叫做“上庠”,后来也叫“太学”,后世发展成了“国子监”,是为国家统治培养管理人才,可以对标现在的党校。

大学之务,以教於国。从书中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大学》是秦汉之儒给官学教育编制的教材,但是在秦汉之际并未被政府采用。随着郑玄(东汉)、孔颖达(唐)、韩愈(唐)、二程(北宋)、朱熹(南宋)等人的极力推崇,最终成为明清的教科书和科举必考内容。

大学的要点,前人总结为“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者,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的具体措施是“八条目”,环环相扣,前者为后者基石,机械式的循序渐进。想要明明德于天下就得先治理国家,想要治理国家就得先齐家,想要齐家就得先修身,想要修身就得先正心,想要正心就得先诚意,想要诚意就得先致知,想要致知就得先格物。从“格物”开始,到“平天下”这是始终顺序,修身是根本,齐治平是末梢。如果一个人不以此修身的话,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为离经叛道。

“亲民”还有一种说法是“新民”,这是有程颐首先提出来的读法,朱熹从之。在古本里面读作“亲民”,郑玄注据古本,王阳明从之。他们各自都用自己的道理和依据。

朱熹认为:“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他的依据是原文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王阳明认为:“亲民便是兼教养意,新民便觉偏了。”依据是:“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

笔者认为:“亲民”,仁君之爱民;“新民”,使民更新,同有“教民向善”之义。然“君之爱民”侧重于“君子求诸己”,“使民更新”似有“小人求诸人”之倾向。后儒认为二字之争出于“教、养”之论。教为德,养为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朱熹所据,见古本《礼记·大学》“诚意”之后,“修身”之前。既有“作新民”之经,又有“亲其亲”之论。亦有“仁者爱人”、“散财聚民”之说。以此为据实不能证明“亲民”本义就是“新民”。

笔者案:本字为“亲”,本义通顺,虽可训为“新”而实无必要。“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通篇思想均是德(教)重于财(养),作“亲民”思想既然不悖主旨,何必要徒增是非?

朱熹认为:“止”为“必止于是而不迁”,一定要达到这个境界而不再改变,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

王阳明认为:“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

笔者认为:“止”为“到、至…截止”。“至善”为境界。物极则反,强调停止。 后文“ 知止而后有定……能得”。“止于至善”就是达到“至善”境界就停止。至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需要结合儒家的终极目标做进一步的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