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多年后,李先念再谈中原突围

 哈哈狮的信箱 2024-05-16

图片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解放战争初期,有一项战役也特别重要。据说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我军是因为决策问题,最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这项决策又是谁做出的?

中原区军的固守

开头提到的这场战役,就是中原突围。1944年,河南区军和新四军第5师合并,成为了中原区军。这个区军主要驻扎在河南和湖北这一带,由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人作为主要领导。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原区军的领导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该区军随时可能会遭到国民党的偷袭,然后被一锅端。毕竟这块地方离南京比较近,所以蒋介石绝不允许这里有我军的势力存在。

图片

就在大家商量着怎么办的时候,新四军第5师政委郑位三提出了自己的方针。那就是要求所有部队集中力量,来巩固鄂豫边中心区。换句话说,就是待在这里不走了。

对于这项方针,郑位三给出的理由有两点:首先就是割舍不了这里的老百姓。毕竟中原区军在这里驻扎这么久,已经和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所以直接抛弃百姓一走了之,肯定是行不通的。

其次,中原区军是所有区军中,根据地最大的一个。它控制着中原五省,下辖两百多个县,一共拥有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部队。所以一旦撤离中原区军,那我军将会损失一项巨大的地理资源优势。这是郑位三不能接受的。

图片

所以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郑位三决定固守中原区军,国民党要打,那就奉陪到底。对于郑位三的这项决策,大家都表示了同意。毕竟郑位三的资历跟李先念差不多,他不仅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还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代表,所以听他的准没错。

张执一的反对

然而,就在大家准备散会的时候,一个反对的声音传了出来。此人就是新四军第5师第15旅的政治部主任,张执一。

张执一表示,中原区军的部队,绝对不能固守。必须北上突围,这样才能和北方根据地连成一片,否则根本破不了局。毕竟我军的优势兵力都在东北、陕北等北方地区,所以一直待在南方的话,肯定会出问题。

面对张执一的提议,众人纷纷表示了反对。尤其是郑位三,对张执一的提议嗤之以鼻。看到大家都不赞成自己的主张,张执一便据理力争,和郑位三在讲台上对峙。

图片

都到了这个份上,张执一的结局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就算是现代,怼领导都是一种冒失行为,更何况是那时候了。所以张执一很快被撤销了职务,并被送到苏北的新四军军部接受审查。

关于这件事,很多小伙伴可能会为张执一鸣不平。但如果放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张执确实说服不了大众。

首先,张执一只是一个小小的旅级主任。人微言轻,没有实权和兵权。其次,张执一的资历年限也不够。他是1939年才进入部队的,这时候郑位三都已经经营部队10多年了,所以张执一讲的话自然没人听。

第三就是,张执一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经历”。在1932年的时候,张执一曾在上海执行任务。但由于任务失败,被国民党给抓捕了,在监狱里被关了3年才被放出来。

图片

所以很多人就开始推测,张执一有可能是个双面间谍。在这种情况下,张执一被送去苏北新四军军部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这样,整个中原区军在郑位三的带领下,固守在了河南、湖北一带。

其实在那段时期,党中央也给中原区军下达了北上的命令。但郑位三没有接受。他认为,如果真的要北上的话,那新四军就会进入平原地区。

这样一来,国军势必会跟新四军打正规战,这显然不利于新四军的发挥。毕竟新四军最擅长的就是游击战,所以暂时不能跟国军硬碰硬。反正还是那句话:“我郑位三不走了!”

看到中原区军一直拖着不走,中央那边也没有办法。于是只能要求郑位三他们,尽量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

惨烈的突围战

从后面的情况来看,郑位三这一招,很明显是把中原区军往火坑里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原区军本身所处的位置就不对。

图片

这里离武汉太近,是九省通衢之地。一旦我军死死把控这块地方,国军肯定会坐立不安。所以蒋介石自然是要将其剿灭,这样才能了却这个心腹大患。

于是乎,在1946年6月的时候,国民党撕破脸皮,启动内战,向中原区军发起了全面进攻。整个国军部队一共30多万,浩浩荡荡的朝中原区军杀了过来。

那时候国军全部都装备了美械,有些部队甚至还配有军空。那些飞机在天空中盘旋、扔炸弹,给地面的国军部队打辅助。而我军这边恰恰相反,不仅缺衣少食,还缺乏武器,只能拿着小米加步枪仓促应战。

据说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我军都是用棉被来挡子弹,拖着桌子往前走的。许多参与殿后的连队,纷纷被成建制报销,情况可谓是惨不忍睹。最终,在国军的大力围堵下,中原区军5万多人,被包围在了湖北宣化店一带。整个解放区的面积,已经不足原来的1/10。

图片

根据那时候中原区军老兵的回忆,在整个中原突围的后期阶段,战士们都是靠着摸虾、摸螺蛳和吃树皮来度日。每个人都饿的浮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即便是这样,战士们依旧誓死不屈,拿着钢枪跟敌人做斗争。

从最后的战况来看,我军中原突围行动结束以后,一共牺牲了3万多人。这些人大多都是饿死、病死和战死的,其惨烈程度跟当年的皖南事变不相上下。

还好新四军中出了个皮定均,他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博弈术,活生生带出去6000多人。随后这些部队跟粟裕部联系上了,这才避免了被剿灭的危机。而这也成为了解放战争中的一项神来之笔。

因为这件事,毛主席在建国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将皮定均从少将升为了中将。这也有了“皮有功、少晋中”这一说法。相比于皮定均,其他人就没那么好运了。比如像张体学的二旅,就只跑出来几百人,其余人则全部战死沙场。

图片

可以说,如果不是郑位三的一意孤行,说不定此次的中原突围也就不会那么惨了。至少在国军进攻之前,中原区军能提前撤走一部分队伍。

包括后来中原军突围结束以后,李先念也曾表示:“如果当初按张主任的意思来就好了,毕竟他长期从事军运工作,懂得很多经验”。但事实没有如果,时间也不能重来。这一切的后果,都得由新四军自己来承担。

皖南事变中的项英

其实像这类情况,在当年皖南事变的时候,也曾经上演过一次。那时候扮演郑位三这个角色的,则是项英。

和郑位三一样,项英也是我军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南方八省15支游击队的话事人,所以这些军队只听他的。即便最后项英把军队往火坑里带,军中也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出现。

图片

其实早在皖南事变爆发的一年前,延安方面就打算让项英带领部队撤退了,但项英一直拖着不走。直到后来毛主席生气了,项英才勉勉强强的往苏北地区送去两三千人。

即便是在国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新四军内部依旧争论不休。以项英为首的一派,跟叶挺那边分庭抗礼。双方吵着吵着,就这样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

最关键的是,在最后拍板的时候,项英居然决定往南走。这个决议惊呆了所有人,毕竟南边全是国军,往南走岂不是送死?就算是到了这个程度,也依旧没有人反对项英。就这样,在项英的带领下,这些部队慢慢进入了国军的包围圈。

而且那时候我军还面临了无数的劣势环境。比如在突围期间,面临着漫长的雨季,道路上满是泥泞。我军在过河的时候,还遇到了好几次断桥。可以说,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厄运都让我军碰到了。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直接集中几倍于我军的优势兵力,对我军展开就大屠杀。皖南事变结束以后,我军中的9000名战士全部阵亡。

可以说,正是项英等人的错误之举,才导致新四军遭受如此大的损失。面对这种情况,中央也只能无奈的接受。毕竟事已至此,中央还能说啥?

写在最后: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什么年代,“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操作,一直都是层出不穷。

某些上层领导的固执己见,最终让战士们以鲜血来偿还这些代价。尤其是像郑位三和项英这些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始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既然如此,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