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血栓形成,温胆汤化解!老方子,化痰热,总给人意外之喜

 中医药方便 2024-05-1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对我讲,文老师,你哪儿来那么多医案故事?说了这么久,也说不完。

我想告诉你的是,世界上有多少病人,就有多少医案。因为每个患者的治疗康复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深刻隽永的。这一段段人间医话,就算一直说个三年五载,也道不尽万万分之一啊。

来吧,我给你说一个,用温胆汤逆转脑血栓形成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 当时53岁。

大概从一个月前开始,这个人就在劳累以后,屡屡感觉到左侧面部麻木,就好像有蚂蚁在脸上爬似的。胳膊腿没力气。

但是,这些感觉,一会儿就好。所以他没在意。

图片


结果,后来有这么一天,此人也是在劳累以后,出现了左半身异常。这一次,不是面部麻木了,而是整个左侧身体活动不灵,说话也不利索了。但是,脑子还算清醒,人不糊涂。

家人见状,赶紧把他抬进医院。经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者依然感觉到语言不利,半身麻木。

如何才能让治疗效果更好一点呢?最后决定,请中医参与会诊。

刻诊,患者脉弦滑,苔黄腻,形体肥胖,舌略歪斜。语言不利,左侧鼻唇沟变浅。细问得知,患者现在还感觉口中黏糊糊的,有呕恶之感,夜里睡眠质量差,健忘,记不住事儿。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半夏、陈皮、竹茹、枳实、栀子、天竺黄、石菖蒲各10克,郁金15克,茯苓、僵蚕各20克,茵陈30克,甘草6克。

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以后,诸证都得到减轻。惊喜之余,患者再用6剂。药后,诸证基本消失。肢体和之前比,已经有力了,活动不受影响。

原方不变,再投6剂巩固。患者出院后接受随访,一年内没有复发,一如常人。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0年的《河南中医》上。

好了,现在我们看看这里的门道。

其实,这个患者很明确,就是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讲,是中风。由于神志清楚,所以是中风里面的“中经络”。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无法细化到脑血管的具体病变情况。中医用别的方式来认知中风的形成。对上文患者来说,他求治中医前的情况,属于痰热阻滞经络。

图片


怎么知道?关键还是舌脉。脉弦滑,苔黄腻,这是典型的痰热之象。痰热上犯于口,所以口中黏腻。痰热阻于中焦,胃气上逆,所以呕恶。痰热内扰,肝胆不宁,患者睡眠不安。痰热阻于经络,气血不通,所以半身麻木、语言不利。气机阻滞于胸,所以胸闷。

这个时候怎么办?关键就是清痰热。

你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半夏、陈皮、竹茹、枳实、栀子、天竺黄、石菖蒲各10克,郁金15克,茯苓、僵蚕各20克,茵陈30克,甘草6克。

这个配伍,是温胆汤的运用。

温胆汤,我们多次说过,其构成是半夏、竹茹、枳实各6克,陈皮9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

它的作用,就是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对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有疗效。中医临床,常用它治疗痰热内扰之证。

其中,半夏燥湿化痰,竹茹清化痰热,陈皮理气并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化痰除痞。茯苓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

医案里,医家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栀子、天竺黄、石菖蒲、郁金、僵蚕和茵陈。其中栀子清热力强,并有利湿之功。天竺黄,乃是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的良药。石菖蒲,化痰开窍。郁金,可以清痰热。茵陈为利湿热的要药。僵蚕,则可以祛风通络。

这些,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的根基,就是温胆汤。

读者朋友,由此可见,中医用清痰热的办法,是可以很好改善部分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症状的。这样做的基础,就是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独特认知。这就是痰热阻络。中医啊,哪能看见脑血管病变啊?看不见。所以中医用别的理论构架来解读中风。所以,对部分患者,中医认为是痰热所致。换了一条路子,果然就有了更好的治疗结果。

当然,这样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我们要接受才行。很多人面对中医理论,从来不接受。不接受,你自然就无法理解中医为什么能取得疗效。

缺血性脑卒中证属痰热内扰阻络的,为数不少。上文医案所述的,是比较成功的治疗案例。杏林同道,不妨认真借鉴。说不定,这些前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