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当过太子的王爷,登基严打宦官藩镇,在位6年开创唐朝最后盛世

 茂林之家 2024-05-16 发布于湖南

在动荡纷扰的唐朝晚期,有这样一位皇帝令人瞩目。他出身寒微,没当过太子,却在宦官扶持下突然登基。在他的执政期间,严惩宦官,平叛军藩镇,击退外敌入侵,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竟令唐朝重现辉煌,开创最后一个盛世。这位皇帝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在短短6年内创造这一奇迹的?

出身平凡的王爷意外登基

唐朝中后期,皇权日衰,宦官专权无所不至。帝王几乎成为傀儡,朝政大权尽掌宦官股肱之手。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先是立太子李普,不久李普遽亡。随后文宗又数易太子,但先后数位被立为储君者均英年早逝或有疾。

此际,少有人曾想到,在嫡亲王爷之列中,会有一个原本和朝政无甚渊源的庶出子孙,竟可在宦官推戴下意外做了皇帝。这个人,就是成为唐武宗的李炎。

李炎的身世颇为平平。他的爷爷是唐宪宗李纯,父亲是庶出的第十六子李沄。虽出身宗室王族,但远非嫡亲太子党。公元814年夏,李炎出生于长安城中,一个普通王爷的庶出子嗣而已。7岁那年,他受封为颖王,后任职一些无甚权力的虚衔。

正当文宗日渐式微,宦官如仇士良等掌控朝政时,一场戏剧性的变故突生。由于连番变故,文宗最终将儿子李成美立为太子,由宰相李珏辅佐执政。然而权倾一时的宦官竟挟持神策军,强逼文宗亲封李炎为"皇太弟"。

眼见文宗权威全无,朝野震惊之际,于840年2月20日,文宗驾崩。在宦官的操控下,48岁的李炎被迫登基,是为唐武宗。一个从未想过能做皇帝的王爷子孙,就这样戴上了紫薇龙冠。

成功遏制腐朽宦官专权

朝政之初,李炎深知登基非出于自身意愿,而是被宦官所操纵。他虽戴上了皇冠,但真正的实权却尽在宦官手中。当年扶持他做帝的仇士良等人,手握神策军军权,专横跋扈,宛如另一个皇帝。要夺回朝纲,李炎必先铲除宦官专权。

然而,鲠直逼人的仇士良并不愿轻易交出权柄。不久,他便图谋驱逐辅佐李炎的宰相李德裕以一手遮天。危急时刻,李炎亲自震慑仇士良,使其迟迟不敢轻舟猡行。此番态度坚决后,朝野有识之士才逐渐看清李炎铲除宦官的决心。

到了843年,仇士良提出辞职。李炎当机立断,一并夺去其所持有的神策军兵权,从此掌控了朝政大权。仇士良阶下囚,宦官专权由是遭致重挫。

接下来,李炎采取一系列严厉手段,着力扫除宦官留下的祸根。他下旨宪宵行为同罪名等同于叛乱和谋反,大赦之时亦不能免除。有贪污满千钱者判处极刑,贪渎三十匹丝绥的文武官吏亦被处死。

与此同时,朝廷也大力扶植宰相的权威,力图将中枢权力真正收归皇帝和宰相把持。在改革开放之初,李炎即下诏明令宰相可"雄习锦衣"并享受与皇帝同等的礼遇。同年,他又赋予宰相特权,可"按幄召对臣工"。显而易见,朝政中枢逐步摆脱宦官掣肘,回归正轨。

李炎的改革可谓雷霆万钧,震惊朝野。唐朝历来就有重视宰相权威的传统,而李炎如今力排众阻,成功摆脱宦官专权,遂令唐室声威大振。此后几年间,即使偶有奸回阻扰,朝中格局总算尘埃落定。宰相权力的恢复,更助朝堂步入正常运转的轨道。

收复疆土维护国家统一

登基之初,李炎面临的不仅是宦官专权,更有藩镇割据及外族入侵的严峻局面。对此,他在整顿内政之余,亦下定决心平定内乱,击退外敌,重振统一王朝的尊严。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的顽疾。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去世后,其侄刘子玄便图谋效仿河朔三镇的做法,另起炉灶。此事引起朝野哗然,宰相之间亦存分歧,有人主张暂缓出兵以集中力量防御北方,但李德裕坚持必须武力平叛。李炎认同李德裕的主张,亲自作出断然决策。

于是诏令王茂元、刘沔等率军征剿,李德裕亲自督战。经数月艰苦作战,至843年夏秋之交,叛乱终被完全平定。对于叛军骨干郭谊、王协等人,李炎亦批准就地正法,体现了维护统一的坚定决心。

北方回鹘汗国入侵更是李炎需要克服的严峻考验。自843年起,回鹘汗王拥众数万骁勇好战,连年骚扰河、陇一带。李炎闻讯甚为忧虑,决定出手除患。

844年春,李炎亲督精兵十余万由长安出发,沿黄河北上直趋河西。途中,回鹘汗王已率骑兵二万抵延州附近,遭唐军迎头遇敌。双方激战数日,唐军终以精锐尽出的作战方式,全歼回鹘大军。汗王狼狈逃遁,被俘获者不计其数。

大捷之后,唐朝疆土重新臻于统一。但李炎并未因此自满。他深知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把根基扎在边疆。是以,随后数年,李炎专注于整饬边防,修复城池要塞,扫清残余逆民。期间,朝廷更派出使臣远赴吐蕃,意在缔结同盟推动西域事业。

李炎执政六年,在短时间内遏制内乱、击退外敌,为唐室重塑了统一疆域,也彰显了王朝尚存的强大实力。此番功勋,竦动朝野,令其声望大振。

治理新政回归法统秩序

平定内外患后,李炎着手整饬吏治,修复国家法统。他深知,要恢复先朝的昌盛景象,必须重树纲纪、励精图治。为此,他推行了一系列新政遏制腐败、振兴文教。

贪污腐败是当时朝野最为痛恨的弊端。李炎亲自主理廉政建设,一而再、再而三地颁布了严厉的惩治条例。朝廷下诏,有贪污渎纳者一律从重惩处,即使付出全部赃物亦难免一死。

新政中规定,凡贪污一千钱以上者无论身份地位判处极刑。不分文武,渎纳三十匹绢绫亦被处以绞刑。与此同时,无论文武百官若积薪贪赃必将坐赃监狱,决不姑息。

此外,李炎还着力振兴科举,用人惟才。自是时期起,科举的名目便多达二十余种,考生可按实际修养程度任意应试。史载当年一次甲科考试中,御赐顶戴者达四百余人。

李炎执政时期,朝廷又积极充实文馆的藏书资源,罕见典籍纷纷被征集而归。在他的亲自督导下,文馆藏书总量超过九万余种,保证了文化事业的兴盛发展。

当年朝野曾有疏言,"比隆文明,犹存遗绪"。可见在李炎推行的改革举措下,王朝渐复文治雄风,燕京复兴的景象已然展现。

与此同时,李炎大兴屯田,悉心理财以巩固基础。他下令虽积赋税,但每岁春夏之交,输赋于民者仍将除半行解纳。如是数年,朝廷储粟亦已达三百余万石。

李炎不仅大力兴农,还重视市肆工商。他下令全国将市舍四外、均亩同科征税,抑制了官民勾结、豪商壟斩的弊端。同时朝令亦限商贾不得趋炎附势,避免行商家与贵臣豪门勾连。

诚然,这一系列新政尚有未及完善之处。但无可否认,在李炎执政期间,中央集权和王朝尊严得到极大复苏,为唐朝最后的辉煌奠定了根基。

令唐朝重现辉煌的明君形象

在位仅六年,李炎就为大唐王朝铺就了最后一段辉煌时期。其政绩卓著,赞誉无疑。

登基之初,他面临的是宦官挟持神权、藩镇割据肆虐、边疆频遭外敌入侵的困局。然而,李炎运筹帷幄,沉着应对。

首先,他顶住压力铲除宦官专权,让权柄重新归于帝王宰相之手。接着,在平定昭义军叛乱后,又亲征河西击退回鹘汗国。如此,国家统一尊严得以维系。

之后,李炎集中力量整饬吏治。他颁布严厉惩治条例,遏制贪污腐化。科场考试的名目得到发扬,文馆藏书亦趋丰富。屯田兴农,劝课均徭,财政建设成效显著。一系列改革,无不使朝纲步复元气。

可以说,李炎执政时期有三大显见成就:一是重塑王朝统一疆域;二是振兴文治典章;三是恢复国家元气和信心。短短数载,他便止住了党锢宦竖的乱局,并重现了中央集权的景象。

虽然李炎离世后,唐室的统一未能长久维系。但他振衰起绥之功,为大一统的未来政权树立了楷模。就连后世的北宋朝廷,亦以他为千古明君而敬重纪念。历史学家热衷论述他"会昌中兴"的丰功伟绩,实为当之无愧。

总的来说,李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他在晚唐艰难年代开创会昌中兴,迅速遏制危机,重振王朝雄风。如此政绩可谓翻开新的一页,展现皇权的能力和威望。凛然正气,励精图治,他的事迹正应该为后人所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